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近年來國產新能源汽車市場可以說是飛速發展,除了從一堆造車新勢力中成功脫穎而出的“蔚小理三劍客”外,哪吒、零跑等曾經的二線品牌也奮起直追,甚至在銷量上超越了“蔚小理”。而比亞迪更是憑借著此前在電池領域的厚積薄發,一躍成為國內銷量最高的車企,同時也是國產新能源汽車領域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比亞迪海豹(參數丨圖片)
當各大車企在國內卷得不可開交之際,近日有兩則消息引起了智車派的注意。首先是蔚來不久前在德國柏林召開了NIO Berlin蔚來歐洲發布會,并且推出了蔚來ET7、ET5和EL7(國內命名ES7)三款車型,同時還推出了NIO Subscription租賃服務,為歐洲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無獨有偶,同為國產新能源車企的比亞迪此前也曾召開新能源乘用車歐洲線上發布會,同樣面向歐洲市場推出了ATTO 3(元PLUS)、比亞迪唐和比亞迪漢三款車型,這三款車型也于北京時間10月18日在法國巴黎車展亮相。而此前有消息稱,比亞迪甚至已經訂購了8艘汽車滾裝船,用于之后的汽車出口運輸。
比亞迪歐洲發布會
而除了比亞迪和蔚來,小鵬、上汽、嵐圖等自主品牌也開始加快了布局歐洲的步伐。有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或者打算進入歐洲市場的自主品牌車企總數已經來到了15家,數量不可謂不多。那么,為什么眾多中國車企開始將目光投向歐洲?而歐洲當地的消費者能夠接受中國產新能源汽車嗎?
要說為何不少車企都將歐洲作為其走向海外的第一站,主要還是兩大原因:市場和利潤。
歐洲擁有龐大潛在市場
之所以如此多中資車企選擇“搶灘”登陸歐洲,最主要還是因為它們看到了歐洲龐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常由于歐盟此前出臺的一項政策規定,為了保護全球氣候,減少碳排放,歐盟將于2035年開始禁止銷售燃油車以實現零排放。這一禁令無疑是對燃油車的一記暴擊,但是對新能源特別是電動車而言卻是一個重大利好。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統計的數據,去年歐洲的電動汽車銷量達122萬輛,同比增長63.4%,這也讓歐洲成為全球除了中國市場外的第二大電動汽車市常
中國產電動汽車占比不斷提升
不過在擁有大眾、Stellantis等眾多世界級車企的歐洲,這些曾經在燃油車領域叱咤風云的車企,似乎對待電動汽車并沒有那么上心。雖然大眾近年來加大了在電動汽車方面的投入,但是相比于國產的新能源車企在入局時間上仍有落后。歐洲行業機構T&E近日公布的一份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歐洲全電動汽車銷量占比為11%,低于預期的13%,表現并未達到預期目標。
T&E表示,上述這一現象的出現可能與歐洲汽車制造商未能擴大生產規模有關,這也給了中國電動汽車廠商可乘之機。而作為對比,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汽車市場占有率已達21.6%,且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59%。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超50%
T&E預測稱,得益于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品牌進入歐洲市場,中國車企在歐洲純電汽車市場的占比將會從今年的5%提升至2025年的18%。同時,由于中國產電動汽車在擁有更高性價比的同時,在車輛安全性上相比之前也有了不少進步,這些都是中國電動車企在歐洲取得競爭優勢的法寶,也是中國車企布局歐洲市場的一大原因。
歐洲電動車賣得更貴
除了有廣闊的市場外,中國車企布局歐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在這能夠賣得一個好價錢。由于國內市場殘酷的競爭機制,不少新能源車企都只能采勸物美價廉”的戰略進行競爭,一旦在價格上有所上漲,就勢必會失去不少“價格敏感型”用戶。雖然也有蔚來這種定位高端的新能源車企,但是銷量上與走平價路線的比亞迪、廣汽埃安等差了不止一個量級,而比亞迪更是憑借著性價比的優勢,在9月取得了超20萬臺的國內銷量表現。
不過“薄利多銷”的策略也對比亞迪的利潤造成了一定影響,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不少在國內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的車企將目光望向了擁有更高收入水平的歐洲,重視環保且生活富足的北歐更是自主品牌進入歐洲的第一站。
去年年底時,比亞迪在挪威推出了部分車型并公布了售價,其中唐EV的價格在挪威售59.99萬克朗(在當時約合人民幣46.4萬元),這一價格幾乎快要比國內高出了近20萬元。而就在不久前,比亞迪在歐洲正式推出了“漢”“元”“唐”三款車型,其中漢系列在德國的價格高達7.2萬歐元(約合51萬元人民幣),甚至比寶馬7系在德售價都高,直接對標奔馳寶馬的高端車型,這一市場定位在國內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比亞迪挪威交付新車
而本就定位豪華電動品牌的蔚來在歐洲的身份也進一步提升。蔚來CEO李并在此前曾表示,進入歐洲市場后的蔚來將要與保時捷、奔馳等車企平起平坐,并且表示蔚來在歐洲的車價和它們看齊很合理,這也反映出歐洲市場的電動汽車價格,較國內相比的確要高出不少。
歐洲消費者能否接受中國汽車?
雖然“Made in China”的商品早就已經滲透進了歐洲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但是對于擁有悠久歷史汽車文化的他們來說,要想一下子接受如此大件的中國制造產品,可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去年,輿觀調查公司向2000多名德國人詢問了他們對中國汽車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約27%的德國人可以設想購買中國汽車,33%的人斷然排除購買中國汽車,另外25%的人相當消極。由此可見,在擁有眾多車企的德國,人們對于中國汽車依舊持不太看好的態度。不過這一數據,在年輕人中卻有了很大改觀。
蔚來在歐洲召開發布會
在18至24歲的最年輕買家群體中,它們對來自遠東的新品牌特別開放:這個年齡段有38%的受訪者表示可以設想購買中國品牌。而在最年長的目標群體(超過55歲)中,這一比例僅為24%。這反映出,隨著中國品牌在世界范圍內影響力不斷提升,其在年輕人中的歡迎程度也在逐步走高。
如果說年輕人因為影響力主動選擇中國品牌汽車的話,那么歐洲汽車制造業當前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和問題,可能會讓一些人“被動”地選擇中國汽車。
由于國際沖突的影響,當前歐洲面臨著嚴重的能源危機。據汽車行業研究機構標準普爾全球移動(S&P Global Mobility)公布的報告,在最壞的情況下,歐洲當前所面臨的能源危機可能會導致其汽車產量減少近40%。由于能源成本大漲,不少車企都選擇削減工廠產能,甚至直接去美國或者中國設立新工廠,而減少的本土汽車產量,給了中國車企占領市場的機會。
即使部分歐洲消費者內心對中國汽車懷有偏見,但是在越來越多中國車企選擇出海闖蕩的當下,歐洲汽車市場上的中國品牌將會越來越多。在近日開幕的法國巴黎車展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參觀完車展后感嘆道,歐洲必須直面中美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法國媒體更是直接刊登出了“要么是中國的電動車,要么就不是電動車”的大字標題,表達了對中國車企的稱贊。
比亞迪在巴黎車展交付新車
更尷尬的是,在象征著未來的電動汽車領域,此次巴黎車展竟然沒有一家法國本土車企帶來新產品,一眼望去全是中國品牌。這些或反映出,未來的歐洲市場,當人們想要購買電動車時,除了特斯拉、大眾等少數幾個其他品牌,人們不得不開始考慮中國產電動車。
曾幾何時,以歐美等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汽車誕生后,便一直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而作為后來者的中國車企,從最首先在那些擁有百年歷史的傳統大廠后面亦步亦趨,再到慢慢擁有自己的設計思路和想法。而在燃油車向電動汽車轉型的這一歷史時刻,沒有沉重負擔的中國車企轉型明顯比歐美老牌車企更加從容。這也讓中國車企在電動汽車領域獲得了一定的優勢。
對于比亞迪、蔚來等中國新能源車企而言,如今正是對歐美車企實現彎道超車的好時候,在經過了國內市場殘酷的競爭后,相信這些車企即使走向海外,也能憑借在技術和體驗上的優勢,征服世界各地的消費者。
【來源:智車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