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術正在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我們也相信它會改善我們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體驗。VR技術可以廣泛地運用于各個領域,誰會是VR的下一個革命對象?下文是Michael Sawh發表在wareable上的一篇文章,探討了VR在健身領域的前景與障礙。
在文章開篇,先向各位非科技迷科普一下:上周是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的閉幕周;在這個位于臺北的一年一度的國際大展上,各種新卡皇、處理器(包括高通可穿戴設備芯片)與配置尖端的嶄新PC紛紛亮相,可謂各家新品發布的盛會!
今年的主角是VR,不過在Oculus Rift和HTC Vive都已公開上市的背景下,這位主角的蒞臨似乎并未帶來太多驚喜。在展會期間,有兩場試玩深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一是酷冷至尊帶來的VR降落傘體驗,二是Holodia出品的VR劃船機健身裝置。
為Icaros飛行模擬器騰出空間
幾年前,與Virtuix Omni VR跑步機的邂逅算是我的VR健身初體驗。站在這臺窄小的環形跑步機中間,手握一把塑料槍,置身于虛擬的戰場中開槍射擊——一切看起來是那么尷尬、蹩腳、格格不入。
相反,反而是如同Holodia、VirZoom VR腳踏機或賣相奇特的Icaros飛行模擬器(上圖)才與健身更搭界。它們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模擬器的自然進化版本,同時還能將你從單調的健身環境傳送至任意其他空間中。
不過,眼下還有個橫陳在這些VR健身器材面前的大問題。看著Holodia首頁上那臺售價10000英鎊的VR機器,你會情不自禁地問:他們要怎樣解決接線擺放的問題?Holodia的解決方案是將這些接線干脆置于機器頂部,不過這種方法僅對那些財力與空間雙充足的用戶適用;再和Holodia的天價聯系起來,這套產品的用戶群體可謂是小之又小。
將HTC Vive連上PC、坐進一臺Concept 2劃船機, Holodia就能將枯燥無味的健身活動轉換為一場風景迷人的異國之旅。
許多年來,健身器材公司都在盡力改善諸如跑步機等傳統健身器材帶來的枯燥感——無數模擬器和虛擬教練的誕生就是這些失敗嘗試的鐵證;如今,隨著VR的到來,這個難題終于得到了解決的答案。
除此,頭顯本身也是VR健身體驗面臨的問題之一。Vive上的《Selfie Tennis》是我目前體驗過的和Wii網球最接近的VR網球游戲,可惜基本玩不了多久我就會開始滿頭大汗,連帶著頭顯也跟著變得悶熱黏糊——我僅僅只是作了揮動手臂的“發球”動作。戴著這樣一個大塊頭開始健身聽起來可不像什么好主意。我們大概需要從LG 360 VR那類超輕量級頭顯著手,重新設計開發一款專供健身的VR產品。
最后一個問題是,買來這些器材后你往哪放?諸如Holodia這類昂貴器材自然將專門為那些財大氣粗的土豪提供;而剩下其他產品的歸宿則將是各大健身房。不久前我剛造訪了一家Virgin Active健身房,它就專為高原訓練開辟了專門的空間——這套方案對VR也同樣可行。
我欽佩這些在VR羽翼未豐之時就開始硬件探索之路的廠家們。足不出戶就能在世界上任意一條路徑上試跑的吸引力不由分說。不過,在這整套系統發展成熟前,我們還得先忍受沉重的頭顯和各類接線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