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工程深中通道
全球在建最寬海底沉管隧道
深中通道又稱“深中大橋”,是一座在建的聯通廣東省境內深圳市和中山市的橋梁。工程項目總長約24千米,是世界級的“橋、島、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規劃綱要》確定建設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
△珠江兩岸“A”字形交通骨架中最重要的一橫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采用雙向八車道東隧西橋設計方案,時速約100公里/小時,計劃于2024年通車。從珠江口東岸引出后,將以32節航母大小的沉管連接,組成世界最寬的鋼殼混凝土隧道穿越海底。施工難度遠超港珠澳大橋,屬當今世界之最。
△深中通道鋼殼沉管隧道穿越海底
沉管隧道施工階段,司南導航北斗設備提供的高精度定位服務,為解決海底隧道精準作業難題,高效完成施工建設發揮了關鍵作用。央視《奮進的中國》及人民網《了不起的中國創造》作了專題報道,對這一突出表現給予高度評價,稱贊北斗屢創工程奇跡。
關鍵時刻顯神威
沉管安裝實現毫米級對接
世界上最寬的海底沉管隧道即將實現對接,全體項目人員高度緊張。 以往港珠澳大橋施工時,因為GPS信號受限,對于在海底進行的作業影響極大,施工好像盲人摸象,危機重重。
△項目團隊研究討論北斗系統數據方案
深中通道開建之初,決定引入我國的北斗系統,對沉管浮運安裝進行定位和測控。深中通道前兩個管節的安裝,以GPS為主,北斗為輔。直到第三個管節E3管節的安裝,GPS與北斗出現了兩公分的差值。因為GPS有著港珠澳大橋對接的豐富經驗,而新加入的北斗在深中通道前兩個管節的表現也很出色。面對數據的誤差,這是一道沉甸甸的選擇題。
△海底8萬噸沉管成功實現毫米級對接
千鈞一發之際,項目負責人鎖旭宏結合數千次經驗和幾十萬個數據的匯總,果斷做出了選擇,采用加入司南導航北斗系統的數據進行安裝,實現了海底8萬噸沉管毫米級對接。在司南北斗設備的助力下,已順利安裝的深中通道沉管完成嚴絲合縫對接,創造了連續7節沉管近乎零偏差的世界紀錄,標志著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正式進入智能化時代,也將世界跨海通道施工技術提升到新高度。
北斗數據精準無誤
司南開啟智能施工新時代
相較前兩次沉放作業,E3管節安裝特點在于首次進入海平面20米以下的深水區,由此帶來兩大技術難點:一是沉管離開一體船掩護后,完全暴露在船體擾流范圍內,管體控制難度大;二是定位纜首次在深水區作業,管節位置不易調整。
△司南導航北斗設備在工程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工程建設中采用的司南導航北斗接收機,內置自研全新射頻+基帶芯片,采用司南自研獨有的QUANTUM—RTK算法,通過高數據更新率和慣導融合算法,在深水區等衛星信號受限、精準定位難度大的環境下,也可提供連續、高質量的定位數據,成功克服復雜環境等因素帶來的影響,為水下沉管作業裝上了準確無誤、萬無一失的眼睛。
● 超強的穩定性能, 能夠連續提供一體船和沉管的正確、可靠的作業信息,同時在強對流天氣等復雜情況下,保證系統正常運行,并記錄數據用于回放。
● 高精度的定位能力,通過測量塔數據實時計算沉管三維動態,指揮人員精準掌握船管在海底的具體位置,更好地完成作業。
M900 車載型GNSS接收機
M600 雙天線定位定向接收機
M300 Pro 北斗/GNSS 北斗基準站接收機
深中通道作為中國乃至國際高速公路,是繼港珠澳大橋的第二座珠江口交通樞紐,對于加速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和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央視紀錄片聚焦深中通道建設,不僅展現了北斗護航大國工程的壯闊風采,也印證了司南導航自主掌握核心技術的強大研發實力,以行業領先的北斗/GNSS 芯片、模塊技術,持續助力國家重點項目落地,向世界遞出“北斗高精度”的又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