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據數據統計,僅2019年全國供水管網漏水量近百億噸,相當于700個西湖的蓄水量,縱橫交錯的供水管網如同人體的血管。隨著“年齡”的增大,會出現腐蝕老化的問題“跑、冒、滴、漏”層出不窮,如果小漏點沒有及時發現,就會發展成“爆管”,爆管及地下空洞,嚴重威脅人們生活健康。
漏損率高,人工探漏難,亟待破題
據中國水協官方數據統計,國內600多個城市供水管網,平均漏損率超過了15%,最高可達70%以上。與發達經濟國家6%-8%漏損率差距較大。供水管網過高的漏損率不僅嚴重浪費了國家水資源,也使得供水公司產銷差率居高不下,造成“虧損”。
以前供水檢漏工作主要依賴人工聽音判斷,需要大量專業探漏人員,存在實時性差、定位難、效率低、監測效果不佳等問題,而且大多都屬難以察覺的“深漏”、”暗漏”、“小漏“,漏點也無法精準的定位,給探漏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
國家政策出臺 智慧水務藍海展現
針對供水漏損問題,2022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控制的通知》,要求供水管網建設、改造過程中可同步敷設有關傳感器,逐步提高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的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全國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力爭控制在9%以內。
在管道老化、技術手段投入有限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現象是供水行業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如何利用數字化手段有效控制管網漏損率,已成為供水行業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據統計,2021年中國智慧水務市場規模為140億元左右,隨著政策的加碼助力,預計未來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
海外龍頭領先 國產技術裝備亟需“突圍”
上個世紀中期,歐美等國家已經在管網探測、評估和泄漏定位等技術和設備開始了研發和應用,形成了較完整的標準體系,整體技術領先于國內。而國內城市管網存在健康評估方法、安全監測/檢測方法和技術裝備存在缺失,很多核心設備依賴進口,掌握核心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
海納云 引領我國檢漏進入“智能物聯時代”
為實現管道漏損監測的智能化升級,海納云應用物聯傳感、大數據、AI算法、水力模型等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管道泄漏相關儀,結合自研管網漏損預測和定位模型,實現管網的動態監測及漏損的精確定位。本品研制成功,意味著海納云在城市管道漏損控制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管道漏損相關儀通過將自研傳感器探頭吸附在待測管網上,20s內可采集十萬級聲波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判斷是否發生泄漏,同時,通過放置在待測管網的多個位置(如閥門和消火栓上),各相關儀在同一時間記錄各點的聲波數據,利用無線傳輸方式將信號傳輸到后端平臺,根據自研專業算法進行聲波數據處理與分析,精確定位漏點位置,系統會及時通知相關人員到場維修,實現漏損識別—預警—定位—處置的全過程閉環,解決了“是否漏損”“漏損在哪里“的行業難題,實現由“人為檢漏”向“智能檢漏”的轉變。
3大差異化優勢
破解漏損控制難題,引領行業發展
6大領先功能
泄漏預警定位更精準
8大產品特色
探測更靈敏、更精準
應用場景
海納云創新驅動
引領應急產業發展
海納云,數字城市物聯科技平臺,“數字應急與城市生命線”是海納云5大重點場景之一,具備頂層設計、核心技術、軟硬件研發及一站式交付能力。在軟件方面,由海納云研發團隊打造的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為統籌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在硬件研發領域,海納云擁有管道泄漏相關儀、激光可燃氣體探測儀、慧眼OCR傳輸裝置等一系列行業領先的自主產權產品,展現出領跑行業賽道的“硬實力”。
秉承頂層設計、利舊及共享、標準統一、全生命周期管理四大原則,海納云將數字技術與場景深度融合,以全棧智能的軟硬協同模式,賦能燃氣、供水、排水、熱力、橋梁、地鐵隧道、消防、電梯、交通安全、森林防火等場景應用,助力城市安全數字治理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