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9 日,英國《自然》雜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同期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團隊的 4 篇學術論文,向世界展示了一批距今約4.4億年的志留紀早期魚類化石,填補了全球志留紀早期有頜類化石記錄的空白,首次為有頜類崛起與最早期輻射分化提供確切證據,進一步夯實了“從魚到人”的演化路徑。
(英國《自然》雜志刊發朱敏院士團隊的4 篇學術論文)
據悉,這是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首次實現一次性發布4篇報道,刷新了學術界對于人類起源的認知。針對本次重大發現,百度百科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達成深度合作,聯合發起“古魚崛起——有頜魚類的黎明”科普項目,邀請本次研究的朱敏院士團隊盧靜研究員、蓋志琨研究員、朱幼安副研究員深度參與,圍繞5個新發現共建權威百科詞條和秒懂百科系列硬核科普視頻,將最前沿的科學發現傳遞給大眾,向用戶生動科普古魚化石的起源及其與人類進化之間的關系。
(5條古魚的百度百科)
深入探訪中科院實驗室,“硬核”科普人類進化史
包括人類在內,地球上現存99.8%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頜骨,統稱為有頜脊椎動物或有頜類。但從世界范圍內來看,距今4.4億年至4.1億年前的志留紀期間,發現的有頜類化石鳳毛麟角,關于早期有頜類生物仍存在3500萬年的化石記錄空白。
近十年來,朱敏院士團隊踏遍我國志留紀地層可能含魚的200多個地點,在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發現魚類化石,對最新發現的奇跡秀山魚、沈氏棘魚、新塑梵凈山魚、雙列黔齒魚、靈動土家魚等五種志留紀古魚新屬種進行了3D可視化復原,為填補這一空白提供了重要證據。
秒懂百科深入參與朱敏院士團隊古魚化石發現全過程,并通過微紀錄片形式,深入探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實驗室,追蹤古魚化石3D可視化復原全過程,對朱敏院士團隊進行深入采訪,讓高階知識以更加可視化、更具科普性的方式普惠大眾。
在記錄片中,朱幼安副研究員解釋了奇跡秀山魚的發現過程,“我們研究了200年的古生物學歷史,也沒有發現過志留紀早期的有頜魚類,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個奇跡,所以把它命名為奇跡秀山魚。找到這個化石,我們才知道整個有頜魚類從哪里起源,它的重要器官和身體藍圖是如何演化的,這也是這件事的意義。”
(秒懂百科采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幼安副研究員)
凝結專家、用戶智慧,打造權威知識普惠窗口
近年來,百度百科基于“讓人類平等地認知世界”的愿景,凝結龐大的專家與用戶群體的智慧,致力于建設“更準確、更科學、更權威的百科科普平臺”,打造知識普惠的窗口。
百度百科成立百科學術委員會,聯合科研機構和高校多位專家,打造權威百科詞條,并通過秒懂百科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讓更多人可以輕松、便捷掌握權威的分享內容。
朱敏院士團隊也與百度百科建立密切合作,基于“深骨”(Deepbone)平臺的演化框架和邏輯,構建“生命演化之樹”,追溯生命起源與聯系,把生命演化框架植入百科詞條和公眾知識體系中。雙方還將探索數字化資源和元宇宙結合的模式,讓遠古世界走近虛擬現實。
就像朱敏院士所說:“中國需要利用互聯網站建立一套屬于中國人自己的科學知識系統和可靠科學信源。我們希望通過百度百科的影響力,把科學、權威的知識更好地傳播給大眾,同時通過百度的前沿技術,將這些知識包裝得更加有趣、有用。”
而這次的“古魚崛起——有頜魚類的黎明”科普項目的落地,也正是印證了朱敏院士所言,通過人們對于生命演化的好奇和思考,讓大眾更好地了解復雜的古生物學知識,了解人類進化演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