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見實(ID:jianshishijie),作者:陳姍,授權轉載發布。
見實在和業界內多個MCN公司聊天時,很多人都和見實談到了新片場這家公司。但當見實約著新片場集團副總裁馬睿聊天時,對方卻調侃說,不認為自己是個MCN公司,而對自己的定位是短視頻公司。
這讓見實感到好奇,馬睿告訴見實,其實早在 2014 年時,他就和幾個朋友去過國外,觀摩國外MCN公司的運作模式,并且第一次把MCN的概念帶到國內,但發現國內MCN發展到現在,其模式和邏輯卻和標準MCN公司有了很大出入。
標準MCN公司其實是個內容經濟公司,簽約的都是創作人,只需要做服務,不需要自己做內容,而國內則發展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MCN模式。
目前MCN業務也只是新片場現有業務中的一條很小的業務線,新片場整個業務線分成了傳媒業務線、互聯網業務線、以及營銷業務線。
作為新片場集團的副總裁,馬睿對內容制作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從之前湖南衛視娛樂節目主持人,轉型到現在的短視頻領域,馬睿對整個傳媒行業的變化和發展也有著深刻認識。現在就讓我們先回到和馬睿的聊天中,看看行業發生了什么變化,以及背后的用戶需求發生了什么變化。如下,Enjoy:
見實:整個短視頻行業從過去到現在,有沒有發生過一些大的變化?以及相對應的用戶行為習慣有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馬睿:整個短視頻的環境和生態其實還是發生了挺大變化的,因為不斷有新的平臺、玩法、規則出現。所以對于內容創作者來說,他們必須要盡快適應這些工具,以及工具背后產品的邏輯。
產品邏輯的背后是用戶的行為習慣或閱讀習慣發生了變化。為了讓用戶能夠看到更好的、自己更喜歡的內容,平臺就要調整自己的產品、算法、推薦機制。當平臺調整了之后,有更多用戶受到平臺推薦習慣的培養,慢慢地也會對內容的要求越來越高,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短視頻的環境和用戶的變化其實是同時發生的。
所以有三個變化,一是平臺側規則和工具的變化,二是用戶對內容需求的變化,三是我們這些內容創作者必須要根據內容需求和平臺變化來做出調整和變化。
見實:用戶需求主要發生了什么變化?
馬睿:用戶使用習慣和使用頻次的變化,導致目前對于內容選擇的權利發生了變化,對于內容好與壞的邊界可能也發生了變化。比如用戶評價內容的好壞,以前可能中間還有很多模糊地帶,因為內容沒有那么精準。
但是現在像抖音,上邊內容的品類和賽道已經分的非常明細了,美妝就是美妝,劇情就是劇情,用戶的決策時間非常短,刷到一條不是自己喜歡的,就會立馬滑過去。決策成本也變低了,導致決策好、壞內容的時候,邊界更加清晰了。
當由機器或算法來決定大部分流量走向或者內容推薦的時候,用戶永遠會以非常天然、原始的標準去衡量到底應該怎么樣填充自己的 24 小時,用戶有自己的選擇權,而之前的選擇權是在內容創作者手里。
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在于內容創作者更清楚要創作什么樣的內容,用戶更清楚需要什么樣的內容。壞事在于可能會限制好內容批量地產出。
其實這是一個邏輯算法和經驗產出的對抗,我們做內容的人可能更愿意用經驗來去產出內容,但是現在平臺更愿意去用邏輯和算法去做評判。這就會導致中間可能有一些天然的鴻溝,而這些鴻溝現在正在被一批又一批的MCN公司、內容創作者、UGC、PGC去填充。總體來講還是一個良性的內容環境。
見實:視頻內容制作的邏輯有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馬睿:我們以前更靠經驗,現在可能更靠邏輯,邏輯更基于用戶。這其實是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到整個媒體形式以及媒體品類的迭代所誕生的,它其實不是因為短視頻本身,這就是一個比較順理成章的路徑。
見實:您之前在娛樂綜藝節目也做主持人,從之前這種長視頻創作形式過渡到短視頻內容創作,有無需要克服的難點?
馬睿:我覺得行業是不存在過渡的,它本來就是一個行業,可能只是生產方式、呈現方式和工具在迭代。
我們需要把手機、電腦、ipad、電視機等只是看作為端,看作為工具,當把它們全部拋開,只留下內容的時候,就會發現內容其實不分高低貴賤,也不分長短,可能講長一點的故事和短一點的故事都是故事。
但內容是分使用場景和獲取場景的,比如在地鐵、公交上,短時間內需要獲取大量信息的時候,會更愿意去看一些碎片化的東西。之前我們看圖文,看微博,看微信公眾號,但現在因為流量更便宜了,手機更智能了,所以看視頻。
所以我們應該把這件事想的簡單一點,做好內容就行了,比如就拍一個幾分鐘的視頻,我們真的能給用戶提供這幾分鐘的價值就可以了。
但人是需要過渡的,比如像我以前做傳統媒體,進到新媒體領域后,需要更改自己的思維模式和邏輯,重新去認知這個行業和這件事。
比如我們會發現,以前做電影、綜藝節目等傳統媒體的這些人,內容能力很高,不管寫腳本、拍攝、畫面把控、審美、節奏等完整度很高,但是在新媒體領域為什么使不上勁呢?
因為新媒體領域需要的可能是點狀的東西,而他們習慣于有頭有尾,所以就必須要調整,調整到你理解這件事情,不斷地碎片化用力,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見實:像您這樣做傳統電視節目的人,轉型向短視頻發展的多不多?
馬睿:非常多。因為傳媒這個行業的工種分得太細了。比如電視臺的攝像,完全可以去新媒體公司做攝像,而且可以做的很好。現在很多傳統媒體也都有自己的新媒體部門或者外設的公司機構。
見實:從用戶行為習慣和需求方面來說,比如對短視頻和長視頻各自的需求,有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馬睿:回到個人身上的角度看,可能變化不大,還需要有非常明顯的變化時才值得我們探討。雖然內容形態在發生變化,內容的類型和種類也在不斷增加,但用戶的時間永遠是那樣被切割的。
到底短視頻和長視頻誰是未來?我覺得大家都有未來,只是在不同的場景下花不同的時間而已。
我們所感受到的是短視頻和長視頻之間的角力,是平臺與平臺之間的競爭。從整個大平臺這么大的用戶基數緯度上講,一個 4 億DAU的APP已經足夠大了,它的規模效應會拉動整個市場上的用戶使用時長。但這是行業之間的良性競爭。
見實:內容的批量化生產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嗎?需要解決什么難題才可以實現?
馬睿:這個肯定是有難度的,但是要看什么人做。批量生產的事情乍一聽好像是內容側的批量生產,但事實上不是的。我首先要做到的是,批量能夠找更多合適的紅人;其次讓運營團隊批量地為這些人做運營,讓商業團隊批量地為這些紅人去創造商業化機會。
它不光是內容本身要批量,往往批量生產這件事情所遇到的問題和難點并不在做內容本身上,難點都在于做運營、做商業化、做人員管理以及挑人這些其他的事上。
比如我們現在簽的是有內容創造能力的制作人、導演、紅人,他們其實已經就是一個能夠生產出自己獨特內容的人了。我們只需要幫他做內容提升,比如會讓方向更準確,運營更好,跟用戶的關系更近。所以整個的邏輯還是要用對的人,用對的方法去做這件所謂批量生產的事情。
見實:新片場短視頻對自己的定位是MCN嗎?
馬睿:我們是第一個把MCN概念帶到國內,但是發現目前國內的MCN公司模式和邏輯,已經跟標準的MCN公司有很大出入了。
我們在 2014 年時, 6 年前把美國所有的MCN公司都轉了一遍,國外MCN公司已經有 15 年左右的歷史了,已經存在很久了,但在國外也沒有形成一個行業,里邊也沒有出現過巨頭。
國內而言,有很多大公司做的挺好,也找到了自己的路子,也賺到錢了,大家all in 在這件事上了,但這件事可能還只是我們的一條業務線。
今天在市面上的大部分MCN公司一兩年就起來了,可能是某些事情做對了,現在開始賺錢,成為了一家所謂的MCN公司。但是這樣的一家公司,它將來到底會在一個什么賽道里?且要做到什么樣的規模?要做幾年?這件事實際上可能很多公司都沒有想過。
MCN公司要去思考行業里面的底層邏輯是什么?公司變大了后要去考慮生意的本質到底是什么,自己未來到底想做什么?
現在你還可以看到很多的MCN公司特別會玩流量,特別會做運營,但是依然不會做內容,但是對外卻說是一家內容型的MCN公司。內容公司不在于大,而在于久。新片場短視頻,就是要做短的碎片化內容,把內容做好。為什么也做電商呢,因為電商也離不開內容。
見實:標準的MCN模式是什么樣的?
馬睿:我們覺得大家可能誤會了什么,MCN其實是一個內容經濟公司。去看美國標準的Multi-Channel Network,只需要做服務,簽約的都是創作人,不需要自己做內容。
標準MCN的賺錢模式就是廣告,國外的廣告業務通路是很通的,廣告商也不會有各種要求,給錢也多,平臺也不會分,但國內不一樣。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商業環境的不同,市場環境的不同,管控環境的不同。國內的環境不適合單一依靠廣告,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衍生出了電商業務。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幾家大的MCN公司,基本都是綜合類的MCN公司,都既做直播,又做廣告,又做電商。
見實:新片場短視頻目前在發展中有沒有遇到什么新的挑戰?接下來有什么新的計劃?
馬睿:挑戰一直都有,我們從今年年初開始討論去做電商業務,調研了一個多季度, 8 月份才開始運作一些電商項目,這個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
至于新的計劃,我們還是會做我們擅長的事情,比如劇情類的東西,我們會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這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