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鉛筆道(ID:pencilnews),作者:劉小倩,授權轉載發布。
“ 2 億,是個開始。”張小龍的一則朋友圈,將視頻號再次推至臺前。
這個背靠微信 12 億月活,僅僅只是微信功能之一的視頻號在短短數月內崛起,讓那些錯過抖音、快手的人再一次暗自發誓:要抓住此次機遇。與此同時,騰訊官方還在不斷加碼,更新功能,給予新的流量紅利。
誠然,視頻號已是趨勢,它降低了內容生產和使用門檻,帶來了更大的參與度。不少創業者也紛紛試水,樹立自己IP的同時,不斷為公司產品引流,甚至為自己的公司帶貨。
鉛筆道就采訪了 4 位正在自己運營視頻號的創始人或者投資人,讓他們分享自己的“副業”故事。
有的創始人做視頻號只有 30 天,就只有自己帶著一個實習生一起做,粉絲量就達到 3 萬多。他發現視頻號帶來的觀看量,竟然超過了過去 2 年公司其他平臺上宣傳勢能的總和,還有人看了他的視頻號內容慕名而來,主動要做公司的代理商。
有的創始人為了找到拍短視頻的感覺,夜里一連 5 個小時死磕一段稿子。在尋找定位上,她也曾因為蹭了個熱點、觀看量立即飆升至 10 萬而興奮,最后卻發現這樣的粉絲并不精準,取關量也很大,之后才明白,自己作為創始人做視頻號的目的是為了讓用戶進入公司的社群生態,而不是只追去好看的數據。
有投資人由于視頻號輸出的商業觀點相對硬核,吸引了很多關注創業的精準粉絲。雖然粉絲數量只有 8000 多,但每條短視頻閱讀量卻都有 1 萬多,最多的達到 5 萬多。粉絲甚至主動攬上他視頻號運營的活兒,還發紅包要求他建立付費社群,進一步互動。
有的創始人在連續 5 個月日更后,均集觀看量能夠達到4. 5 萬,從創始人轉變成網紅。他自己一個人身兼拍攝、編輯和運營,他認為最開始做視頻號就是要“狂上量”“狂找量”,追求長期主義,要有節奏感和大局觀,在運營上也要放眼所有的社交平臺,不遮遮掩掩,直接推二維碼給對方求關注。
注:本文內容主要來自鉛筆道記者采訪和網絡公開信息,論據難免偏頗,不存在刻意誤導。
“視頻號 30 天的影響力,比過去 2 年都強。”
講述者:云蝠智能創始人 魏佳星
我的視頻號叫做“老魏聊創業”,主要內容是分享一些創業類的常識,以及銷售自家公司的產品,目標受眾為喜愛學習的創業者和正在尋找創業方向的人。
我創辦的云蝠智能是一家ToB的公司,定位為地產行業的智能獲客服務商。公司借助商業智能數據中臺,為地產行業提供包括客戶肖像分析、智能客服、智能交互(呼叫回訪,調研及通知)及CRM管理等服務,提升房企的獲客效率。
7 月 15 日,是我用微信視頻號的第一天。截至目前,這 30 多天內,我發了 50 余條 1 分鐘短視頻,總觀看量在 30 萬左右,粉絲數量達 3 萬,綜合勢能遠超過去 2 年公司利用其他平臺宣傳帶來的影響力。
短視頻拍攝其實非常簡單,我到現在只拍攝了不到 10 次,每次都能出6~ 7 條,就是一個人對著手機講個不停,后期再簡單地剪輯一下。
每次拍攝也都有一些調整。比如身后屏幕的擺放位置,光應該如何打才顯臉白,機器應該擺放在什么位置,字幕如何出現,統一的開場標志性動作設置等,每一個調整都會對后期的閱讀量造成影響。
除了細節,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內容角度。我記得有一天我拍了多條關于企業IP的視頻,但有一條突然就爆了,手機屏幕不斷跳出粉絲和閱讀量增加的提醒。后來我反復觀看這條視頻,試圖總結背后的方法論。
第一、要做用戶需要的東西,最好這條視頻能夠為用戶帶來幫助,用戶才會感興趣觀看,而不是單純在文章內講述雞湯。
第二、內容最好能夠蹭一些與自身產品相關的熱點。這時候網絡上的流量是最大的,我們要像海盜一樣,進去打撈一勺。
公司的原有微信公眾號等媒體矩陣是被動式的流量,只有客戶關注了,或者我們分享到朋友圈后,熟悉的人才能看見。而視頻號的底層是分發邏輯,基于標簽、內容及熱度等維度進行點對點精準分發,完全跳出公司的原有渠道體系。
我們有 5 位代理商就是通過短視頻渠道轉化而來的。與其中一位代理商見面時,他還特意打開視頻號,告訴我基本上每天都會看我的視頻號,認為我講得不錯,還給我點過贊。
重點是,在視頻號上我們并沒有投入很多人力和物力,就達到了不錯的效果,目前公司也只有我和實習生兩個人在負責視頻號,效率非常高,并且我們已經下定決心長期做下去。
“一個熱點蹭出 10 萬觀看量,最后反被粉絲取關。”
講述者:CO-OP靠譜數字股權項目CEO 小逗丁
我的視頻號“學霸十三妹”里基本沒什么熱點,都是我們自己項目方面的內容、知識點,近期動態報告等。除了宣傳作用外,它現在是我們與生態股東之間最重要的互動交流站,共同學習和探索股權數字化項目的地方。
我是從今年 4 月開始做視頻號的,目前保持著日更。視頻號內容版塊分為 3 部分:逗丁講股權數字化,主要是向中小企業科普股權數字化后可能給企業帶來的價值和變量;逗丁講個人價值變現,主要圍繞C端用戶講述個人價值變現的邏輯,喚醒社會、喚醒個體對自己行為價值的重新認識;合伙人TV,則是在我們CO-OP平臺上完成股權數字化改造的企業方,合作方、生態內目前 1 萬多名股東們發聲的地方。
我個人之前做過直播訪談節目,所以最初面對鏡頭的時候并沒什么恐懼感,但這并不意味著上手就快。寫稿與面對鏡頭口述不同,前者要求盡量簡潔,而后者相對口語化、感染性要強。
初期,我是先寫出文字稿,每段背誦,然后面對鏡頭分段錄制。那時候總說不順,反復錄制。有時候會錄出幾十條......記得 520 那天,夜里想著一早應該給生態股東們看一條感恩視頻,感動自己感動股東。
凌晨 4 點多我爬起來開始寫稿,結果連寫帶錄搞了 5 個多小時,差點崩潰。后期剪輯也是,一開始覺得很新鮮,發出來的視頻妖魔鬼怪什么樣式都有,后面看不順眼又刪掉很多....
現在的我一般不寫稿子,腹稿打底后直接說,連錄帶剪輯半小時也就完成了。
在形成自己的風格之前,其實我也走過一些“彎路”。
大家知道,蹭熱點的視頻,播放量就是好看。所以初期也總忍不住去蹭一下。其中一條熱點視頻觀看量也逼近 10 萬。這種成績顯然帶動了我的欲望,那幾天很亢奮。后來我發現這類熱點視頻帶來的精準性很低,對方即便關注了,后期看不懂也會取關;而這類純蹭熱點的內容,對生態股東了解我的項目這件事本身,意義又不大。所以經過反復思考后,我會更專注于我們自己的項目本身,力求每一條都有用。
歷經 120 多條短視頻后,我還是積累了一些經驗。
第一,不要隨便斷更。我之前每次發出短視頻, 1 小時左右就會有 2000 多的觀看量。但前兩天停更了一次,就沒了。這時我才恍然大悟之前是微信通過算法給了熱門,所以,別隨便斷,小心弄得自己最后停更。
第二,要看到視頻號多維度的價值。比如很多玩家的定位是“打IP”,所以以“觀看量”作為自己運營視頻號的KPI,拼命追熱度。我個人感覺這種玩法只是一方面。比如我們的思路是“培養出一批更了解我們項目的人,他們將成為我們項目的價值傳遞者和未來自主創業的中堅力量”,那么,他們的成長是我們的KPI。
第三、直接用腹稿輸出。寫稿子是為了梳理思路,但我發現用稿子出來的內容雖然干凈利索,但總少了那么點溫度。后來一直默默學習視頻號里大V怎么說“人話”,決定放棄寫稿,而改為打腹稿直接輸出。這種好處一是可以讓思考的狀態在語言中體現出來,二是自然的口語會減少隔屏的距離,多了親切感。
“粉絲主動發紅包,讓我建付費社群。”
講述者:曼盛投資執行董事 紀柯言
我在創投行業,平常就比較關注內容創業,起初嘗試視頻號,也是職業病的原因。
入局視頻號的 4 個月內,我用“紀柯言”這個賬號發了 90 多條視頻,播放量基本都在 1 萬以上,最高的有 5 萬多,還沒有一條破 10 萬的,已經攢了近 8000 名粉絲。就粉絲的增長速度而言,慢的時候每天六七十,快的時候每天兩百多。所以,在做視頻號上,我就是一個 0 基礎的素人,我的所謂經驗,人人都能復制。
但有一點我覺得可以特別說一下,我每條短視頻內容的評論數都會過百。這是我那些常出爆款的朋友無法達到的。
之所以會大家原因來評論,我覺得是因為我的內容都是偏實用性的,會讓用戶覺得有價值,而非單純的信息流。這種內容不會那么有趣,受眾范圍也相對狹窄,所以我的視頻號注定不會增粉特別快。但一旦用戶成為我的粉絲,那就一定是精準粉絲了。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能完全掌握內容,我也踩過坑。剛開始做的時候,我會講一些商業類書籍進行自嗨,但我發現這類視頻的觀看量非常少。
后來,我調整成講述一些觀點。那時,大家都在關心短視頻和直播帶貨的話題,正好之前我也做了一些功課,聊了一些行業內的人,話題更具體,也更深入了。我聊了怎么抓住短視頻的機會,直播帶貨都有哪些坑、怎么才能增加粉絲黏性、持續賺錢,我發現播放量很快就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是之前的5~ 6 倍。
第一次面對鏡頭口播時,我還是有點不太習慣和自然,總覺得看著鏡頭里面的自己特別別扭。反復錄了六七遍,就覺得自己不緊張了,又錄了 10 多遍,才開始覺得自己不是很別扭了。
最初的時候,我還不會剪輯,第一條視頻都是讓我兒子幫我弄的。我兒子后面跟我說要承包我的剪輯,但我拒絕了。第二條是他教了我一次怎么剪輯,第三次我就開始自己上手了。
因為我的視頻號都是精準粉絲,所以粉絲會給我很多意見。
有粉絲朋友說,我的穿著太隨意了,穿著老頭衫兒就出鏡了,說我就算是穿T恤,也應該穿個帶領子的。
還有我那個背景,粉絲說,柜子的把手都出現在畫面里了,應該繞開。還有粉絲說,我應該加上字幕、應該換一個專業點的背景、應該配一個收音的設備。
這些細節都挺重要,但我自己基本上都沒操過心,都是朋友和粉絲的反饋幫助我改進,我重點思考的是內容。
為了進一步加深交流,不少粉絲還主動希望我能建一些付費社群。在我只是發朋友圈表示有意向建群時,大家都把紅包嘩啦啦地轉過來了。
我也在朝著這個方向做,因為除了變現,社群內還能聚集了一批優秀創業者,而這些創業者的項目也是我長期關注的重點,后續能夠為其服務回歸公司主業,從而形成正向循環。
“直接把二維碼發給微信好友求關注,不要遮遮掩掩。”
講述者:蘑菇租房聯合創始人 龍東平
今年 3 月,微信剛開始邀請開通視頻號時,我就注冊了“龍東平”這個賬號。截至目前,我基本上保持著日更的狀態,每條平均觀看量為4. 5 萬,點贊數圍繞 350 上下浮動。
我創業 10 年了,視頻號的主要內容也是圍繞創業的點點滴滴,這些東西我都有過思考,內容上也能信手拈來,如創始人CEO怎么理解XX,創始人CEO為什么要XX等主題。
與那些專門耗時間作出炫酷內容的視頻號博主不同,我一直堅持小投入、大產出,所以會傾向講述一些自己比較熟悉的東西。不管何時何地,一旦有想法我都會立即在手機備忘錄寫下來,然后抽空直接錄。基本上都是一條過,后期剪輯也是直接用視頻軟件做,非常方便。
平時我自己也寫個人公眾號“龍東平手記”,每篇只有幾千閱讀量,但視頻號發出去半小時,就會有過萬的觀看量。而且視頻號又帶動了公眾號內容再次擴散,目前公眾號文章平均閱讀量也過萬。
這個變化對我個人的沖擊還是挺明顯的。我甚至會認為營銷的底層已經發生了變化,視頻號就是一個關系的超級催化劑,內部算法運行將賬號內容推至熟知的朋友,以及對此內容有相同興趣的用戶。
“狂上量”,是我主張做好視頻號的第一步。我好像也是至少錄制了上百條,才找到感覺。大力出奇跡,開始搞不清視頻號的定位沒關系,錄制次數多了,可能就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樣的風格了。
剛開始的時候我粉絲數量并不多,我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狂找量”。我也建議視頻號博主們去微博、脈脈、B站、小紅書、知乎等,有量的地方都可以去喊幾嗓子讓大家關注你。
微信朋友圈千萬別放過,我都是點對點發送二維碼給好友,簡單直接粗暴,用大白話告訴朋友們可以掃碼關注。我得強調一點,一定要直白,不要遮遮掩掩,否則效果會差很遠。當觀看量達到 10 萬以后,可能會發生一些不一樣的化學反應,我們就是要堆上所有資源,打爆這個缺口。
在保證內容過關,朋友關注之后,一定不要忘了運營。好內容是入場券,運營也非常關鍵。我到現在都記得一個朋友對我的評價,“我把你每條內容都看了,看到了你的進步。你的連載方式,你在表達結構上的調整,你有些話放在前面說,后來放在后面說,遣詞造句,語速等等。”
實際上,很多人就不會這么做,而做了的就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
當下,有很多公司都想試水視頻號,但我建議一定不要一開始就讓你所有的團隊參與進來,做重投入。我就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負責,設備就是我的手機,后期剪輯也沒有加任何濾鏡等東西。我們要理解,視頻號是一個社交短視頻,拼的不是制作精良、高清晰度,而是網感。
雖然操作方式不復雜,但勝在作用明顯。我雖然沒有靠視頻號帶貨,但是我的視頻號認證里面會有自己的簡介,刷到我視頻的朋友們就會更加深度了解我,了解我們公司。這不僅僅是個人品牌的塑造,也能提升公司的影響力,所以我會持續做下去,堅持長期主。畢竟,創始人的面子是企業最貴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