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復診,在線購藥,當越來越多不方便去醫院的患者,通過平安好醫生、好大夫在線等平臺去開啟一場不用掛號的遠程問診,互聯網醫療也逐漸從小眾視野“火”成了大眾需求。
自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給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但卻為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無接觸、響應快、突破空間地理等優勢,使得互聯網醫療服務更加被政府和民眾認可和接受,迅速發展。
近日,在“2020首屆中國互聯網醫院大會”上,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互聯網醫院分會會長文儉表示,經過疫情考驗后,社會對互聯網醫療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共識,對互聯網醫療的信任度也在增加。相信從今以后人們使用互聯網醫療的主動性會進一步增強。同時,互聯網醫療發展的相關政策進一步明確,包括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及時出臺的多個文件,以及各級政府在此階段的政策支持,為互聯網醫院的持續發展創造了寬松的政策環境。
政策持續利好,行業活力突顯,在后疫情時代,互聯網醫療服務如何把握機遇蓄力發展,這個已經沉淀了20余年的產業能否涅槃新生?面對行業里仍舊存在的發展難題,從業者們又該如何將疫情期間積累的品牌與流量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商業價值?這些問題,依舊需要時間去探索。
20年沉淀,有過春天,有過寒冬
“前幾年,在互聯網+成為風口的時候,有一些企業看中了這塊業務,但是那時候政策不太明朗,什么可干什么不可干,不太清楚。后來平安好醫生、京東健康出現的時候,政策已經逐漸明朗了,他們發展的也比較快。”中日醫院是國內最早嘗試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公立醫院,醫院副院長崔勇說出了自己的觀察:隨著政策的逐步明朗,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也愈發順利。
2016年以前,互聯網醫療經歷長時間的沉淀,行業里已經出現了一些領軍企業,也積累了大量的用戶。但在2016年之后,行業失去流量紅利,資本對于互聯網醫療企業的投資也趨于冷靜,行業進入寒冬。
2018年,在積累了很多經驗后,政府對互聯網+醫療做了總結優化。互聯網+醫療風生水起,成為一個宏大的主題。
直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出現之后,政策東風和用戶需求又推動了互聯網醫療行業進一步發展。以平安好醫生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醫療平臺也在市場需求和政策的促進下,持續加大投入,擴張自有醫療團隊規模,同時積極開拓國內外的知名醫生資源,打造多點執業模式下的全球醫生網絡,加大流量投放,加快與線下醫療機構的合作,為用戶提供更全面專業的醫療服務。
流量紅利下的再次突破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流量的紅利和政策的東風使得互聯網醫療行業呈爆發式增長。
無論是疫情早期醫療資源擠兌,催生了線上問診,分擔線下醫院的壓力;還是后期交通管制、醫院除新冠肺炎之外的正常診療停擺,大量慢性病群體用不上藥,在網上續方、買藥,“互聯網+醫療健康”真正大范圍走進了大眾的生活。
近日,在“‘患’難與共 提升服務: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網絡系列研討會”——公立醫院互聯網醫療服務實踐與探索篇中,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院長雷平也指出,疫情期間,互聯網醫院、遠程會診為疫情防控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遠程會診、遠程醫療為異地會診提供了醫療技術支撐;網上診療讓市民在家中即可滿足部分診療需求。
“疫情期間很多病人不來醫院看病,現在大醫院又人滿為患了。這就需要提出一個問題:這些病人是不是真的都需要到大醫院來看病?”中日醫院副院長、皮膚性病科主任,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皮膚科專委會主任委員崔勇支持將復診放到網上,他提到,“我們做過統計,中日醫院一年的門診量里,30%是復診的,這些病人在沒有互聯網平臺的時候,他只能跑到醫院來,會不方便。那如果這些人都到互聯網平臺上去看復診,就會減少病人的支出,提高就診效率。”
互聯網醫院作為新興事物,發展處于初期,社會各方也存在對其的偏見或認識不足的地方。但這次疫情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健康醫療服務的模式,線上復診、線上咨詢可以成為常態模式,病人生病以后,首診建議線下完成,后面的復診和隨訪,甚至慢病管理都可以用線上模式解決。
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在3月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提到,“在疫情期間,互聯網診療成為醫療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委屬委管醫院中,互聯網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此外,一些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平臺的診療咨詢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多倍,處方量增長了近10倍。”
與此同時,疫情這一加速器更是提高了相關國家政策的出臺效率,互聯網+醫療的配套鼓勵政策接連印發,原來關緊的閘正在一步步松開,互聯網醫療迎來重大利好。
從2018年9月,國家衛健委印發《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三份文件,到次年8月,國家醫保局在官網對外公布《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再到今年3月,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關于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互聯網+”醫保服務的指導意見》以及今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和規范管理的通知》、7月國家發改委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國家層面更是接連發文支持互聯網+醫療,提高政策出臺效率,縮短試點周期,特別是在醫保政策方面的突破。與此同時,國家層面也為互聯網診療規范畫上了紅線。
正如一位剛拿到駕照的新手開車上路,什么時候踩“油門”,什么時候踩“剎車”,都需要有充足的準備才能確保安全。
“互聯網醫療正在有秩序、有限度的放開。”崔勇提到,“國家的政策體系對互聯網醫療一直是支持的。支持與監管必須達到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互聯網醫療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當然,互聯網醫療屬于新生事物,政策的制定與出臺,必然有一個摸索和逐步成熟的過程。”
不過,對于互聯網醫療平臺而言,無論政策是鼓勵還是監管,都是好事情。監管政策的出臺,會使得行業成長的更加規范。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健康經濟研究室主任陳秋霖也曾在健聞連線中提到,“過去10年互聯網醫療都處于認知階段,2020年疫情以后,我們的很多醫療需求會被迫轉移到了線上。完成了這一步認知教育,我們才能進入正常的發展軌道。”
在他看來,疫情之下,互聯網醫療已經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規范化、標準化是當前互聯網醫院發展的關鍵。如何規范醫生的線上診療行為,是未來互聯網醫療發展非常重要的環節。
“三座大山”尚待攻破
雖然流量紅利和政策紅利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環境,但目前互聯網醫療依舊面臨“三座大山”尚待攻破,比如該如何滿足用戶的真實需求、如何找到最佳的商業模式難題等。
“提到用戶需求,現在的互聯網醫療產品還是比較幼稚的,能滿足的用戶需求比較少。”在崔勇看來,即便是有網上復診,但是通過互聯網醫療服務,患者并沒有與醫生產生更多的聯系,也無法感受到醫生的人文關愛。
“我們之前聽聞的所謂互聯網醫療還停留在醫學咨詢階段,互聯網平臺利用它的能力和資源,可以提供一些輔助性的服務,比如查詢就診信息、藥品配送、藥品信息服務等,這些服務性的輔助業務是業態中非常興旺的一部分,但不是患者期待解決病痛的核心醫療。”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互聯網醫院分會常務副會長、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主任盧清君在首屆中國互聯網醫院大會上說到。
正如崔勇所言,現在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只是一個讓用戶吃個半飽的狀態,還沒有讓用戶吃飽,更別談是吃好。”
對于用戶來說,醫保能夠報銷,也是吸引其使用互聯網醫療服務的一個重要因素。
近年來,互聯網醫療成為“三醫聯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提升醫療質量、降低醫療費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更是推動了醫保支付制度的加速落地,多地政府積極響應。事實上,一些互聯網醫療平臺借助互聯網醫院,在各地已經不斷試水打通醫保支付渠道,全面布局醫保服務,全力推進互聯網醫院的建設。
以平安好醫生為例,截至8月中旬,平安好醫生與線下醫院緊密合作,與各地線下醫院簽約的互聯網醫院項目中,已經有14個項目投入運營,并積極接入當地醫保支付系統。其中,平安好醫生已打通東莞和銀川的當地醫保支付系統,為當地市民帶來便捷、高效、安全的互聯網醫療服務。
不過,即便當下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報銷的細則尚未完善,相關服務也尚未在全國范圍內鋪開,但平安好醫生等互聯網醫療企業已經秣馬厲兵,迎接后疫情時代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