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鈦師父
昨天小獅子給大家分析了視頻編輯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每個流程的硬件側重點以及相關的產品需求、具體推薦。今天小獅子繼續給大家分析最后的環節:渲染輸出與日常運行。
多核一定強到沒邊嗎?
看了昨天的分析文章,肯定有朋友認為,如此說來,核心越多、單核頻率越高,做視頻編輯就越強了。
其實這個是在典型工作流程下,一定范圍內成立。但是對于一般學生和創業者的視頻來說,不設計過多的 CG 特效的時候,工作負擔沒有這么重。盲目追求編輯環節的過剩核心數并不是最佳的選擇。
根據國外 CG 行業網站的統計,當執行相關的視頻編輯類軟件跑分時,單核和多核成績存在一個有趣的曲線(縱軸為測試分數):
可見在一般的桌面編輯系統重,如果要達到單核和多核性能最佳調和,16 核左右的配置是比較好的性能交叉點,往后核心越多,單核(單幀編輯渲染能力)和多核(解碼能力)就會出現較大的性能分離,直到接近 64 核心才會再次進行性能曲線的貼合。
因此單從編輯性能來說,16 核心的桌面處理器以 i9-12900k 和 Ryzen5950X 為性能上的優選選擇,而在價格方面 Ryzen5950X 更具有性價比。
緩存片段:內存條多大多快合適?
當你從你的高速 SSD 讀取你的素材視頻,用 CPU 進行解碼,編輯處理特效時,軟件將:
1. 讀取和解碼鏡頭
2. 計算畫面上的效果
3. 將結果存儲在系統內存(RAM)中。
這種工作狀態通常被稱為緩存工作。
所有緩存的幀都保存在內存條中,軟件不必再計算所有的東西,而是可以從 RAM 中讀取已經計算好的結果,這要比反復用 CPU 計算快得多。
而包括播放編輯好的片段時的提前 " 緩沖 ",也是為了將軟件的計算結果暫時存儲到緩存中,以避免中斷你的實時播放體驗。
當內存條緩存容量不夠時,系統會在硬盤上創建緩沖文件,但此時,工作結果的預覽讀取就會慢很多。這也是為什么昨天小獅子建議購買 2TB 的 NVMe SSD 做系統和軟件盤,因為 PR 等工作緩存區一般是放在系統盤上的,系統盤越快,其讀取瓶頸與內存條比差距就越小。
現在,從高頻 DDR4 到 DDR5,內存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視頻編輯已經不需要過分關心其速度(除非你超頻了 CPU)。
唯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大的內存容量,以存儲編輯緩存的結果,如果它不夠大,軟件編輯結果緩存到你的磁盤上,放慢工作效率。
至于內存的容量,同樣 CG 行業也有一個經過考驗的曲線表格供大家配機參考:
可見當前在普通學生學習和小成本創業時,4K 基本就是編輯出片極限,此時最為理想的內存容量是 64GB。
具體產品方面,小獅子推薦美商海盜船的復仇者 LPX 系列內存條。它采用的是嚴選測試顆粒,經過市面上大多數主流主板的兼容性測試,能夠保證視頻編輯中的穩定性。帶鋁合金大馬甲,穩定性更強。推薦 DDR4 3600 32GB 單條(859 元)使用兩條組成雙通道即可。
四通道比雙通道好嗎?
在一些論壇里,小獅子看見過視頻配機方案推薦四通道內存方案的。但對于大多數普通學生朋友接觸的片源素材,和工作流程來說,并沒有這個必要。
盡管理論上內存帶寬隨著通道搭建增加會大幅度增加,但軟件(例如 Premiere Pro)不會利用它,因為不需要更高的帶寬,特別是現在 DDR5 的傳輸速度已經超過 5GB/s。一般 25FPS-60FPS 的視頻項目不會使這個帶寬飽和。
讓我們看一個例子。
在一個 25FPS 的項目中,這意味著你有最大 " 5GB/s 內存速度 /25 幀 "= 每幀 200MB。
也就是說,當你的素材,一幀畫面(圖像、畫面及包括其特效數據)的容量低于 200MB 時,你的內存就能以 25FPS 的速度快速編輯和回放它。除了一些 8K 的 EXR 素材,現在所有器材的素材通常不會達到這個每幀大小,所以內存帶寬速度的重要性就降低了。
顯卡呢?顯卡不重要嗎?
到這里小獅子還沒有談及顯卡對視頻編輯性能的影響。是的,現在除了 3D CG 細分領域外,顯卡對視頻編輯的影響仍然沒有 CPU 那么大。
下面是美國著名的系統定制公司 Puget 基于每年數萬臺定制視頻編輯 PC 出廠時進行的測試的結果。在編輯(解碼)環節,關閉 CPU 編解碼后,使用顯卡后的整體視頻編輯得分。
總的來說, RTX 3090 只比 3060Ti 快 10%,盡管它的價格是 3060 的 4 倍以上。
同樣是這家廠商也會測試出廠定制配置在 Premiere Pro 中對 H.264 的整體導出性能,這時情況會有一些變化。
雖然整體分數分布的差距較大,但真正的差距是在 N 卡和 A 卡之間。原因很簡單。Premiere Pro 有 CUDA 加速導出優化的 H264 編碼器。AMD 沒有任何 CUDA 核心,因此得分更低。實際上,就現在主流的桌面視頻編輯軟件,顯卡性能上通常的表現是:
N 卡在 Premiere Pro 中的表現比 A 卡好。
與 NVIDIA 專業卡 Quadro 相比,N 卡消費級 GTX 或 RTX 卡具有更好性價比。
在 Premiere Pro 的視頻編輯中,多顯卡配置并不能使你受益。
但如果你是在 3D 系統中(如 Blender)進行 GPU 渲染,那么多顯卡配置帶來的性能提升是明顯的。
因此,根據你的預算,小獅子推薦 RTX 3060Ti 或 RTX 3070 就行了,它們性價比都很高,在許多視頻編輯相關的基準測試中得分很高,而任何跑分高于 RTX 3070 的產品都會貴不少,性能卻只增加了一點。
考慮到目前顯卡市場每天 " 你我 200" 的節奏,小獅子這里就不推薦具體型號產品了,反正等要配機時候選擇含礦率低的 3060Ti 或者 3070 新卡就行啦。
項目渲染出片:CPU 依然重要
現在,還有一件事很重要,即渲染編碼出片階段。這是你的項目變成成片的最后一步。
什么是視頻編碼
除了原始的 RAW 拍攝素材,通常項目出片,不是把編輯好的幀未經壓縮地轉儲到你的磁盤上,而是把這些幀打包和編碼 / 壓縮后,封裝成一種文件格式(例如 AVI,MP4),使得用戶可以用播放器以更小資源占用播放。
目前大家在后期出片時,常用的編碼器 / 規范主要有 H.264、H.265、WMV9、ProRes、DNxHD、Sorenson、Cinepak 等等。
大多數流行的編解碼器使用的邏輯是只保存兩幀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完整地保存每一幀,因為兩幀之間的差異進行存儲,通常在文件大小上比存儲單幀要小得多。到用戶播放器端用算法還原就行了。還有一些編解碼器將像素阻隔在一起,或減少顏色和對比度信息以節省空間。
因此,它是一種算法引擎,那么在出片時,依賴有相應計算器(編碼單元)的 CPU 也就很正常了。
在編碼渲染輸出方面,由于 intel 的 CPU 的編碼器的豐富程度,因此在這個環節 intel 可以說是扳回一程。同樣基于 puget 公司的定制視頻機出廠測試成績,我們可以看出 12 代酷睿在最后環節還是有一定性能優勢的。
但是如果疊加上價格因素,那么顯然最后的勝利者還是 AMD 的 5950X 和 Intel 的 i7-12700K。這也是昨天小獅子最后推薦大家選用這兩種 CPU 的原因,它們無論在視頻編輯還是渲染輸出環節,都具有極高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