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拉開序幕,雷軍就秀了一波非常規化操作——作為小米品牌旗下手機序列的紅米被拆分獨立運作。拆分獨立運作后的紅米啟用新 Logo —— Redmi,首部 Redmi Note 7 內部代號品質 " 小金剛 "。
Redmi Note7 不知道算不算得上是 2019 年智能手機第一 " 發 ",但是其基本配置、定價、18 個月質保等關鍵要素集于一身顯得誠意滿滿。如果以 Redmi Note7 作為 2019 年智能手機行業起步標準的話,雷軍的這個標準是不是起得有些高了?另外雷軍金句 "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 除了將 Redmi 的品牌訴求雕琢的有血有肉之外,是否為 2019 年智能手機行業新一輪的超級競賽埋下伏筆?
其實,這樣的開端,這樣的狀態是好的!2019 年注定會是智能手機產業高歌猛進的又一個年頭。基于此,筆者簡單談一下自己對于 2019 年智能手機行業發展前瞻性的一些看法。
一、全面屏方案探索觸及行業天花板,上半年挖孔屏方案應該會多起來
過去到 2018 年,在全面屏手機工業設計潮流的反作用之下,各廠商一水兒的劉海屏方案涌入消費市場。
隨后出現水滴屏、升降屏方案為代表的另一全面屏流派,VIVO NEX 的升降式攝像頭解決方案、OPPO Find X 的雙軌潛望升降結構方案、榮耀 Magic2 的五軌蝶式升降結構就是這一流派中的代表。
再到后面,2018 年度全面屏方案多元化代表作之一榮耀 V20 魅眼全視屏方案亮相。到這里,在已知的智能手機工業設計范疇內,基于全面屏設計的探索工作似乎已觸達行業天花板。可以想象一下,當下的工業、工藝水平還有更好的全面屏方案嗎?
所以,筆者的結論——至少在 2019 年上半年,挖孔屏方案會多起來,細微末節處的區別就是通孔還是盲孔?孔徑大小這些了!
二、"5V1A" 方案淘汰趨勢明顯,快充、超級快充方案取而代之
" 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 " 是對快充技術家喻戶曉的闡釋了!每每談及快充技術時,有很多網友留言吐槽萬年 "5V1A"。
過去的 2018 年,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普及快充方案。基于高通 Quick Charge 標準的技術壘疊方案;OPPO 的 VOOC 閃充、超級 VOOC 閃充技術方案;華為的 40W Super Charger 快充方案……鑒于快充方案已為成為用戶購機重要的參考要素之一,2019 年這種快充技術應用必將更加普遍應用。
三、折疊屏方案亮相,但關于折疊屏的 " 故事 " 講不講得好有待觀察
不久前,一款搭載 MIUI 10 系統采用雙折疊結構的 " 小米折疊屏手機 " 引發關注,同時也再次引發關于折疊屏手機方案的討論。" 小米折疊屏手機 " 之前,三星、谷歌等廠商的折疊屏方案也先后亮相。
另一方面,過去一段時間智能手機上有供應鏈中的柔性屏供應商非常活躍,技術層面來講柔性屏、折疊屏方案趨于成熟。那么 2019 年,折疊屏智能手機亮相商用或成為可能。只是從消費應用層面來講,關于怎么講好折疊屏手機的 " 故事 "?手機廠商們得花花心思——總不能只是說 pad 與智能手機二合一 " 無縫切換 " 吧!
四、適配 5G 移動網絡的智能手機出現
關于 5G 網絡和 5G 智能手機的話題聊過太多,這里三言兩語帶過直接說結論—— 2019 年國內方面尚且活躍的手機廠商們勢必會先后拿出 5G 智能手機方案,BUT 鑒于國內 5G 網絡預商用的狀態,作為消費者 2019 年 5G 智能手機不是作為消費級的產品入手的最佳時機。2020 年 5G 網絡正式商用,屆時 5G 智能手機方案經歷一年時間的沉淀,方為恰當的入坑時機。
五、AI 雙攝成趨勢化方案:AI+ 多鏡頭組合,廣角、微距、高幀率慢鏡頭收放自如
前幾天關于 2019 年新 iPhone 的各種爆料中,有一個分析口徑較為統一的說法——新 iPhone 取消單攝像頭主攝方案,取而代之的是雙攝起步的升階方案。
盡管是一個瓜,供吃瓜群眾消遣消遣,但這種說法或映射出 2019 年智能手機攝像頭方案的進階方向。
已經忘了是哪家廠商最先拿出雙攝方案的,足見其 " 年代久遠 "。在智能手機鏡頭質量越來越高、數量也越來越多的今天,單攝方案走下歷史舞臺亦不是不可能。
2019 年將會有更多的雙攝乃至 N 攝方案到場,AI 技術加持之下,廣角、微距、高幀率慢鏡頭等玩法收放自如。
六、Type-C 端口采用率繼續提高、12GB 及以上 RAM 智能手機出現
2018 年智能手機 Type-C 端口使用情況依然糟糕、未達到普遍適用水平。
售價 3000 元 + 的智能手機依然在用 N 年前的 Micro USB 方案。都 9102 年了,手機廠商們應當承擔起 Type-C 端口普及的主要責任。
另一方面,2018 年已經發布了多款 10GB RAM 方案的智能手機,在硬件堆砌的競爭對比中,RAM 的參數指標將進一步被拔高。在智能手機已經可以滿足基本的消費級需求之外,手機廠商們開始探索更多的可拓展應用場景。
【來源:IT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