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推進師范畢業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改革,由院校考核教學能力,加快推進允許教育類碩士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公費師范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這一教師人才培養的政策利好,勢必會對我國教師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教育發展,人才引領。教師資格只是這個行業的準入門檻,后續教師隊伍的培訓再學習必不可少。關注師資隊伍的建設,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育部《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文件精神,8月初,中國信息技術服務產業聯盟委托聯盟理事長單位文思海輝推出了為期5天的《深化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暨2020年度賦能人才師資培訓》研修班,賦能職業教育領域人才師資培訓,大力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型專業的學科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山東臨沂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物流學院、江蘇商貿職業學院電子與信息學院等5所高校、40余名領導、教授及骨干教師參與培訓。
受疫情影響,本次研修班以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課上,文思海輝的技術專家詳細介紹了基于市場驅動下的智能產品研發的相關內容,包含市場分析、產品規劃、智能產品的升級、研發團隊的管理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架構與發展。通過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實例分享,展示了技術化升級過程中市場、產品、技術領域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讓教師充分理解企業如何推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轉型落地。
文思海輝技術專家還帶領教師開展了一場行業洞察的頭腦風暴,大家暢所欲言、拓寬思路,碰撞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智慧火花。5天的研修內容充實,教學模式新穎,得到了校方的高度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師資研修班培訓結束,教師可獲得由文思海輝和中國信息技術服務產業人才專業委員會頒發的工信部聚才工程相應技能結業證書。同時,可加入中國信息技術服務產業聯盟講師資源池,意味著向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高素質“雙師”又邁進一步。
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和核心要素,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工匠之師的培養尤為重要與迫切。作為中國領先的科技服務型企業,文思海輝積極賦能職業教育,以供給側改革為目標,以持續賦能改革為宗旨,結合行業發展與高校教學要求,為高校量身定制培訓課程,不斷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通過讓高校教師“走出去”、企業專家“請進來”,增強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保障了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質量,同時,“工匠之師”的培養,也將助力更多社會緊缺型“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的輸送,實現產教融合新探索,校企合作共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