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嵐科技陳士凱:應運而生,企業布局新基建還得頂住壓力,修煉內功
8月19日— 20日,由融資中國主辦的“融資中國2020(第六屆)股權投資產業峰會”在上海世茂君悅大酒店舉行,共探新時代下的產業趨勢,共話新商機,踏浪前行。
目前,新基建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尤其是后疫情時代。不管是產業,還是資本,都在積極尋求協同共生、持續深化合作的機會。所以,在這樣應運而生的大背景下,企業、資本如何布局新基建也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思嵐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陳士凱與國科嘉和、國科投資、凱聯資本、寒武紀、達泰資本、華映資本的企業代表在現場就這一論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AI還有一個維度:運動行走
AI作為新基建的重要賽道,除了“聽、說、讀、思考”之外,還有一個被忽略的維度就是“運動和行走”。而機器人作為AI細分領域的產物,又正好成為了這件事情的載體。
比如這次的疫情,在隔離病房里,人跟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 “無接觸配送“、”遠程會診“十分必要。但是,這些功能的實現是不可能靠遙控來實現的,那就必須要借助自主運動和行走的力量,也就是說,讓這個載體擁有自主移動的能力,而思嵐科技正好擁有這樣的力量。
緊隨著新基建的發展趨勢,思嵐科技細化用戶使用場景,從智能軟硬件到開發平臺,集運動、規劃、導航于一體,打造全面的智能移動閉環,幫助機器人在各個場景下實現智能移動、智能配送等功能。
做好了自身技術,那么在面對國外的技術“制裁”時,國產企業如何不被卡脖子,變被動為主動呢?
要想不被卡脖子,技術、成本、供應鏈要同行
在論壇上,思嵐科技CEO陳士凱細數了近年來機器人發展的一個過程。在歷經10年的發展過程中,機器人技術經歷了從早期技術產品完全依賴進口、成本高,到如今的國產化技術發光發熱,在部分技術和產品上趨于替代,甚至趕超的轉變。
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產業發展一方面靠技術,一方面靠成本價格,兩者達到平衡后就有對應的落地。國產化過程不是一句口號,他能實實在在給企業帶來實際價值,最有效的就是成本降低,還有供貨的安全性、穩定性,這些到最后會形成一個閉環。這樣,新基建里面國產化代替這件事兒,就會變得非常靠譜和可執行。
最后,思嵐科技CEO陳士凱還表示:國產企業在搭乘“新基建”這列快車的時候,還是要頂住壓力,修煉內功,保持追趕的姿態,往前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