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與娛樂怪盜團(ID:TMTphantom),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授權轉載發布。
阿里巴巴于 8 月 20 日晚公布了季度業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4%,調整后EBITDA增長30%,扣非凈利潤增長28%,扣非歸母凈利潤增長23%。淘寶/天貓的年活買家和月活用戶仍然在增長;天貓實體GMV同比增長27%——比我想象的要快,體現了疫情之后電商消費者需求的復蘇。
不過,我更關心的是下面幾個數據:
新零售業務,包括天貓超市、盒馬、進口直營和銀泰等線下商超,占據核心電商業務收入的比例已經超過20%,而且同比增長達到80%。雖然新零售業務還在虧損,但是它正在取代淘寶/天貓,成為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
本地生活服務,主要是餓了么、口碑網,收入同比增長15%;外賣業務的每單經濟效益(UE,不等于會計利潤)已經轉正。我估計這個增速仍然慢于美團(注:尚未公布財報),但是已經比第一季度的情況(同比下滑8%)好很多了。
菜鳥網絡收入同比增長54%;菜鳥驛站 6 月日均處理訂單同比增長超過100%。
顯然,阿里巴巴的“重資產/自營業務”,包括新零售、本地生活和物流,重要性正在不斷提升。這些業務的虧損額也在逐漸收窄——今年1- 3 月虧損 59 億元,4- 6 月則只虧損 43 億元;雖然無法斷定何時實現盈利,但是虧損毫無疑問是可控的。
這不禁讓人想起2011- 13 年發生的事情:包括淘寶/天貓/聚劃算的淘系電商,逐漸取代B2B電商,成為阿里業績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是,這一次的變化沒有上一次那么快、那么戲劇性:淘系電商仍然是最重要的收入和利潤擔當,AAC/MAU仍然在增長,規模也遠遠大于當年的B2B業務。
市場很關心淘系電商面臨的競爭,包括拼多多、抖音電商、快手電商、微信小程序等。阿里財報也強調了淘系電商取得的進展,包括淘寶特價版已經取得 4000 萬MAU,以及淘寶直播GMV同比增長超過100%。然而,在我看來,淘系電商的上述舉動主要是防御性的,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相比之下,阿里在新零售和本地生活領域的動作則是進攻性的、主動性的,以及根本性的。
就像我此前在一篇文章當中所猜測的:阿里現在的戰略是“在核心防御,向外圍進攻”:
“在核心防御”,就是淘系電商大致按照原有節奏走,而不是跟著拼多多、抖音/快手電商等競爭對手走。淘寶/天貓的產品/運營只做了有限的改變,貨幣化率基本保持穩定。在下沉市場,淘寶特價版和聚劃算得到了一些資源,但是打擊拼多多似乎并非阿里管理層的第一優先要務。
“向外圍進攻”,就是在同城零售、本地生活服務等方面投入重兵,在流量/人才/財務資源等方面予以傾斜。今年 3 月,支付寶開始對餓了么導流; 5 月,天貓超市升級為阿里同城零售事業群; 7 月,餓了么升級為“不只送餐”的“身邊經濟平臺”。阿里管理層的精力似乎集中于做好包括外賣、日用品、生鮮、同城物流在內的“本地電商服務圈”。
阿里在核心電商領域維持防御態勢,是基于一個(正確的)判斷:拼多多尚未危及淘系電商的大本營,即中高端服裝/美妝品類。2017- 18 年,京東曾經向這些品類發起猛攻,卻功敗垂成;拼多多要真正攻入這些品類,至少要等到 2021 年了。迄今為止,拼多多仍然是一個以白牌標品為核心、客單價比較低的平臺,而且它在自己的領域具備極強的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淘系電商強攻拼多多是不可取的;正確的舉措是鞏固自己的核心領域,等待對手發起進攻,并且爭取挫敗。
我估計,拼多多的GMV將在 2021 年突破 2 萬億人民幣,與淘系電商的差距拉近到1: 4 左右;此時,拼多多與淘寶/天貓的正面競爭將愈發激烈,服裝、美妝、母嬰等高貨幣化率品類將成為競爭的焦點。但是這一天尚未到來。在此期間,淘系電商仍然將扮演阿里的“現金牛”,為快速發展但尚未盈利的“本地電商服務圈”業務供應彈藥。
在本地生活/同城零售領域,則是另一番景象:阿里是新來者,整個行業的規則尚未確定,任何人都可以采取進攻態勢。在外賣領域,餓了么明顯落后于美團;在日用品及生鮮領域,天貓超市和盒馬卻取得了一些成效。我曾經與這個領域的幾個朋友探討過競爭態勢,結論如下:
天貓超市及盒馬的店倉模式,實踐證明是比較成功的。如果能通過盒馬Mini實現以一公里為單位的全覆蓋就更好了,但是需要非常耐心務實。
盒馬鮮生及盒馬Mini可以專心做社區覆蓋及B端源頭業務,天貓超市及餓了么做好城際及同城配送,并且將采購數據跑通之后互相賦能。
現階段,阿里在大中型商超領域已經具備足夠的話語權,而京東、美團乃至傳統商超巨頭都不具備類似的資源。但是,資源的優勢和商業模式的理論成熟,要轉化為盈利,要依靠艱苦的日常運營,也就是臟活累活。
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現有霸主,美團的優勢在于各項業務的協同性,這是在多年積累之中形成的。任何競爭對手如果只打一個點,例如餐飲外賣或酒店,是很難打得動的。美團也非常擅長臟活累活,而且公司處于上升階段、士氣高昂。阿里必須以出動整體力量,而不能只出動“偏師”——那樣最多能讓對方流血,卻無法贏得競爭。所以,支付寶向本地生活服務導流,而天貓超市升級為了同城零售事業群。
那么問題來了:阿里為什么一定要與美團競爭呢?這也是投資人比較困惑的。關鍵并不在餐飲外賣市場,這個市場自身規模有限;關鍵在于,如果阿里不主動進攻,那么組織嚴明、執行力強大的美團就會攻過來。美團的買菜、閃購業務已經有了一些規模,還有共享單車這個高頻次業務;它全面進軍“本地電商服務圈”只是時間問題。未來幾年內,美團完全可能收購幾個大型商超,成立自營生鮮平臺,甚至像市場傳聞的那樣與滴滴合并。等到那一天,這個市場的格局就塵埃落定了。所以,阿里必須在塵埃落定之前發起進攻。
在歷史上,阿里的核心電商業務一直渴求流量,外界往往稱之為“流量黑洞”。本地生活/同城零售業務自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流量來源:人們點外賣、買菜、買日用品的頻率,要遠遠大于在淘寶/天貓買東西的頻率。人們有社交的剛性需求,因此微信和QQ的流量極大;人們也有娛樂的剛性需求,因此抖音和快手的流量也很大;與此同時,人們也有獲取日常生活物資的剛性需求。本次疫情導致的宅家,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上述需求的線上化。解決這個需求,即意味著為阿里帶來寶貴的新流量。至于這個新流量具體通過餓了么、支付寶還是盒馬APP進行轉化,則是次要問題。
總而言之,市場還是會特別關心天貓GMV、淘系電商MAU、核心電商EBITA等數字;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新零售及本地生活服務可能會越來越重要。阿里可以在與拼多多的競爭之中以逸待勞,但是必須在與美團的競爭中主動進攻,無論代價有多大。我認為在 2020 年代初期,圍繞數萬億規模的本地生活/同城零售市場的競爭,可能是互聯網行業最大規模的競爭;它的結局很可能將決定電商行業乃至整個互聯網行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