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PingWest品玩
其實我拿到華為 Mate 50 已經有段時間了,近期關注華為動向的朋友或許會覺得很奇怪,華為 Mate50 系列已經發布 2 周了,為什么還是看不到華為 Mate 50 系列的深度評測呢?
一部分原因是目前華為 Mate 50 系列依然為預售狀態,另一部分則是我們拿到的華為 Mate 50 剛到手的系統版本并沒有 " 解鎖 " 最重要的 XMAGE。
建議大家一定要去摸摸 Mate 50 的昆侖破曉版本 手感真的好 圖源:品玩 lzh 攝
在最近一次系統更新后,XMAGE 終于如約而至。
這里我必須要強調下,XMAGE 并不能單純歸為計算攝影,而是一套從光學系統到機械結構、成像技術再到圖像處理的完整解決方案。
相較于與徠卡主要在色彩調校以及軟件算法上的合作,XMAGE 作為華為的自家影像品牌,更注重硬件和軟件的協調以及在藝術上的表達。
正好借由此次提前體驗華為 Mate 50 機會,和大家重點聊聊 XMAGE 影像系統。
手機還是相機?
華為 Mate 50 全系搭載 XMAGE 影像系統,這就意味著,不管是像華為 Mate 50E 這種在 Mate 系列中相對入門的機型,還是華為 Mate 50 RS 這樣的超高端旗艦,都有一套完整的影像標準,都搭載了可變光圈作為標配。
此次拿到的華為 Mate 50 搭載了可在 F1.4-F4.0 之間調節的超光變可變光圈 5000 萬像素主攝,以及 1300 萬像素超廣角鏡頭,這和 Mate 50 Pro、Mate 50 RS 配置一樣,區別在于后兩者有 OIS 光學防抖。
圖源:品玩 lzh 攝
三款機型在影像方面最大區別在長焦鏡頭上,華為 Mate 50 搭載光圈大小 F3.4 的 1300 像素,支持 5 倍光學變焦的潛望鏡頭,Mate 50 Pro 搭載光圈大小 F3.5,支持 3.5 倍光學變焦的 6400 萬像素潛望鏡,Mate 50 RS 雖然看起來只采用了光圈大小為 F3.0 的 4800 萬像素潛望鏡,但在技術上卻最為先進,為超微距長焦攝像頭。Mate50RS 從單純的長焦變成了微距 + 長焦,除了 100 倍長焦數字變焦外,還有 35 倍微距數字變焦,相當于集成了微距和超長焦鏡頭,這在目前量產的手機中確實是獨此一款。
Mate 系列特色,又寬又大 圖源:品玩 lzh 攝
而主攝的可變光圈設計,是 Mate 50 系列 XMAGE 最大的 " 招牌 "。
可變光圈并不算新技術。索尼、三星之前都推出了可變光圈鏡頭的手機,但它們可以調節的光圈大小最高只有兩檔位,而 Mate 50 系全系搭載了 10 檔可調光圈,是目前能夠調光圈數量最多的手機。
在手機鏡頭這樣的精密結構上要想有好的效果,就需要平衡好鏡片光路、機械葉片結構以及響應速度。所以在這樣復雜結構中,華為用高精度環形磁場微控馬達精密結構,通過調節 6 個光圈葉片的開合,實現進光量的控制。
F1.4-F4.0,可 10 檔位光圈連續調節 圖源:品玩 lzh 攝
對于大眾用戶和攝影小白而言,完全不必在意在拍攝過程中如何控制光圈大小,Mate50 在自動模式下可根據不同場景進行自動調節。
左邊為 F1.4 右邊為 F4.0 圖源:品玩 lzh 攝
另外在拍攝過程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在利用自動模式拍攝不同場景時,Mate50 的背景虛化和用其他不可變光圈 " 算 " 出來的效果完全不一樣。
從樣張中可以看到,在近景拍攝物體時,主體后面的虛化效果很自然。而在拍攝美食這類不需要背景虛化效果時,Mate50 可通過 AI 識別,自動切換到小光圈,讓用戶清晰的看到其他菜品。
這張圖片是普通模式,注意看左上角露出的菜品,虛化處理已經看不出是什么來 圖源:品玩 lzh 攝
這張是 AI 識別,自動調整為小光圈拍攝,可以看到左上角菜品為豆腐 圖源:品玩 lzh 攝
而在專業模式下,用戶可以利用十檔位手動可調光圈來進行拍攝創作。其實這個模式就是相機中的光圈優先模式,不管是開大光圈拍攝近景物體,還是開小光圈拍攝遠景亦或是夜景,憑借機內強大算力以及后期計算調整,Mate50 都能讓畫面細節得到保留,涂抹感也并不嚴重,這其實都是 " 計算攝影 " 功勞。
從取景到調整光圈大小、按下快門,圖像光線信息進入 CMOS,再經過計算處理,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而在最終成像前,其實還有最后一步,確定成像風格。
到這步就進入科技與人文結合的創作領域,也最考驗品牌影像調校能力。華為早在和徠卡合作期間,就在這個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傳統影像行業的經驗和理解。
在我來看,XMAGE 提供的原色、鮮艷、明快風格就是在與世界知名攝影品牌、知名攝影師以及對 " 自成一派 " 攝影風格的理解后,以大眾用戶最能接受的效果," 調 " 出來的一套色彩風格解決方案。
咱們一起來看看實拍樣張(全部采用 XMAGE 鮮艷模式)。
圖源:品玩 lzh 攝
圖源:品玩 lzh 攝
圖源:品玩 lzh 攝
圖源:品玩 lzh 攝
圖源:品玩 lzh 攝
圖源:品玩 lzh 攝
不難從實際拍攝樣張中看到,鮮艷模式的色彩除了有 " 濃墨重彩 " 色彩風格外,更加注重明暗對比,并不像之前徠卡模式過于強調飽和度和反差的那種過于激烈的風格,XMAGE 的鮮艷模式在處理暗部時能夠更加靈活,顯然這種風格更加容易被大眾用戶接受。
華為 Mate 50 正面這塊支持全局色彩管理,且最高支持 1440Hz PWM 的屏幕色彩艷麗、通透自然,此外頂部和底部幾乎等寬的邊框確實有不錯的一致性。
機身背部并沒有直上直下,而是采用了和 Pro/RS 一樣的弧面設計,不同之處是弧度要更小,使用下來明顯會更容易握持,中軸對稱和環形攝像頭的設計語言自從 Mate 20 起就已經逐漸成熟,有很強的辨識度。
Mate 50 足夠安全,但我希望你千萬別用到
Mate 50 系列除了更加注重影像和外觀設計外,華為是通過兩個方面來加強消費者使用手機安全性。
其一,通過物理硬件方式來增強手機耐摔程度。日常使用過程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手機跌落情況,而屏幕是最容易造成損壞的部分。
因此華為就在 Mate 50 特定機型上,搭載了 " 昆侖玻璃 "。聽起來有些玄妙,其實通過高強度納米晶體搭配復合離子強化注入技術,在玻璃表面形成微米級堅硬保護層實現的。
圖源:華為官網
其二,如果遇到緊急突發情況,比如突發的信號中斷,以及通信死角,華為 Mate 50 系列支持北斗衛星通信,通過暢連 APP,將文字和位置信息發出求助。
全部操作都是在暢連 APP 中完成,進入到 " 北斗衛星消息 " 界面后,輸入好求助內容、選擇好聯系人后,在點擊發送按鍵后需要用戶移動到空曠位置按照屏幕提醒移動,在搜索到衛星后,等待十幾秒就能發送出去緊急信息,流程還是比較簡潔的。
圖源:品玩 lzh 攝
圖源:品玩 lzh 攝
用華為手機和另一部安卓手機作為接收設備后我發現,華為手機是可以通過暢連 APP 直接顯示位置坐標,而沒有安裝暢連 APP 的普通安卓手機也可以收到帶有求助信息和位置坐標的短信,接收速度也在可以接受范圍內。
需要注意的是,Mate50 發布的北斗衛星通信消息都是單向通訊,只支持發送,不支持接收(回復)。
普通手機會收到求助短信和定位,打開鏈接就能顯示位置 圖源:品玩 lzh 攝
另外,通過 " 低電量應急模式 " 在 1% 電量下智能啟動聚能泵,可以讓華為 Mate 50 實現待機 3 小時,或通話 12 分鐘、或亮碼 10 次,或掃碼 4 次的續航,對于應急來講的確夠用。
系統方面,鴻蒙 HarmonyOS 3 擁有更高流暢性、易用性上有明顯提升,也更加強調和同樣搭載鴻蒙系統設備之間的互聯,不過因為篇幅原因這里就不再撰述。
因眾所周知原因,這或許是華為暫時可以交付的最為 " 艱難 " 的答卷,當所有品牌都在試圖通過自家旗艦手機來 " 沖高端 " 時,華為 Mate 50 系依舊在某些方面有其他品牌難以企及的先天優勢,而影像正是讓華為依舊站穩高檔品牌的護城河。
從華為 P9 開始,華為就在專注一件事:如何打破專業攝影和大眾攝影的壁壘。
之后每代華為旗艦,不管是 Mate 還是 P 系列,都在光學系統、成像技術、圖像處理等領域試圖不斷進行突破,這樣就構建成了華為影像的堡壘基底,形成了華為獨一無二的影像系統。
圖源:品玩 lzh 攝
而隨著計算攝影的興起,華為憑借算力更加強大的 XD Fusion Pro、成像更為出色的超級濾光系統、以及原色引擎和超動態范圍技術,讓照片細節、色彩和動態范圍進行了全面提升。
最后和大家分享下選購建議:
如果預算有限,可以選擇華為 Mate 50,8+ Gen 1 可以保證性能,可變光圈和潛望鏡頭也一個不落;
如果準備作為主力機,或者是 Mate 20/30 系列老用戶,可以選擇 Mate 50 Pro,另外要注意,只有昆侖破曉和昆侖霞光這兩個素皮版本是搭載昆侖玻璃的,價格只貴 200 元。
如果想體驗超微距長焦攝像頭 " 能屈能伸 " 的黑科技,那么高達 12GB 運行內存的華為 Mate 50 RS 絕對是不二之選,但前提是能買得到,畢竟 RS 系列因為貨源稀缺一直是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