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魔獸》于2016年6月6日登陸中國院線,影片未上,周邊先已脫銷。上映第一天午夜場,首映禮即成為一場宅男粉絲的狂歡,強大的粉絲效應之下,首場電影票堪稱一票難求,上映一周便創下了票房新高,票房量達到10億,各項數據至逼去年票房冠軍《速度與激情7》。
《魔獸》在北美票房卻不溫不火。在美國市場,該片上映未到一周就被華人導演溫子仁的《招魂2》趕超至第二名;后又有《驚天魔盜團》上映,使得《魔獸》票房跌至第三。
縱觀《魔獸》上映兩周的票房總數,中國貢獻的票房占總票房的95.5%,可以說,幾乎是中國的觀眾拯救了《魔獸》這部電影。 上映第一周里各大網站宣傳都頗為樂觀,將《魔獸》視為票房神話。然而,這樣的歡呼似乎高興得太早了,上映第二周,《魔獸》在中國的票房慘遭腰斬。
如圖,從10億到3億,70%的下降率以及僅僅14人場均人次令人大跌眼鏡,這已經不是“腰斬”了,夸張點說,這是“萬丈高樓夷為平地”,那么無論口碑、營銷、作品都保持好萊塢水準的《魔獸》緣何在第二周遭遇票房滑鐵盧,或許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首先,電影《魔獸》據稱曾經跳票十年,但憑著大IP改編,自然有許多粉絲肯為它掏出票價。但是,無論十年的辛苦期待還是少年時代玩游戲的熱血情懷,終究填不滿電影制作上粗制濫造的坑。
《魔獸》無論在人物設置還是故事劇情上都槽點滿滿,就連背景拍攝也不能展現游戲中的大氣恢弘;領袖洛薩帶領人類反對入侵時的危機感、種族之間面對戰爭的苦難感,都沒有很好的塑造起來;改編后的劇情十分脫離原作,比如邪能取代惡魔之血強化獸人,達拉然提前升天,迦羅娜獸人戀,洛薩秒殺黑手。
片方或許為了拍攝方便、或許為了票房考慮,將原來的人設與劇情刪改,顯得不合理且不尊重原著。因此外媒Metacritic放出的電影評分只有可憐的29分,爛番茄也只有23%新鮮度。
其次,游戲改編電影,如何平衡玩家與非玩家是一大難點。魔獸世界游戲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在于它建立了復雜而立體的世界觀,然而,電影《魔獸》作為一部影片卻很難將原游戲中的世界觀再現與電影之中,且不談世界觀再現的拍攝與劇本創作難度,就是觀眾都不一定會對這種再現買賬。
不是所有走進電影院的人,都在看電影之前玩過游戲,因此,還原世界觀對非玩家來說太難懂;不還原世界觀對玩家來說不過癮。
眾口難調之下,無論制片方如何做,都將失去部分觀眾。然而,電影《魔獸》卻選擇一種不明智的改編方式,為了讓更多人看懂,制片方簡化了《魔獸》的內容架構,導致了許多目標用戶的不滿。
第三,在粉絲的熱情退卻之后,還有多少人愿意走進影院觀看這部片子,要打上一個問號。《魔獸》在第一周獲得如此高的票房與上座率,很大程度上都是游戲粉絲們來重溫當年的熱血與青春,這的確使得魔獸一時成為話題熱點,也為電影《魔獸》第一周沖擊10億票房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該片卻不具備吸引潛在用戶的能力。同是魔幻題材,魔獸的效果不算精良、故事也不算出彩,很難像《魔戒》、《加勒比海盜》一樣通吃所有用戶群。有意思的是在國外IMDB電影網上,Warcraft觀影的男女比例近乎8.5比1,可見女人們對這部戲并不買賬,這是游戲魔獸本身存在的硬傷。
電影曾試圖改變這一局面,但是哪怕《魔獸》制片方為了吸引中國女影迷走進電影院,而采用英俊帥氣的吳彥祖作為演員也無法改變女生不感興趣的事實。
第四,《魔獸》上映第二周,皮克斯的《海底總動員2》在華上映,此片的第一部是許多80、90后心中的童年經典,劇情又比較活潑有趣,必然分流了部分影迷,使得《魔獸》票房下降。
游戲改編電影這兩年成為熱潮,前有《像素大戰》、《憤怒的小鳥》、后有《emoj表情包》,似乎都要來分電影產業的一杯羹,然而,不是所有的游戲電影都能獲得成功,電影《魔獸》始于成功,終于冷落的遭遇就是游戲電影的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