來源:三易生活
近年來視頻網站接連數次漲價,就已引發諸多用戶表示," 漲價不合理,不想成為韭菜 "。而之所以會引起用戶這般抵抗的負面情緒,大多顯然是由于內容質量與價格不匹配、沒能以 " 內容 " 服人。
對于視頻網站的漲價,一些用戶還可以 " 說不看就不看 " 了,但面對共享單車的騎行價格的上漲,用戶能 " 說不騎就不騎 " 了嗎?
繼今年年初哈啰方面因 " 硬件和運維成本的增加 " 上調騎行卡價格后,日前美團單車方面也表示," 由于硬件和運維成本的增加,2022 年 8 月 10 日 23 時起,單車騎行暢騎卡無折扣價將進行調整 "。據了解,漲價后的哈啰單車與美團單車價格基本相同,兩者 7 天、30 天、90 天騎行卡的無折扣價分別為 15 元、35 元、90 元。
事實上,這兩家共享單車平臺解釋的漲價原因確有此事。一方面,今年 4 月 20 日,中國自行車協會方面在行業經濟運行分析會曾透露,2022 年第一季度自行車行業上游原材料價格同比上漲超過 10%,并且受國內外經濟環境影響,自行車生產有所放緩。由此可見,上游供應鏈的成本上漲也在一定程度上傳導到了共享單車企業。
另一方面,眾所周知的是,除了自行車帶來的硬件成本外,共享單車平臺還面臨著對大量車輛進行保管、維護、調度的運維成本,并且隨著更為嚴格的監管措施,在這一方面的投入只會越來越大。再加上目前共享單車普遍已不再收取押金,因此要實現收支平衡幾乎就只剩下了騎行卡 " 漲價 " 這一種方式。
如今,共享單車賽道基本已形成了青桔單車、美團單車、哈啰單車 " 三分天下 " 的市場格局,也說明沒有 " 背靠大樹 " 的參與者已難以加入這一市場競爭中。然而,共享單車業務并沒有給滴滴、美團、哈啰帶來可觀的收入,甚至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根據哈啰出行此前公布的招股書顯示,2018 年至 2020 年,其凈虧損分別為 22.08 億元、15.05 億元、11.33 億元,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分別達 26.08 億元、29.98 億元、44.66 億元。據了解,重資產運營的模式也使得哈啰的毛利率非常低,甚至 2020 年 11.83% 的毛利率已經是其三年中的最高水平。
而另兩家共享單車賽道的 " 幸存者 " 儼然也都是泥菩薩過河,在美團此前發布的財報中顯示,共享單車業務收入與美團打車、美團優選、美團買菜等業務同屬于新業務板塊。2021 年全年,該公司新業務及其他分部的經營虧損由 2020 年的 109 億元擴大至 2021 年的 384 億元、經營虧損率同比擴大 36.6%。
同樣如此的,還有被劃入滴滴其他業務的青桔單車,2021 年該公司其他業務的總虧損就已達到了 300 億元。雖然無從知曉上述兩家共享單車業務具體詳情,但大概率與哈啰出行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但對于部分用戶指出 " 共享單車比公共交通要貴 " 的觀點,大多其實是沒有購買包月騎行卡,僅在應急情況下單次使用的費用。
目前,美團、哈啰、青桔三家單車的收費標準均為 1.5 元 /30 分鐘,但在購買了相應的騎行卡后,以武漢市為例,美團、哈啰、青桔三家的包月暢騎卡價格分別為 14.8 元、10.54 元、8.9 元,均在 15 元以下。對于日常通勤、且有固定用車需求的用戶而言,月卡顯然是更為劃算的選擇。但對于不常用、突發性較強的用戶而言,偶爾單次騎行的費用可能并不會比公交車、地鐵等公共出行方式便宜。
但不可否認的是,共享單車與上述公共交通相比,明顯具有更加靈活、方便的特點,往往還能夠觸及公共交通工具難以達到的地方、直達目的地。出于這方面的考量,共享單車的收費標準,或許也不應以 " 是否低于公共交通 " 這個標準來評判。
而從企業角度考量,這樣的定價策略顯然也是希望用戶選擇時間更長的騎行卡,以便于將更多用戶留在平臺。如今,共享單車對于哈啰、滴滴來說,無外乎是對其各自出行業務的補充,而對于美團來說,品牌露出以及吸引更多用戶打開 APP 可能才是重點。
顯然,共享單車作為已被驗證的流量來源,顯然是個難得的 " 廣告牌 "。但如今的漲價似乎更加說明,比起吸引更多流量、用低價和補貼占據更多市場份額,各個平臺的重點儼然已經朝著降低虧損而轉變。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對于居高不下的運維費用,除了收取較高的調度管理費外,哈啰單車還上線了 " 紅包單車 "。簡單來說,就是借助算法將違停區及運營區以外的單車開放給用戶,并以紅包來鼓勵用戶將這些單車騎到指定區域。這其實也已說明,高昂的運維費用已倒逼共享單車平臺不得不 " 劍走偏鋒 "。
不過就像一位業內人士所說," 共享單車的體驗是數據算法和人力協同 "。因此漲價或許也要更多地與用戶體驗相結合,比如根據潮汐規律來進行定向投放,或是像美團單車與武漢市江漢區城管執法局聯動,通過設置 " 停放示范區 "、" 禁停嚴管區 "、" 應急中轉區 ",來更好地管理車輛。
相比早前依靠投放數量來占據市場以及過度侵占公共區域,如今各共享單車平臺顯然更希望提高復騎率、精準投放,以及漲價等方式來實現盈利。那么在共享單車賽道市場格局已定的情況下,或許各平臺能夠通過 " 合作共贏 " 來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而非是 " 劃破對家坐墊 " 這樣的方式進行惡意競爭。
至于共享單車的漲價潮會否就此停止,顯然目前還無法給出答案。而消費者之所以會如此在意價格,很大程度上是其最初太過便宜。事實上,在共享經濟快速發展的這些年,無論是共享充電寶的再次 " 轉盈為虧 "、Airbnb 這一共享式民宿宣布正式退出中國市場,似乎都在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共享經濟本身或許不應該與 " 便宜 " 搭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