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VR和AR技術的盛行,發展出了三種全新的技術密集型娛樂方式。以下是Jon Evans在techcrunch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他對這三種方式的理解。
沉浸式游戲體驗
口袋妖怪,麥克白,光照派。這些聽起來好像沒什么共同之處,但卻代表了近年來崛起的技術密集型娛樂的三種全新形式。我們很快會將三者結合,并最終創造出全新的多方位沉浸世界,將現代娛樂打造出廣播劇的效果。
增強現實(AR)
多少年來,AR一直在等待著它的救世主、大殺器,現在終于等來了!我說的當然是《Pokémon Go》(《口袋妖怪Go》),十年磨一劍,一朝即鋒芒畢露。Vernor Vinge(弗諾•文奇 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基本上在十年前就預測到了,而彼時William Gibson(威廉•吉布森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正在寫增強現實的“定位藝術”。自此,AR應用如Layer(全球第一款增強現實感的手機瀏覽器)等開始興起、衰落,直至悄無聲息地消失。一小部分忠實的中堅分子在玩《Pokémon Go》的原型《Ingress》,多年以來一直在進行游戲測試。如今,我們終于等來了業界良心之作。
為什么等待如此漫長?一部分原因是要等足夠強大的硬件設備普及。我到現在還記得,我第一部安卓手機上的Layar有多卡。而主要原因在于,《Pokémon Go》需在影視、動漫等領域為今后的成功積蓄能量。
毫無疑問,如今我們將會看到各種山寨相繼失敗,以及各大經銷商開發自己的熱門AR應用。(漫威宇宙?諜影重重?)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更具沉浸感的全新AR硬件將會很快發布,如融資數十億美元的讓人期待已久的Magic Leap首發產品。
沉浸式現實
如果你還沒注意到的話,沉浸式劇場現在已經頗具規模了。紐約、奧蘭多、洛杉磯——不論在哪里,新的沉浸式戲劇體驗都在不斷涌現。沉浸式劇場對于傳統劇場來說,就像《Grand Theft Auto》(《俠盜獵車手》)這樣的開放式游戲之于線性游戲《Halo》(《光暈》)。你也會再次看到,最成功的案例都是建立在已知的系列之上:《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是對《Macbeth》(《麥克白》)的自由改編,以及靈感來源于《Alice in Wonderland》(《愛麗絲漫游仙境》)的《Then She Fell》。
誠然,戲劇只是現實的一種形式。近十年來,現實沉浸式游戲,如密室逃脫和“鬼屋體驗”,也開始風靡。
替代現實
比AR和VR的歷史更久,如今受歡迎的程度也有所下降。替代現實游戲將現實世界作為平臺,通過發送秘密信息、神秘包裹、留下隱藏線索等,將隱秘的含義和目的滲入普通的、未增強的存在。
替代現實游戲經常用于推廣更傳統的媒介:為電影《AI》推出的《The Beast》(《野獸》)、為《光暈》推出的《I Love Bees》(《我愛蜜蜂》)——再次借助了現有系列的力量。當然,隱藏的層層神秘含義與普通現實的水乳交融,是相當普遍的虛構借代:看看《X-Files》(《X檔案》)、《The Da Vinci Code》(《達芬奇密碼》)、《Foucault’s Pendulum》(《傅科擺》),以及所有的陰謀論。不過,也有原創的案例,如令人遺憾的《Latitude Society》(《自由社會》)。
當代故事講述的三條支柱
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以上三種故事講述方式和游戲。這沒什么可爭論的。更有趣的是,我預測我們將會看到三者的組合。開始是手機上的增強現實體驗,發展成現實世界中廣告牌和Instagram上提供的替代現實信息,演員也將加入其中。最終,如果你想繼續玩就必須付費訂購,進入住宅和倉庫改造的沉浸式劇場,或進入秘密VR風景的角落——而無數的玩家也在參與游戲,并共同改變故事的走向。
這是混合現實游戲嗎?角色扮演游戲?沉浸式戲???是以上這些,還是我們需要個新名字?我期待著能找到答案??纯础禤okémon Go》、《不眠之夜》、《自由社會》,以及無法一一列舉的大量新作品吧,我們應該不會等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