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IT爆料匯(ID:baoliaohui),作者:商陸,授權轉載發布。
“我們人均年收入是 3 萬元人民幣,但是有 6 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 1000 元。”這 3 個刷屏的數字,再次讓我們對中國社會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
其實就在國家統計局透露這些數據之前,電商平臺們發起的百億補貼活動所換來的用戶高增長就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補貼手段有用的原因正是用戶對價格的敏感。
如今,包括拼多多在內,各大電商平臺都將已經將補貼當做日常武器使用,京東聯合快手推出的雙百億補貼,蘇寧的 818 百億補貼,都是如此。
然而任何一枚硬幣都有正反兩面,補貼也是有利有弊的,依靠資本進行補貼能夠固然能給對手帶來壓力,但是你最終面對的還是用戶,如果沒有更好的產品,無法享受到高質量服務的用戶,就只會是“一次性”的,粘性更是無從談起。
而且,補貼雖然可以引流,但這種手段其實沒有任何壁壘,誰都可以用,真正的壁壘其實是補貼背后的綜合服務能力,而依賴補貼實現增長的企業往往不具備相匹配的服務。
如果將用戶所需要的高質量服務和好產品,放到正在打補貼的電商行業之中,那商品背后的品牌無疑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對于商品以及品牌,拼多多最初的做法是聯合有生產能力的工廠,為其進行反向定制,現在也逐步緊靠大牌。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拼多多宣布對新能源汽車頭部品牌特斯拉的補貼。
不過,這場原本吸引了眾多眼球的活動,卻收獲了不盡如人意的效果。
拼多多在 7 月份推出了“特斯拉中國-Model3 萬人團”活動,團購價較官方指導價直降 4 萬元,僅需25. 18 萬元。
但隨后特斯拉通過官方平臺發表聲明表示,特斯拉與拼多多方面沒有任何合作,如果用戶權益受損,特斯拉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可見,擺在的拼多多面前的,并不是一條平坦的路。一方面,基于補貼的用戶增長多是“一次性”的,并不能帶來長期價值;另一方面,拼多多對特斯拉強行進行補貼,后又被官方否認一事,更是體現出了拼多多與大品牌之間的微妙關系。
強行捆綁特斯拉被打臉的尷尬,凸顯出各大電商對品牌生態建設的剛需。各大電商爭相對蘋果補貼,除了用戶的需求,更多原因也是如此,平臺需要品牌來站臺。
以背靠阿里巴巴的聚劃算為例,在重啟之后,聚劃算采取了兩個動作。
首先就是節點性大額補貼,在 2019 年年底,聚劃算推出了聚劃算百億補貼跨年夜活動。在不久之前的 5 月份就推出了“聚劃算 55 吾折天盛典”,吸引了超過 1 萬家品牌參與。
緊接著,聚劃算又在今年 7 月開啟了“夏季攻勢”,在 7 月、 8 月兩個月的暑期總補貼規模將達到 30 億。包括夏季清涼特定的啤酒補貼,聯合青島啤酒舉辦啤酒節;劉濤直播間 10 億高溫消暑補貼;海南補貼專場,享受免稅同質同價直郵到家等等。
聚劃算通過和品牌官方合作補貼,形成平臺、品牌方和消費者的多贏。一方面官方補貼強化了品牌的價格優勢,另一方面消費者也因此得到了實惠,品牌也得以觸達到更多的用戶。
在 8 月剛結束的“正品補貼節”活動中,聚劃算給出是擊穿底線的價格:iPhone11 僅售 3929 元,戴森吸塵器V7+低至 1735 元,華為、小米、五糧液等大牌均推出全網低價,平臺補貼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除了節點性補貼,聚劃算與大品牌、新品牌以及潮牌展開深度合作。
具體來看,受眾較廣的大品牌上,聚劃算延續了以往的風格,品牌和補貼都越來越“大”, iPhone11 系列、sk II、戴森等大牌都在補貼之列。自能說明聚劃算在這方面成就的則是咖啡巨頭星巴克,這家觸網較慢的巨頭,在今年 3 月將自己的首次平臺補貼交給了聚劃算。
據了解,紀梵希、菲洛嘉、科萊麗等國際大牌,從 8 月 6 日起就開始通過官方旗艦店參與聚劃算百億補貼的“正品補貼節”。官方店鋪的參與,無疑顯示了品牌方對聚劃算百億補貼的認可。
對于年輕人喜愛的潮牌,聚劃算則打造了“聚劃算 30 億暑期補貼·潮鞋狂補節”,真正的讓年輕人用“椰子價買椰子鞋”。
此外,聚劃算在新品牌方面還推出了“新銳品牌計劃”, 7 月份聯合blispring冰泉、元気森林、認養一頭牛等新品牌,為用戶帶來夏日清涼體驗。
綜合,拼多多雖然也對很多大牌進行了補貼,但是從特斯拉官方親自出面澄清一事來看,這些大牌都未正式入駐,甚至是避而遠之,說明拼多多在品牌建設方面并沒有跟上補貼的節奏。反觀聚劃算,在為消費者提供諸多應時應景補貼的同時,還以大牌、潮牌正品作底牌,不斷吸納新品牌,為消費者帶來越來越豐富的“內容”。
在補貼時代,誰讓消費者享受到低價,消費者自然就會為誰投票,但在補貼時代的下半場,或許只有同時滿足消費者和品牌方需求的玩家才能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