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饅頭商學院(ID:mantousxy),作者:伴你成長的,授權轉載發布。
如今,互聯網紅利消退,電商的獲客成本持續攀升,整個市場陷入流量短缺的焦慮之中。此外,富裕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群體強勢崛起,他們的文化和精神追求,在消費中的權重越來越大。
新消費時代下,“內容零售”被看作是又一年度關鍵詞。不同以往的消費需求,各個行業將注意力投向了“內容”。
誠品書店,作為內容零售綜合體,依靠“內容”帶貨,實現每年營收近百億;
李佳琦,作為頭部主播, 2019 年,憑借獨具特色的“內容”,實現帶貨 50 億左右;
公眾號“一條”,通過“內容”帶貨,現在全網粉絲 4300 萬+, 20 間線下店鋪, 500 萬+付費用戶,一年收入十幾億。
人人皆在談論的“內容”,到底指的是什么?內容與帶貨的關系又是什么?什么樣的內容可以促進帶貨?
對此,饅頭商學院曾邀請到合鯨資本創始合伙人霍中彥老師,在直播中以誠品書店、一條、李佳琦、宜家等為案例,專門分享內容帶貨的思維方式與實用方案。
霍中彥,合鯨資本創始合伙人,投資了樊登讀書、喜馬拉雅、一條、美ONE(李佳琦所屬機構)等明星項目。
以下內容,節選自霍中彥老師在饅頭商學院的直播,希望能為大家帶來參考。
當我們在講內容時,通常在說什么?
狹義而言,我把內容定義為一種精神消費品,通常由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等虛擬要素組合而成。而內容由淺入深,又可以分成四層。
1、非結構化內容
第一層,是非結構化內容。在這一層中,內容就是“碎片”。新聞、資訊、短視頻等片段式的內容,交付的是一種碎片化的體驗。
2、結構化內容
往深一層,是結構化內容。圖書、電影、電視劇、游戲……都是有結構的,內容也相對復雜,交付的實質是一種沉浸式體驗。
3、標準化服務型內容
區別于前兩層,標準化服務型內容不再是純內容。內容之外,需要具備附加服務。比如教育培訓、知識付費,除了提供知識資料外,還會有老師來專門講授,交付的實質從“體驗”升級為“技能”。
這一層內容,不再是花幾十塊錢買本書或是看場電影那么簡單,目標用戶要付的費用會更高,為了通過教育培訓,掌握某種技能,可能會付費幾千塊甚至是幾萬塊。
4、定制化服務型內容
最后一層,是定制化服務型內容。相比于前面三層,第四層內容需要更重度的服務,比如定制咨詢。
定制咨詢的付費水平更高,幾十萬甚至更多。但定制化服務型內容,并不需要把目標用戶培養成專家,只需要幫助用戶解決問題,比如裝修、理財等。這種高付費內容交付的實質,是一種解決方案。
以上四層內容,由淺入深,程度越來越重,付費的標準越來越高,同時內容本身的復雜程度也越來越深。
為何內容的流量很大,卻不帶貨?
1、內容帶貨 3 個關鍵點
“為什么我的內容很好,流量很大,但帶貨不行?”
我認為在帶貨之前首先要明確 3 個關鍵點:內容的受眾是否精準,消費場景是否明確,內容在消費場景中的信用值是否夠高。
比如,發行量 10 萬級的時尚雜志《ELLE》,接廣告可以接到手軟,但發行量高達 500 萬級的《故事會》卻難以帶貨。
這是因為時尚雜志的主要受眾是一、二線城市熱愛時尚潮流的年輕人群,目標人群更精準。
同時,時尚雜志的內容多為國際時尚資訊、潮流趨勢、單品介紹等。對受眾來說,在特定消費場景下,具備影響力與足夠的信用度。
反觀《故事會》,盡管受眾群體更龐大,但卻難以精準定位在某個特征明顯的圈層中,小孩、老人、婦女都有。場景可能是車站,也可能是餐廳,無法營造出特定消費場景,很難讓人產生或提升對產品的信任度。
同樣的問題放到線上,依然存在。
某些粉絲體量大的情感賬號,文章內容以販賣焦慮、情緒為主,雖然受眾廣泛,但卻很難立住一個固定人設,變現的方式基本以接軟文廣告為主。
而反觀一些粉絲圈層足夠精準的公眾號,比如母嬰類頭部賬號“年糕媽媽”,教年輕媽媽如何育兒,塑造了非常清晰的人設,也容易在年輕媽媽這一群體中提升信任感。
因此,年糕媽媽在公眾號賣母嬰產品時,粉絲的排斥度不會太高,并容易付費購買。
在我看來,這種現象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內容、媒體,也是需要有人設的。
不同人設的媒體,不同深度的內容,對核心用戶的影響力是不一樣的。因此,帶貨能力就存著很大的差別。
2、U型模型,下沉拆解底層邏輯
如何更深層地分析內容帶貨的核心問題?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思維模型——U型模型。
通常我們看到一個問題,在思考解決方案時,會以直線型思維進行分析,靠直覺解決問題。
但借助U型模型,可以在遇到核心問題時,通過繼續“深挖”問題,從表象觸達到本質,達到思考的極限,最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其實就是四個步驟:定義核心問題——發現問題本質——找到本質解——解決問題。如下圖所示:
回到前文討論的問題:為什么有些內容難以帶貨,有些內容卻帶貨有效?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零售的本質,是人、貨、場的連接。對于人的環節,核心KPI是獲客效率;貨的核心KPI是利益效率;場是交易場所,核心KPI是交付效率。
按照U型模型思考,可以發現內容在人、貨、場 3 個環節中提供的額外價值:
在人的環節,內容的加入讓獲客成本降低,獲客精度提高;
在貨的環節,內容的加入讓選品得到更優的匹配,并且內容本身就帶有商品說明的特性;
在場的環節,特定的內容構建出一個垂直領域的精準場景,構建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信任,讓交易發生的更為順暢。
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總結出內容帶貨的底層特征——定義用戶、獲取流量、促進轉化。
定義用戶,需要定位夠獨特,識別度夠高,構建情感連接。
獲取流量,需要內容觸達高頻,內容多變,品質穩定。
促進轉化,需要營造場景,構建信任,實現高留存和高轉化。
基于 3 條底層特征,接下來我將會給大家拆解 5 個案例,一起看下他們是如何通過內容帶貨的。
經典案例拆解
1、誠品書店
第一個案例是中國臺灣的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雖然名字是書店,但其實是個零售百貨。它是華人市場最大的內容零售綜合體,城市文化生活高地,文藝人群潮流的圣地,每年營收近百億。
誠品書店通過書店來定義用戶。它以非常卓越的選書能力,吸引硬核文化人群,構建品牌高地。
他們有一本文化雜志《誠品好讀》,每個月發行一本,讀書人非常喜歡,所以影響力很大,有一幫鐵桿粉絲。而喜歡看誠品雜志的通常都是有影響力的KOL,周圍都是有話語權的,這樣就會有人跟隨。
在獲取流量上,首先書店本身自帶導流功能,但是光有書店不夠,誠品還會搞演出、沙龍、講座、藝術展覽等,大一點的店,還會配備咖啡館、餐飲等門店。
通過大量文化活動,把更多人吸引過來,這就是用高頻活動來激活和留存用戶。誠品書店其中一家分店,去年一年就舉辦了 400 多場活動。
大量的活動和書店把流量帶起來后,誠品掌握了和商場談判的優勢,商場們不僅希望他們能夠入駐,還會給他們很低的租金以及裝修補貼。
他們自己可能只需要比如 5000 平方米做書店、搞活動,但一般都會要兩三萬平方米,多出來地方就做百貨。
誠品會根據自己的審美,去精選大量文創零售品牌入駐,這些零售品牌和它調性是一致的。同時利用誠品的信用背書,促進這些商店的銷售。
所以誠品以較低的租金從商場租賃過來場地,再以很貴的租金,轉租給文創零售品牌,他們從中賺取租金差價,獲得變現。
2、一條
第二個案例是“一條”,一條最早是通過公眾號做短視頻的。現在全網 4300 多萬粉絲, 20 間線下店鋪, 500 萬+付費用戶,一年十幾億收入。
他們是用生活美學短視頻來定義用戶。什么叫生活美學短視頻?就是視頻畫面很美,拍攝內容是展現美好生活的。
一條是 2014 年創立的,那年有 40 多家短視頻項目拿到融資,都是做搞笑短視頻的,只有他們一家是搞美學的。
他們創始人徐滬生,是《外灘畫報》前總編,做生活時尚雜志的,在生活美學上很擅長。他界定的用戶,就是那些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中產階層,非常清晰。
他們的短視頻拍法,畫面的呈現,都有一套專屬的方法論,被稱為“一條美學”。這套美學對于很多中產階層,是沒有抵抗力的。
在獲取流量上,一條總結出了一套起標題的方法論,既能夠吸引用戶點開,但是又不low。因為做美學的搞得很low,會讓用戶非常不適。像震驚類的那種標題,就沒有任何美學可言。
所以在標題的打磨上,一條下了不少功夫,最開始的 100 多條短視頻標題,都是徐滬生自己親自修改。效果是明顯的,“一條的標題術”風行一時。
在 2014 年,一條團隊意識到廣點通轉化率非常高,所以當時他們拿出公司1/ 3 的現金,投放廣點通,實現了上線 14 天百萬粉絲,上線 14 個月千萬粉絲。
很多用戶看到一條的短視頻非常美,就經常有人后臺留言詢問,說我看你們拍的這些東西都非常好,哪里能買到呢?
意識到用戶的需求,一條開始選擇賣貨。賣貨對他們來說其實并不復雜,因為他們已經通過積累的美學短視頻,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審美標準,構建了一個選題信用。
既然有幾千萬用戶相信一條的審美標準和選題信用,那么用這個標準來選貨是一樣的。
因為本身他們是輸出生活美學的,所以他們的選品,基本都是些美美的生活用品。這就是從選題信用遷移到選品,內在的審美邏輯是一致的。
3、李佳琦
第三個案例是李佳琦,大家都知道李佳琦賣貨能力很強,他一個人就是一個商場。 2019 年,李佳琦賣了 50 億左右的貨。
50 億什么概念?中國每年所有的商場營收排名,一年營收 50 億,就可以排進前20。上海陸家嘴有一個商場叫正大廣場,一年銷售額 30 億,是李佳琦的60%。
驚人的賣貨量背后,是李佳琦全網上億的粉絲。我們看一下他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定義用戶對李佳琦來說非常簡單,他是賣美妝的,美妝主要用戶是女性,所以他天然就界定了女性。
這時候怎么獲取流量?主要看李佳琦背后的運營團隊。李佳琦所在的公司是美ONE。
早在 2016 年,淘寶剛開始策劃直播項目的時候,美ONE就和淘寶直播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而且是美妝領域一個很重量級的合作關系。因此也獲得了淘寶直播早期的流量支持。
接下來就是通過各種活動給李佳琦添加各種標簽,做事件營銷,促使李佳琦出圈。
2018 年 9 月,李佳琦創造了“ 30 秒涂口紅最多人數”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自此被譽為“口紅一哥”。 2018 年的雙十一,李佳琦和馬云同臺PK賣口紅,一分鐘就賣掉 1000 只口紅,而馬云只賣出了 10 只,最終戰勝馬云。
去年他們開始發力抖音、微博。他們在微博上發起一個活動,說我們欠佳琦一個關注,一個月漲了五六百萬粉絲,在抖音上幾個月漲粉 4000 萬。
通過這些運營,李佳琦成功出圈。從淘寶圈進入全網,運營了大概三年時間,聚集上億粉絲,實現了流量的獲取。
剛才我提到,我們一定要在一個垂直的場景里構建信用,這個垂直場景是美妝,那么信用怎么構建?
第一是選品,美ONE的選品非常苛刻,寧缺毋濫。李佳琦每次直播,基本都是上線 20 個左右的產品,比很多其他主播都要少,就是因為他們選品的流程非常復雜。而嚴苛的選品流程,也在一定程度保證了商品的品質。
第二是因為擁有海量用戶,拿海量的用戶去跟商家談價錢,可以談到全網最低價,這樣就能讓利給消費者。
第三個措施,我把它叫做潤滑劑。因為李佳琦本身是一個很有天賦的主播,他有大量魔性的金句,營造了歡樂的氛圍。這就讓很多用戶,不僅有商品上的物質收益,還能收獲精神上的歡樂。
所以他的轉化效率非常高,這也是最終實現轉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4、宜家
像宜家,他們帶貨的內容是什么,就是他們的樣板空間陳列。
傳統的家具店是怎么陳列的?像理工男一樣,做合并同類項。比如說這一片都是椅子,放 100 把椅子,那邊是櫥柜,放 30 個櫥柜。他們是以銷售者視角,按照便于管理的方式進行陳列,合并同類項。
但是這個方法對于消費者并不友好。消費者買家具回去,不會把椅子全部堆在一起,而是和桌子以及其他家具,一起搭配使用。
所以宜家是站在消費者視角,給你比如 5 個書房樣板, 5 個廚房的樣板, 5 個臥室的樣板。
消費者進去一看,本來想著該怎么搭配,但是卻發現宜家已經搭建出了一個完整的空間,而且這個空間有多種方案,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挑選。
這些方案就是內容,它融入了創意的元素,而且它的內容是多變的,每個月都可以換其中一兩套樣板,讓消費者常逛常新,有新鮮感。
你逛一家不覺得累,是因為你在享受內容。宜家就是通過陳列構成內容。所以這是宜家的套路,這個套路很多零售商也在學習。
5、阿那亞度假酒店
很多人不知道阿那亞是什么,它其實是一個度假酒店,第一個店在南戴河,北京開車過去 4 個小時左右。這家店的內容,說的通俗一點,就是網紅建筑。
很多朋友可能沒有去過阿那亞,但你可能看過一個短視頻,叫中國最孤獨的圖書館,剛好也是一條拍攝的。
這條視頻很火,播放量超過 6 億次,在全網引起了關注。除了圖書館,還有一個白色的尖尖的阿那亞教堂,也很出名。
這些建筑和海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很多人去了之后,就拿著手機拍短視頻,發到抖音上,拍照片發朋友圈,自發構成了傳播。
阿那亞內部把它們叫做“精神建筑”,其實就是“網紅建筑”。所以建筑本身是能夠構成內容的,能夠變成吸引客人的鉤子。
不過建筑有個問題,不會多變,你造一個網紅建筑,能管 10 年 8 年,但是時間一長,大家可能就會厭倦。
那么,怎么形成多變?他們就搞了大量的文化活動。
作為一個廣告預算為 0 的地產商,他們每年可以花三四個億做活動,搞音樂節、戲劇節、演出、夏令營、展覽派等等,這些文化活動構成了多樣性的內容。
所以阿那亞的內容就是精神建筑+文化活動,靠著這兩類內容,他們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力。
而他們的房子賣得非常好,在那么一個偏遠的地方,周圍的房價是 5000 塊一平,阿那亞社區能賣到3~ 5 萬一平,這就是內容的威力。
總結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一些案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最后送大家一句話:內容不僅僅是文化產業的主菜,還是所有產業的鹽和味精。
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內容用好了,都會讓你生意更上一層樓。我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