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愛范兒
之前我用過幾款不同品牌的輕薄本,像蘋果的 MacBook、戴爾的 XPS13、ThinkPad 的 X280、微軟的 Surface,作為經常背著電腦出差的人,我對這些既減輕負擔,又有高生產力的工具都有著很高的評價。
華為入局筆記本市場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這家最初以做手機而聞名的廠商,去年已經躋身成為國內第二大筆記本品牌,僅次于聯想。
究其原因,在過去幾年里,華為逐步豐富了 MateBook 的產品數量,并且也根據不同的產品特性進行明確的產品路線區分,像商務旗艦路線的 MateBook X Pro、二合一形態的 MateBook E、大眾消費路線 MateBook。
而隨著華為手機在近年的逐步增長,華為電腦也隨之迅速成長。因此,當我們看到華為電腦躋身國內第二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在 MateBook 的躋身國內第二的原因,并不只是會因為它是電腦。
MateBook X 是華為主力于輕薄本路線的產品,所對標的是蘋果的 MacBook Air,該系列早于 2017 年在柏林面世,時隔三年后的這次更新完全可以說是一次大更新,無論是在硬件還是軟件上,這次新 MateBook X 都有著不少變化。
唯一不變的是那個「比 A4 紙還小」的 Slogan 和機身。
1 千克,媲美平板電腦的重量
自 2017 年的初代 MateBook X 開始,該系列電腦都一直以輕薄、小尺寸著稱,電腦重量不但只有 1 千克,而且機身長寬都比 A4 紙(21cm×29.7cm)要小,因而也有著「比 A4 紙還小」這個 Slogan。
而在最新一代 MateBook X 中,華為繼續將機身寬長控制在 20.6cm 和 28.4cm,比 A4 紙小了一小圈,如果把我的手掌放上去,大概比我兩只手掌大了幾厘米而已。
這種尺寸的電腦對于我這種「大腿就是工作臺」的人體驗尤其友好。雙腿盤起來、直角支撐都能輕松展開電腦開始工作,對比二合一形態的電腦或平板電腦,傳統形態的筆記本電腦有著較硬的支撐面,因此在像大腿、某張公共座椅的扶手、小桌板這些本身不能完全支撐電腦的平面打字,體驗會平穩許多。
從側面看,能看到電腦 D 面和側面采用了楔型收邊,最薄處我沒有專門用工具度量,但最厚處據我從華為官方了解是 1.36cm,大約比我手上的 P40 Pro 厚二分之一。
▲ 右邊為 P40 Pro
盡管比手機厚了不少,但 MateBook X 的厚度仍然是同類筆記本中較薄的一個,作為對比,我特意找到了 MacBook Air 和 LG Gram 14 的數據,這兩款電腦的最厚處分別是 1.6cm 和 1.5cm。
受限于楔型機身的厚度,MateBook X 的接口是一左一右各一 USB-C,對我來說不算多,只是剛好夠用的配置,如果按照我平時的使用習慣,我會一邊充電一邊外接投屏,那么當我需要接上外置硬盤導照片時,就必須要空出其中一個接口接上硬盤。
還好,華為隨盒附贈了一個 MateDock 2,可以分流 HDMI 畫面,同時分出一個 USB 接口,速度可能會有一點影響,但至少能同時使用更多的外置設備。
因為電腦 ACD 面都用了類似于糖果噴涂(A 面)和類膚工藝(C/D面),所以在剛上手電腦的時候,我和身邊的人都差點以為電腦至少有一面是用了塑料。
但實則不然,電腦機身實際上是鎂鋁合金,機身大部分是用了 CNC 切割和一體成型,只是表層做了一些加工,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非金屬。
而我這次評測的 MateBook X 是「櫻語粉」,A 面拋光和 C 面啞光搭配,有點馬卡龍的風味,女生可能會喜歡,但直男不一定能 Hold 得住。想要低調一點的可以選「青山黛」和「星際藍」,這兩種配色會顯得稍成熟內斂一些。
近些年,筆記本廠商都在嘗試不同的機身工藝和材質,有用鎂鋁合金的,有用碳纖維的,也有用新型塑料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讓電腦結構變得簡單可靠,同時減少機身用料的多余負擔。
但就目前來說,能同時兼備技術成熟、成本合適、硬度夠強、散熱能力好、重量較輕幾方面特點的依然是金屬,因而大部分輕薄本電腦都是以金屬為主體,而同時又會通過不同的切割工藝,把金屬模具的重量減到最輕。
前面我曾提到過 MateBook X 有著楔型設計的元素,這里其實除了讓電腦擁有從厚到薄的視覺過渡以外,也是為了減少金屬材料帶來的多余重量。
而基于機身用料、工藝的加工,這次 MateBook X 的重量只有 1 千克。
1 千克的重量,大約是 5-6 臺手機平攤的重量,比號稱「世界上最輕筆記本之一」的 LG Gram 只重了大約 10 克,但比配備妙控鍵盤的 12.9 英寸 iPad Pro 要輕一些。
▲雙指也能把電腦夾起來
鑒于之前我曾經測試過手寫筆、鍵盤配套全滿的 12.9 英寸 iPad Pro 能放進單肩托特包輕松地外帶使用。
這次重量小一碼的 MateBook X,自然也是能讓我比較自如地在周末逛街時隨時從托特包里掏出電腦寫稿、排版、做 PPT。
比如現在,我就是在周日的星巴克里寫出前面幾段文字。
懸浮屏和 HUAWEI Free Touch,首次登場
MateBook X 所用的是一塊 13.3 英寸屏幕,根據華為方面介紹,這塊屏幕是華為首次使用了「懸浮全面屏」設計的筆記本電腦屏幕,屏幕是微高于 B 面邊框,而不是和 B 面一體,因而也更進一步削減了屏幕四周的邊框寬度,增加屏幕部分在 B 面的占比率。
2017 年的第一代 MateBook X 屏幕占比是 88%,而今年的新款,屏占比提升到了 90%,這是目前大部分手機都在做的屏幕占比,也是當下大部分筆記本電腦所追求的目標。
至于屏幕顯示部分,這塊屏幕也有著 3K 級別(3000 x 2000)的分辨率,比例依然還是 MateBook 一貫的 3:2,個人認為這個比例用于看網頁、辦公,顯示空間可以得到更好的利用,也被稱為「生產力比例」。
屏幕在色彩方面支持 sRGB 100% 色域,將這塊屏幕用于日常基礎調色、修圖也基本能滿足得到。但專業攝影用戶個人建議選擇 MateBook X Pro 或外接專業顯示器,一方面是修圖性能更強、另一方面是屏幕顯示效果對專業圖像后期的用戶更友好。
在目前的輕薄本當中,MateBook X 的這塊屏幕算是能在第一梯隊立足的那一個。
對了,這塊屏幕還能支持多點觸控。或許現在還有不少人納悶,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電腦會做觸屏,這其實筆記本的用戶人群和電腦功能的拓展離不開關系。
雖然我們很少在電腦上用觸控屏,但面對電子文檔簽署、畫面放大縮小,我也恨不得能在電腦直接簽名、發送,省去設備間切換的麻煩。
而面對這些需求,筆記本能提供觸屏就可以節省不少切換設備的時間和成本,但我個人建議在用觸屏時盡量用手寫筆操作而非手指。
畢竟手上的灰塵、油脂、污垢難免會對這塊屏幕帶來一定的美(顏)觀(值)影響。
通常來說,華為 MateBook 系列都會支持基于 NFC 的「華為分享」,而這個功能在 C 面手托的位置會貼有明顯的標識標簽,然而在 MateBook X 上我居然沒有看到這個標簽,這讓我一度誤以為電腦不支持 NFC。
▲華為 MateBook X Pro 的 NFC 標簽
但事實情況是,這次華為首次在電腦上使用了「Free Touch」(壓力觸控板),本質上這是一項針對觸控板的改良設計,觸控板能根據手指按壓力度,做出不同的交互反饋。
是的沒錯,這是一塊壓力觸控板,表面是磨砂玻璃質感。
那 NFC 被藏在什么地方?
答案是被藏在了觸控板背后,位置大約是在觸控板十字居中的位置。如果是 P40 Pro,那么將手機放到觸控板靠左的位置就能激活得到,其他華為手機可能會 NFC 位置不同而需要調整觸碰位置,但相信這是個熟能生巧的功夫,只要多用就能熟悉盲操。
觸控板還有一個不太會讓人注意到的細節是取消了底部邊框,觸控板底部直接延伸到了 C 面邊緣,理論上這是一個不影響機身尺寸而提升觸控板面積的做法。
但其實第一代 MateBook X 的觸控板邊框就已經很窄,所以我認為這次取消邊框除了是面積考慮,還有 NFC 內置觸控板內的因素在,手機不會因為平放在觸控板上而被邊框頂起來,進而增加兩個設備之間的接觸面積,提升配對成功的效率。
用堆疊來節省平鋪面積
鍵盤部分要說的東西不是很多,除了升級到 1.33mm剪刀腳鍵盤 和加入自動背光調節,鍵盤依然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全尺寸鍵盤,鍵盤手感在高鍵程下反饋明顯,鍵帽手感也不會松垮,整體表現扎實。
不過礙于機身厚度限制,這個鍵盤的手感還談不上說所有筆記本鍵盤中最好的,倒是能說是同類中較好的一款。考慮到每個人對鍵盤的手感喜好不同,還是要各位實際摸上電腦才能說了算。
▲隱藏在鍵盤的攝影頭
鍵盤下方除了鍵盤燈,還藏有 2 高 2 低共 4 個揚聲器,但聲音并不是全部由專門的開孔離開透出,而是經由側面開孔和鍵盤縫隙播放。這是華為第一次在 MateBook 用上鍵盤發聲設計,這種設計的作用是以垂直堆疊減少平鋪面積。
揚聲器的立體聲表現很強,聲音也不會因為是在鍵盤縫隙發聲而變小,最大音量不輸其他帶獨立揚聲區域的輕薄本,坐在電腦前能感覺到聲音從電腦兩邊和正面鍵盤、轉軸處放出。
▲低音揚聲器開孔,通過桌面反射立體低音音效
第一次用這臺電腦的人,可能會好奇聲音是從哪里傳出來,因為是整個鍵盤上半部分的縫隙都在「滲出」聲音,實際上那是最靠近高音揚聲器的位置,自然聲音也從那里發出。
音質上,人聲和高音的解析力表現清晰不模糊,但低音的下潛力給人感覺其實還能更強一些,雖然現在的低音表現也不錯,可也讓人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因此綜合來說,這套揚聲器基本上是能滿足基本音視頻播放的水準。
辦公、上課做筆記,輕度后期......夠用了
這次 MateBook X 全系用的是英特爾第十代酷睿處理器,而根據不同的使用和消費群體,分出了 i7-10510U 和 i5-10210U 兩個版本。
這次所評測的是 i7-10510U 處理器配 16GB 內存(LPDDR3 2133MHz)和 512GB SSD,紙面參數上,這套配置是當前輕薄本中較為常見的配置,也是當中較高的配置之一。
關于 i7-10510U 的背景和表現,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經有過介紹和測試,這次評測我也不再增加篇幅的贅述,只從實際體驗上評測。
其實現在即使是低壓 U 系列處理器,其主力雖然是在降低功耗延長續航方面,但其辦公性能依然還是有著較好的保障。在過去和這次的 MateBook X 評測里,基本上,辦公所需要的十幾個窗口瀏覽、Office 文件制作、輕度的影音互娛、學習程序、甚至基礎的圖片處理,這些都不會給輕薄本帶來多大障礙,甚至連簡單視頻剪輯也能較輕松地應付。
舉個例子,這次文章所用的大部分配圖我都是用 MateBook X 和潑辣修圖來完成,每張都是用 A7R4 拍攝的高像素 jpeg 照片,每張大約 6MB,期間順利對 37 張照片進行調色、調光、批量縮小尺寸、導出一系列操作,電腦沒出現影響使用的卡頓、程序崩潰,導出時間約為 1 分鐘 11 秒。
換言之,只要不是要做影視后期、3D 建模、高壓力程序運行,這套配置也基本能滿足到大部分要隨身攜帶電腦做文字工作的白領、學生群體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 MateBook X 也是華為首次在 MateBook 實現 Wi-Fi 6 技術的電腦,理論上無論是信號還是網速,Wi-Fi 6 都要比當前的 W-iFi 5 要穩和快很多。
但要使用 Wi-Fi 6,必須要搭配 Wi-Fi 6 路由器才能使用,當然現在的 Wi-Fi 6 路由入手門檻已經很低,普通家庭也能自行升級,價格大約幾百塊就能交易。
MateBook X 之所以能做到這么小和薄,其中一個原因是減少了內部零件所帶來的厚度。
這次 MateBook X 依然用了無風扇被動散熱設計,零部件的熱量控制,一方面是通過選用發熱量較低的零部件主動降低發熱(比如處理器),另一方面是通過 VC 均熱板、9 層石墨片等導熱零件輔助散熱。
在測試中,我分別對「閑置待機」、「打開 15 個標簽寫稿」、「使用修圖工具對 50 張照片批處理」三種狀態下的電腦進行測溫,此時室溫 23 攝氏度。在兩種狀態中,電腦 C 面最高溫度分別是 29.5、36.6 和 44.8 攝氏度。
在高壓狀態下,熱量集中在轉軸左側,轉軸右側、掌托、觸控板溫度正常,綜合來看,盡管 MateBook X 用的是被動散熱方案,可在溫控方面表現其實還算可以,而在正常壓力下電腦散熱更是正常,不必對被動散熱的效率過分擔心。
亮屏續航 6 小時,充電器只有掌心大
從參數上看,新 MateBook X 的長寬數據都要比上一代小,然而內部的電池卻比上一代的 41.4Wh 更大,達到了 42Wh。雖說這次容量增加的幅度不大,但有也總比沒有強,況且在輕薄本內增加電池容量本身也不是容易的事,能在縮小體積的同時擴容,已經算是難得。
為了測出電腦在我手上的續航表現,我干脆帶著電腦出門用了一天,在屏幕亮度 50%、連接 WiFi、電源狀態「更好的性能」檔位:
我從 95% 剩余電量開始寫稿,期間打開了 13 個 Chrome 網頁窗口,1.5 小時后剩余電量 58%(-37%)。后來我將電腦合蓋待機 18 小時,開蓋后電池剩余 49%(-9%),之后在打開 8 個網頁標簽后寫稿 2 小時,電池剩余 19%(-30%)。
如果不算合蓋待機消耗的電量,MateBook X 在我的使用習慣下大約能做到 5 小時的使用續航。
不過,我的日常辦公其實除了修圖要用到較高的性能外,其他環節即使電源控制調低一檔也不影響使用。所以我想如果我將電源控制調到節能優先,那么電腦使用續航應該能達到 5.5-6.5 小時,或者更多。
電腦隨盒標配是 65W 的 SuperCharge 充電器,這個充電器只是比華為的 40W 充電器大一點而已,重量也只是 94 克。
這個充電器的峰值功率是 65W,但同時也有 40W 的檔位給華為系手機快充,出門、出差帶一個充電器可以對兩個設備充電,某種程度上也是減輕肩膀負擔,把「輕薄本」便攜的理念發揮到配件的表現。
最后,我嘗試模擬出我經常遇到的一個囧況——出差忘記帶筆記本充電器,看看手機充電器能否代替 65W 充電器給電腦充電。
我分別嘗試使用 30W 輸出的充電器和 45W 的充電寶做測試,發現他們都能給電腦供電,只是相對于 65W,30W 充電在邊充邊用時要慢不少。
不過這至少也能得出結論,如果真的忘帶電腦充電器,那么普通的高功率手機充電器也能應急頂上,只是時間要比 65W 要長一些而已。
為何廠商都在爭奪輕薄本市場?
如果有留意近幾年筆記本市場的發展,我們能發現近年的筆記本都在往兩個方向發展,一邊是什么都能玩的高性能本,一邊是哪里都能用的輕薄本,一邊是為了娛樂,一邊是為了辦公。
盡管在我們傳統認知里,在辦公桌上的電腦應該是機箱加顯示器的搭配,但在越來越碎片化的工作、生活時間中,公司附近的咖啡店的咖啡桌、出差在外的通勤車廂、自己的大腿反而成為了當下大部分白領的「主戰場」。
大約在五年前,我在某企業的辦公樓層看到許多臺式電腦,而在五年后的同一個地方,我看到的都是各式各樣的筆記本電腦。
▲ 圖片來自:Chnbrand
這種辦公形式的變化直接促進了近年輕薄本的發展,根據國內調研機構 Chnbrand 在今年 6 月發布報告,目前有 83.7% 的電腦更換者會因為辦公用途而更換電腦,而多媒體應用和網頁瀏覽分別是 31.8% 和 17.8%,玩游戲、在線交流則分別是 16.7% 和 14.2%。
這也間接解釋了,為何當下的筆記本市場會從過去的品類百花齊放回到「輕薄本」和「高性能本」兩條路線,也解釋了為何現在的主流筆記本廠商都在做輕薄本產品,因為用戶需求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出貨量。
從更深一層看,對比傳統 PC 企業, MateBook 陣營的賣點并非只有設計和硬件,電腦、手機在系統上的互聯互傳生態,也是該陣營對比傳統 PC 在滿足「跨設備辦公」這個需求下的一大長處,而這也恰好補上了 Windows 陣營跨設備生態薄弱的環節。
因此,MateBook 陣營能在近年內躋身國內出貨量前頭,主要原因并非只有表面上的硬件,還有行業需求的變化、華為對跨設備互聯生態的補全、這個品牌自身的影響力這些綜合因素,「硬件」只是助長產品銷量的其中一個環節而已。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雖然華為是筆記本市場里面的年輕人,但是在市場的成長性之外,我們也看到了這家廠商在產品上的成長性。和 P 系列以及 Mate 系列手機每年穩定持續的進步類似,雖然華為筆記本的更新周期沒有那么規律,但其進步還是堅實且持續的。
在 8 月 19 日的發布會上,華為公布了 MateBook X 的售價:
i7+16GB+512GB:9999 元(觸屏+擴展塢)
i5+16GB+512GB:8999 元(觸屏)
i5+8GB+512GB:7999 元(觸屏)
作為主力輕薄路線的產品,這次 MateBook X 的 7999 元起定價還算比較合適,畢竟同等級的蘋果 MacBook Air 也是在 7999 元起步,而同樣是做到 1 千克重量的 LG Gram 14 也是在 7700 元-9000 元的價格段,但 MateBook X 的優勢在于機身用料和部分配置上都比這兩款產品更好,這里能抵消幾百元的差價,而對于本身已經是華為手機的用戶,跨設備的互聯生態更是提升辦公體驗的「增值服務」。
總的來說,這次新 MateBook X 的升級誠意頗大,產品競爭力在目前來看也不錯,我唯一的疑問是不知華為以后會不會推出 AMD 版本的 MateBook X,如果能有 Intel 和 AMD 兩個版本,相信產品競爭力會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