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無忌
文 | 財經無忌,作者 | 山核桃、無銹缽
曾經被市場寄予厚望的黑鯊,正在迎來 " 至暗時刻 "。
最近,多方消息稱,黑鯊科技正在進行大裁員,裁員幅度高達 50%。
這一消息隨即得到了內部人士的證實。
有在職員工透露,就在幾個月前,黑鯊與騰訊的 VR 項目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轉眼間,收購計劃閃崩,企業也面臨進退維谷。
回顧這一品牌的發展軌跡,從昔日頂著 " 小米系 "、" 華為系 " 創業的耀眼標簽,到如今的慘淡經營,故事的走向盡管令人唏噓,卻也在冥冥中蘊含著某種必然。
" 完美黑鯊 " 崛起,其實運氣大于實力
時間撥回 2018 年 7 月 9 日,對雷軍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當天,小米赴港 IPO 卻遭遇破發。第二天,雷軍買了一條破洞牛仔褲,以提醒自己牢記這一 " 尷尬 " 時刻。
就在幾個月前,雷軍還沒那么焦慮。在 4 月的一個普通夜晚,他來到一家新品牌的發布會上為其捧場。站在黑色大屏下的,是一位華為出身,叫做吳世敏的連續創業者。
這是黑鯊夢幻般開端,吳世敏和他的團隊推出了國內首款游戲手機,但與四年之后的 " 裁員風波 "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回顧黑鯊的崛起,其實也是一個 " 運氣大于實力 " 的故事。
黑鯊成立于 2017 年底,恰好站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關鍵拐點上。據 Canalys 的數據,2017 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進入了負增長時代,市場已趨于飽和,全球智能手機的日子也都不好過。
IDC 的數據顯示,相比于 2016 年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總量,2017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了 0.5%,盡管下跌幅度并不嚴重,但這卻是智能手機市場有史以來首次出現的下跌。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更新換代需求已逐漸出現了疲態,手機廠商的創新力不足讓消費者購機欲望大打折扣。
在手機廠商遭遇寒冬之外,另一邊的手游市場卻迎來了春天。得益于王者榮耀、吃雞等大型手游的興起,中國手機游戲用戶實現了跨越式的增長——彼時,手游用戶達到了 5.5 億戶,手游占比超 57%,手游在移動端滲透率達到了 68.7%。
大型手游考驗著手機性能。一位有著數十年手游游戲年齡的玩家告訴財經無忌, 玩家對手機性能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散熱、顯示與交互三方面。
" 當年的普通旗艦機在適配一些主流游戲上并不能滿足玩家的需求,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光是快充和散熱問題就得不到解決。"
游戲手機的需求亟待被挖掘。而在當時,華米 OV 大多還集中在硬件、價格以及設計上尋找新增量。
黑鯊看見了游戲手機的需求以及背后強大的 " 氪金實力 "。據吳世敏回憶,當時他在騰訊的星悅俱樂部看到一個會員數據:"(朋友)說了一個數字把我嚇一跳,好像是大幾百萬還是大幾千萬,不同的等級,關鍵是高付費用戶大幾千萬,一年花幾千塊錢的會員好像都是千萬量級的。"
但做一款細分領域的手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中國這片手機 " 修羅場 " 上。
轉折很快出現,吳世敏很快找到了 " 靠山 ",來自小米的供應鏈與渠道資源很好地黑鯊構建了一條抵達游戲用戶的通路。
吳世敏曾回憶,當時帶著團隊一路陪著雷軍從杭州坐高鐵回北京,利用近 5 個小時向他介紹了黑鯊的產品設計理念和未來規劃。
數據印證著小米生態鏈的扶持。據聯合創始人羅語周透露,在 2018 年黑鯊基本沒有虧損,銷量、營收超出此前預期。
對一個初創企業而言,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完美的開局。
此后,國內手機廠商涌起一股 " 游戲手機熱 ",包括努比亞旗下的紅魔、vivo 的子品牌 iQOO、聯想的拯救者以及華碩的 ROG 等紛紛下場。
比起其他手機廠商的跟隨戰略,黑鯊無疑是最完美的那一個。它發現這一需求,整合最好的資源,并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了一款符合人們預期的游戲手機。
一個細節說明了這一點,在過去黑鯊的多場發布會上,雷軍都會親身到場。
2019 年,雷軍甚至一天參加了兩場手機發布會,下午是 Redmi(前紅米品牌)發布會,晚上是黑鯊 2 代。據 36 氪報道,之所以安排在同一天,是因為雷軍只有這一天有空,而他不想錯過黑鯊的發布會。
手機游戲是趨勢,但游戲手機不是
遺憾的是,盡管有著諸多運氣和期待的加身,黑鯊最終仍然沒能在市場騰起浪花。
究其根源,在當下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這一品牌所處的 " 游戲手機 " 賽道,從一開始就注定只是偽需求。
數據端的統計顯示,今年 1 月至 9 月游戲手機累計銷量約 320 萬件,作為參照,iPhone 13 這一款單品的累計銷量,就達到了 616 萬臺。
一個品類賣不過一款單品,這一現象幾乎貫穿了游戲手機短暫的歷史。
跳出銷量比較,從品類維度上看,游戲手機這一概念也只是曇花一現。
美國定位理論創始人艾 · 里斯曾經在《品類戰略》一書中提出了創造新品類的關鍵要素:
" 變革性的技術創新 " 和 " 創造戰略對立 "。
具體到游戲手機領域,首先,從技術端來看,這一業態從一開始就不存在誕生 " 變革性技術 " 的可能。 許多人都喜歡將游戲手機同游戲本相比較,卻忽略了二者之間在 DIY 潛力上的巨大差異。
作為主打性能的產品,游戲本厚重的空間里可以輕松容納下散熱、音頻、顯卡等多個模組,相比之下,在手機逼仄的尺寸里,想要完成針對游戲的一系列硬件優化,品牌常常被迫要在砍掉相機模塊和縮水電源中做出取舍,由此帶來的糟糕體驗著實勸退了不少消費者。
而如果想要擴充手機空間,制造一款體積 " 更大 ",性能 " 更強勁 " 的游戲機器,那就必須要回答市場的另一個問題:
" 為什么不直接買一臺 switch?"
其次,從戰略對立層面來看,游戲手機也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中。
對于一款筆記本電腦來說,輕薄還是性能,日常辦公還是發燒游戲,這是截然不同的需求,背后對應的產品也有著天差地別。
而對于手機來說,游戲和日常使用的其他 APP 場景,并沒有拉開顯著的差異。一臺主打 " 拍照性能 " 的智能手機,應付起游戲和觀影需求同樣輕松。
正如余承東所吐槽的那樣: " 所有的手機其實都有游戲性能,單純的游戲手機只是炒作一個概念。"
在此基礎上,真正讓游戲手機這一品類陷入戰略絕境的,則近年來的高端化浪潮。
巧合的是,黑鯊成立于 2017 年底,這正是國產手機廠商們集體提價的前夜。
2018 年,華為發布了售價 5399 元起的 Mate20 Pro,vivo 推出售價 3898 元起的 NEX,OPPO 有售價 4999 元起的 FindX,就連 " 性價比 " 策略的堅定奉行者小米,也嘗試開拓高端機市場,發布了起售價 3299 元的小米 MIX 2S。
伴隨著各品牌旗艦競爭的日趨激烈,超高續航、2K 高刷屏幕、頂配處理器等尖端配置也開始逐步成為標配。游戲手機廠商不得不轉戰風扇、按鍵等邊緣硬件,尋覓差異化。
一個有趣的細節,或許可以作為這些年黑鯊們境遇的參照:
包括騰訊旗下熱度最高的兩大手游《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在內的手游聯賽,均沒有選擇游戲手機,而是采用選蘋果、OPPO 和 Vivo 的旗艦款作為比賽用機。
VR 不是黑鯊的解藥
從這個角度來說,面對游戲手機這個注定落寞的賽道,被收購,或許已經是擺在黑鯊面前最好的命運。
關于 " 騰訊為何要收購黑鯊 ",其實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此前在媒體報道中,黑鯊整體將并入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主導的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
騰訊提供內容與流量,黑鯊提供 VR 硬件入口,這看似是一場雙向奔赴的完美合作。此后的一段時間內,黑鯊也開始頻頻在 VR/AR 上大秀肌肉,無論是產品,還是招聘。
比如,去年在 Chinajoy 上亮相的 RokidAirAR 眼鏡。這款只有 85 克,不到兩個雞蛋重量的輕量級智能眼鏡去年在全球賣了 3 萬臺,盡管距離大眾化消費級電子產品 "1000 萬臺 " 門檻還遙遙無期,但對黑鯊而言算是一個重要亮相。
令人玩味的是,此次黑鯊的 " 大秀肌肉 " 其實更像是一場陪襯,因為黑鯊僅僅只是 RokidAir 生態的一個端口,畢竟就連官方通稿中對當時合作的賣點也僅僅集中在 " 黑鯊 4 手機搭配 Rokid Air 的重量總共不超過 300 克 " 上。
翻開在 RokidAir 的 " 入口名單 " 中,還有 Switch、PS4 等多類端游。
而被傳出收購消息之時,據 " 競核 " 報道,騰訊選擇與黑鯊合作其實源自對彼此的熟悉。2020 年,騰訊游戲就曾與黑鯊合作推出的騰訊黑鯊游戲手機 3 系列,雙方的合作主要圍繞軟件與內容。黑鯊 3 引入了騰訊定制的 SolarCore 游戲性能引擎,同時也針對騰訊系游戲設計了包括等燈效、震動等玩法。
在當時有評論認為:" 黑鯊抱上了騰訊游戲的大腿 "。盡管這是一句戲謔,但也側面驗證了面對騰訊強大的游戲生態,黑鯊并沒有話語權。
一個更有力的細節印證了這一點。今年 7 月,騰訊 ROG 游戲手機 6 正式亮相,從產品預熱期開始,騰訊與 ROG 便給足了對方排面。
在游戲手機業務遲遲看不見終局下,黑鯊將眼光落于新曲線—— VR/AR 業務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必然。
但這種 " 必然 " 的前提下,需要天時、地利以及人和,但這一次,不同于游戲手機初創時的 " 完美 ",幸運之神并沒有選擇站在黑鯊這邊。
經歷了 2016 年的 VR 元年后,VR 行業此前被概念神話的泡沫被擠出,隨著 2021 年 VR 全球出貨量首次破千萬,在 Meta 頂流產品 Meta Quest 2 的帶動下,VR 硬件真正撬開了消費者市場的大門。
隨之發生改變的是產業邏輯——此前大多 VR 廠商以硬件為優先級,但隨著 Meta、索尼等通過 " 硬件 + 軟件 + 內容生態 " 的打法逐步得到驗證,新一輪的 VR 競技看中的其實是各家廠商的綜合實力。
但顯然, 無論在硬件,還是內容上,黑鯊都已錯過了 VR 熱潮的最佳進入時機。換言之,在當下的玩家中,不論是有著多年硬件與供應鏈能力沉淀的廠商,比如創維和 PICO,還是自身本身就有內容生態能力的索尼與 Meta,都在前期靠著自建或并購或被收購完成了自身 VR 版圖的搭建。
錯過了 " 天時 " 的黑鯊,顯然已不具備先發優勢。
而在 " 地利 " 上,隨著國產 VR 供應鏈的完善,核心上游供應商資源的爭奪也考驗著 VR 廠商。
特別是 VR 設備最核心的光學顯示解決方案上,從菲涅爾透鏡到 Pancake 的迭代已成確定性的趨勢,其中掌握核心技術的廠商包括了歌爾、歐菲光、舜宇等。
作為手機硬件廠商的黑鯊,如何整合 VR 供應鏈資源尚且還沒有明確的回答。盡管據財經無忌了解到,在鏡頭供應鏈上,黑鯊 5 系列背后的攝像頭模組供應商為歐菲光和舜宇。
更為關鍵的是,包括 PICO 在內的一眾廠商都在今年下半年開啟了密集新品發布期,旨在通過價格、性能與內容生態的比拼,嘗試讓 VR 真正邁向大眾化。
而顯然,在收購擱淺、裁員風波的陰影下,黑鯊在短期內并沒有能力拿出一款消費級產品。
更致命的是,當前的 VR 比拼本質上還是一場巨人的游戲。無論是 Meta,背靠字節龐大流量的 PICO,抑或是蘋果,都仍還在補課—— 沒有一家能做到真正的 " 大而全 "。
就像扎克 · 伯格在最新的采訪里形容的那樣焦慮:" 那些想法遙遙領先于我們今天實際所處的位置。我每天都在戰壕里。"
經歷了游戲手機從火熱到衰退后,在黑鯊面前的是一條更為艱難的道。人們常說,創業就是要走一條 " 難而正確的路 ",這話沒錯,但前提是,首先要贏,無論是選對方向,找到痛點抑或是背靠大樹,但無論是哪一條路,黑鯊都還沒有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