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見實(ID:jianshishijie),作者:常丹,授權轉載發布。
挑逗起一個具有分歧的爭議:企業微信官方如果很快會開放企業微信朋友圈的條數限制,身為企業高管的你,會做出怎樣的運營策略的決策指令?
相信未涉足到企業微信的企業,會立馬開會為此加緊布局,很有可能也會“吐槽”一下:入局晚了,晚了。對吧?當然,那些涉足企業微信比較早的企業,可能也會立馬開會,決策并計劃出更大的增長方案。
這一挑逗,則是見實和杭州光年實驗室CEO張國平對話時,他的大膽預料。
這兩種情況,目前講起來并不夸張。因為,今年有太多傳統企業在用企業微信做私域,如線下門店瑞幸、服裝零售九牧王等( 9 月 8 日俺們見實大會,會深聊 1 整天的增長話題,歡迎一起)。就連那些做直播帶貨的大佬、網紅等也早已留意到深耕用戶運營的必要。
當然,前面提及的分歧爭議,目前也是讓運營者不舒服的地方。至于其它,張國平認為,“企業微信是完勝個人微信的”,比如不會輕易封號,官方開發了很多工具,比那些山寨的工具強大的多。
張國平是從阿里出來做私域服務商的創業者,所服務的客戶大多為互聯網大平臺,如教育、電商、金融等。他告訴我們一組很有意思的數據,或許能指向給你某些洞察:現在百度搜索“SEO”的搜索量是幾十萬,而“私域流量”的搜索量是 800 多。
這組數據的對比,是張國平認為的:“去中心化造就了私域的優勢,造就了圈用戶成為一種可能,因為信息不僅可以一對多的傳輸給用戶,且形成的是,商家說用戶聽的邏輯。”張國平還提供了一個有關銀行大客戶的認知:如果還想要依靠微信,那么下一個紅利在哪里?客戶則認為:一定要把企業微信當做訂閱號的紅利去做。
張國平還指出:互聯網公司也好,行業性公司也好,都需要前置一個認知是,私域流量它不只是流量中的一種,而是一種思維的轉變。因為,私域流量不是漏斗模型,在私域做得好的平臺,其實是一個“放大”模型和兩種轉化模型。
轉化模型一:剛接觸到品牌的企業微信時用戶就因對品牌有一定的認知非常喜歡,但是出于某種原因暫時先不買。轉化模型二:我看到你的時候,既不喜歡也不討厭,但是企業總是通過朋友圈不斷影響我,讓我知道他在賣什么東西。
這就形成了張國平認為的:私域有一個重要的影響用戶決策的能力,就是“時間的朋友”。
但往往企業入局早,如果私域效果不盡如人意,很有可能就會放棄。因為,張國平明確指出了運營好私域的兩個難度:第一,大家都想短期內見效。但私域流量又是一個“滾雪球”的游戲。第二,需要技術積累,就像有同行經常說,為什么不能復制完美日記的私域效果?因為他背后最強勁,也是最難以模仿的,是支撐品牌的私域運營系統。
常年扎根在互聯網重要根據地之一杭州的張國平,結合常年服務于純互聯網頭部平臺的經驗,他所得出的私域流量運營路徑是怎么樣的呢?又是如何占在流量維度上,對比私域和公域流量的呢?不妨,一起回到和張國平的對話中去直接體會一番,如下,Enjoy:
見實:你們接觸的互聯網大平臺客戶中,如果做好私域流量,難度在哪些方面?
張國平:第一個難度是,大家都想短期內見效。但私域流量是一個“滾雪球”的游戲。那么,滾雪球其實一開始內核滾動起來最難,越到后面越簡單,輕松。私域流量大家都可能想嘗鮮,慕名而來,結果發現兩個月沒有進展,就會選擇放棄。但私域流量注定又是靠長期有序經營而做好的。
第二個難度是,其實還需要一些技術積累,就像有同行經常說,學不會完美日記的方法?這里面有很多需要使用自動化的工具,比如裂變,要統計誰給你帶來的用戶多,誰給你帶來的用戶少,根據用戶可以帶來的效果做畫像分析,這些都需要有系統支撐。
但是,現在市面上基于個人微信系統做裂變的自動化工具并不多,基于企業微信的就更少了。但是如果有耐心,自研這條路也走得通。
見實:自研的話,企業來去做私域流量,你們經驗當中成本得多少?獲取流量的成本是多少?
張國平:自研的話得上千萬了。但我們一般不建議走自研,有些人自研是因為已經從里面嘗到了甜頭,或者已經獲得了很大的利益。比如跟誰學的自研團隊已經有上百人,完全是根據自身的個性化需求來做研發。因為他們是靠私域流量做出來的一家兩百多億市值的公司,投入上百人研究系統開發,完全是劃算的。
流量成本端,舉個例子:我們最近有一個客戶,嘗試了私域流量運營,獲客的成本是三毛五,之前獲客成本是兩百多。這個就是差異。
據我所知,有上萬家公司一年營收幾個億。但特別是高冷類型的公司,至今沒有意識到為什么要做私域,更不能理解私域背后的價值所在。
見實:以為已經逐步普及的差不多了。
張國平:我可以提供一個數據,比如現在百度搜索“SEO”的搜索量是幾十萬,“私域流量”的搜索量是 800 多,這就是對比。其實私域流量只是在圈內大家常談論,但是放在中國的各行各業,“私域”這個詞,對很多企業來說,仍然是陌生的。
私域流量比較流行于電商領域,他們也是被逼的,因為淘寶的流量成本越來越高,于是想盡各種辦法降低流量成本,并且下一次可以免費觸達用戶。所以做私域流量是不需要被教育的,至少在一線城市大家都試圖在做,做的好、壞另外再說。
不過除電商領域以外,仍有很多行業沒有醒悟過來,比如2B端企業,其實是非常需要做私域流量的。如,我們近期溝通的一個B端客戶仍在用電話呼出做用戶轉化。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企業只是把微信當作一個溝通工具,但本質上跟原來的“呼叫中心”團隊是一樣的。所以,如果把目標客戶先通過加為微信好友,以后再慢慢影響他,結果會很不一樣。
見實:你從阿里出來的,同時也指導了很多純互聯網平臺的私域流量運營團隊。那么,做好私域的關鍵認知,您認為首要條件是?
張國平:互聯網公司也好,行業性公司也好,都需要一個認知是,私域流量它不只是流量中的一種,而是一種思維的轉變。因為,私域流量不是漏斗模型,把私域流量做的好的平臺,流量的趨勢其實是一個放大模型。比如一個消息從A傳給B,B傳給C,C再傳給D,社交網絡的流量天然具備放大的屬性。
比如拼多多就是流量的放大模型,還有某教育行業平臺也是一樣,他們真的可以做到,在私域中用 3000 個種子用戶,通過做微信群的裂變,去重用戶之后,最終獲得了 42 萬高度相關的用戶,而且都加入了自己的微信群,增長擴大了一百多倍。
不過,這種效果確實很少見。一般把群里的人再增加50%都是成功的。第一次活動增加50%,第二次活動如果還能增加50%,復合增長也是很恐怖的數字。
見實:用企業微信做誘因路徑設計,業內普遍感覺沒有個人微信方便呀?
張國平:用戶裂變,最重要的是引導用戶裂變的誘餌驅動性足夠強,現在已經成為了行業中特定的方法論,它可以直接影響裂變的效果。用企業微信做裂變一點問題都沒有,前提是需要善于用企業微信的活碼,企業微信目前主動加人有上限,但被動加人沒有上限。
誘餌設計產生的結果,有的時候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比如上上周,我們剛和一個做金融的客戶接觸,他們自己的一次裂變活動居然裂變了個位數粉絲,就是因為誘餌設計的不好。
所以,在我看來企業微信跟個人微信的邏輯完全一樣,人還是那些人。那么,對于C端用戶來說,都不太能感知到背后是企業微信,還是個人微信。因為C端永遠認為的是微信。能夠感知到不方便的是做傳播、運營的人,把工具的使用,從個人微信切換到了企業微信,這是需要過程的。
見實:基于社交關系做裂變的放大漏斗模型,在警告企業什么?
張國平:讓用戶拉用戶已經變得如此的簡便,如果企業還不開始做私域,他們會發現哪一天用戶不見了只能束手無策。
如果通過私域的關系,長期且持續將用戶鎖定,用戶很有可能甚至完全不用通過其它渠道的搜索,來了解企業的念頭。因為用戶不斷在私域流量場景中被各種服務和購買影響到自己的決策。如果用戶一旦有需求即可在微信私域中獲得滿足,他還有必要去公域搜索做對比嗎?
舉個例子,有一家公司的私域流量只有 2000 多人,都是買二手奢侈品的人。其中,一些特別喜歡買二手奢侈品的人,一年在微信中就能產生近一個億交易額。所以交易一旦在私域場景中產生,用戶很少會去別的平臺下單了。
見實:私域中,大家會有一個認知是“能賣的SKU是比較有限制的或必須符合什么屬性等”,怎么看?
張國平:我覺得一切產品都可以私域。只要購買人群的屬性跟產品高度匹配就可以,目標消費人群跟商品的匹配程度越高,成功度就越高。所以,任何商品都可以在微信中匹配用戶,哪怕如果有買顯示器的需求,突然有一天看到某個群在討論各種各樣顯示器或是賣顯示器,私域的邏輯是成立的。
其實,最開始的私域用戶都來自于公域,只是有不少人或企業過早的就意識到,把精準的人群沉淀到了自己的私域。去中心化有一個好處就是,企業不需要提供一個中心化的入口,當然微信也提供不了。
恰恰私域能夠成功就是因為它去中心化,不然例如淘寶,客戶池是共享的,客戶在A店挑選了東西看到了B店更低的價格后可能就在B店下單了。一旦用戶進行比價,產品就沒什么利潤可言了。
而私域的去中心化恰恰是用戶比較行為的門檻,而且這也造就了私域的優勢,造就了鎖定匹配用戶的一種可能,信息可以通過企業微信一對多的傳輸給各個用戶,形成商家說用戶聽的邏輯。
見實:但不得不看說,私域用戶的決策被拉長了很多。
張國平:其實私域有一個能重要影響用戶決策的能力,它是“時間的朋友”。很多被私域影響的客戶,是一種什么心態呢?我既不討厭你,也不喜歡你,但我不會把你刪除。這樣的客戶如果在企業私域關系中呆的夠久,就會更容易轉化,因為他隔三差五,就會在朋友圈看到你分享的內容或賣的東西。
一旦用戶產生購買類似產品的需求時,他第一個想到的是誰呢?我想應該不會直接想到去淘寶搜一下,會第一個想到朋友圈好像有一個這樣的人在賣這樣的東西。很有可能第一時間向他咨詢,所以私域特別厲害的一個武器是“時間”。
私域有兩種轉化模型:第一種,剛一接觸到我的時候就喜歡的不得了,但是會暫時先不買。第二種,我看到企業的時候或許想把它刪除,但是出于企業在朋友圈不斷影響用戶的心智,讓用戶知道自己有了需求,會在未來的某個時機選擇品牌。
見實:不買的模型和不喜歡又不刪除的模型,展開怎么講?
張國平:做私域流量更重要的是不會出現很多用戶不喜歡你或要刪除你的局面,做私域一旦把人圈進來以后,為了讓用戶更容易來找你,來買你的東西,前提是基于形象IP的經營。
但是,這個環節也有高下之分,比較低級的一種是類似微商那種赤裸裸,自夸自家產品有多么的好。每天都在說,一天發好幾條。
但比較高級的做法就像完美日記出現在朋友圈的文案都是被精心設計過的,可能很少提自己的產品,更多的是在說: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是怎么樣生活的。讓別人對他的個人有比較深的印象,順便會提到自己在用的一些產品。
這樣的營銷不僅不讓人反感,甚至還會使用戶有很強烈的想法去咨詢她一些問題。所以人設的經營,完全有高下之分,經營的好,會讓私域效果事半功倍。
見實:大家吐嘈企業微信,嚴重依賴人工的成本來做。你們也是企業微信的服務商,從開發提升效率的工具上,是怎么樣的?
張國平:其實是能解決的,可能是由于企業對第三方工具不太不熟悉的原因。用企業微信還是個人微信做私域,現在確實是存在分歧點。一方面,企業微信一個號一天只能發一條朋友圈,而個人微信一天可以發十幾條。同時,大家也會普遍認為企業微信是冷冰冰的,帶著公司的名字, 確實不像個人微信那樣有個人溫度。
這個部分,目前在大家看來是唯一的硬傷。但是我預料,企業微信官方會很快開放企業微信朋友圈的條數限制。分歧點,也就在這里,至于其它,我認為“企業微信是完勝個人微信的”,比如不會輕易封號,官方開發了很多工具,比那些山寨的工具強大的多。
同時,很多人也會問,用個人微信經營朋友圈的邏輯去經營企業微信朋友圈會不會不太合適?兩者的區別,可能在于個人微信并沒有和企業強綁定,而企業微信與企業是強綁定的關系。
但不管是個人微信還是企業微信,朋友圈都是需要內容策劃來指導發布的內容和形式。
見實:打造企業微信的“人設”,都有哪些解決方案?
張國平:通常情況下會是兩種人設:第一種是行業專家的角色,很容易與用戶建立信任關系,效率相對更高一些,但專家面對太多需要咨詢的用戶可能忙不過來。
第二種是店小二的客服角色,他們可能不是行業專家,但很熱心,服務能力很強,同樣很受歡迎。但其實,此類角色的朋友圈內容,都是在公司決策的結果之下經營的。
見實:不能為了做私域運營而去找專門會做私域流量能力的人,怎么講?
張國平: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做私域流量的人需要具備內容的制作和文案撰寫的能力,跟做流量渠道本身無關。不是你在做私域流量,就一定有機會做好。
內容制作能力等,仍然是很硬核的能力,所以不是說公司招很多會做私域流量運營的人,就有機會做好。如果在單項垂直能力上不專業,照樣啥事情也干不了。
見實:對于大平臺來看,對私域流量職能的要求,現狀是怎么樣的?
張國平:很多平臺,目前可以用“奮起直追”來形容。做私域流量真的是一個“滾雪球”的游戲,無論企業以往公域的粉絲量再怎么大,可能也比不過私域流量帶來的增長,只要你的企業通過私域做增長,且持續保持50%的增速,就能夠碾壓他們。
比如,我們有一個銀行的大客戶,老大就已經認識到私域流量是他最大的事情,排名第一去做。因為在他看來,公眾號時代獲得了很大的紅利,但是公眾號已經逐漸下滑的厲害。他們就想,如果還想要依靠微信的話,那么下一個紅利在哪里?他就認為:一定要把企業微信當做訂閱號的紅利去做。
見實:認為企業微信是在微信中的下一個紅利?
張國平:是的。如果官方開發很多的工具讓企業做基于企業微信的私域呢?舉個例子,你知道現在通過企業微信一天加一萬人有多么容易嗎?但你知道公眾號要漲一萬粉絲有多么的難嗎?
其實,企業微信一天加一萬人進來,如果各種方法都用了,真不是一個很難的事情。但是如果想要為公眾號漲一萬粉絲,就很難了。
這樣比較一看,就能看出來到底是不是下一個紅利了。
用企業微信拉新是這樣的,會把原來的流量渠道全部換成企業微信來承接,甚至無需網頁的形式。因為如果用網頁承接,上面放一個電話號碼,不一定有人打,有些表單也不一定有人填。
但如果讓用戶先加企業微信,然后再自動推一個網頁,更能夠承接好、利用好這些流量。所以這里的邏輯是,想辦法和用戶先建立一個相對長久一點的連接關系,再接下來談其它的事情。
見實:在服務的企業客戶中,基本都要必須經歷哪些坑?
張國平:企業微信封號基本都要經歷一次,也就是會被凍結一、兩次。因為大家比較急功近利,加好友的幅度太頻繁,一天加2、 3 萬好友。
如果不養號,急功近利頻繁去加好友,就容易被凍結。但企業微信官方提供的很多私域工具,政策比較寬容,凍結 24 小時后就放開了。
如果一個賬號被凍結了,還會給你兩、三次機會。如果號被封,我們也可以把客戶的資產進行轉移。因為企業微信有一個功能,如果A員工離職了,A員工可以把之前所有的客戶轉給B員工。所以被封后,我們按個人離職處理就可以,不會像個人微信號一樣,被封后就束手無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