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沒想到,一部小眾的農村方言電影,一部除了海清沒有一個職業演員的片子,一部首映排片只有1%預測票房只有兩百萬的文藝片,竟在這個夏天的末尾實現了逆襲。
票房過億,豆瓣評分漲到8.5,公眾號、微博、朋友圈、短視頻平臺到處都是熱度和討論。對一部沒有大牌演員的低成本農村文藝片來說,顯然實現了破圈。《隱入塵煙》終究沒有隱入塵煙。而它的成功,也讓大家認識到,并不是現在大家都不看電影了。真正好的電影,觀眾是不會無視的。在艱難的日子里,我們看到了普通人的悲憫和力量,也看到文藝作品的生命力就像我,因為沈陽和哈爾濱影院開張都遙遙無期,只好在網上先睹為快,算打破我這個重度影迷的紀錄了。
西北農村出身的導演,拍出了一曲優美的黃土地散文詩,一出殘酷的人間真實。“全片不說苦,卻苦到了極致。”“全片不說愛,卻愛到了極致。”這是網絡上關于本片最高贊的評語。
一個是幼年喪母被哥哥嫂子虐待至尿失禁沒有生育能力的可憐女子,一個是貧困老實被親哥哥剝削使喚的大齡光棍。在農村這種叢林社會里,無疑是被侮辱被損害最底層的邊緣人。可就是這樣兩個邊緣人,卻報團取暖,彼此依靠彼此救贖,讓最卑微的生命開出最浪漫的花兒來。
兩個人的感情沒有跌宕起伏,沒有纏綿悱惻,沒有大聲表白,沒有你儂我儂。但是在貴英揣著熱水瓶一次次奔走在有鐵回來的路上,在有鐵街邊反復討價還價想要給貴英買一件遮住屁股的大衣時,在貴英一次次為老四求護士“不要抽了,抽滿了”的哀求聲里,在他用褲腰帶把她拴在身上的動作里……
都能品嘗到人與人之間最質樸且純真的情感,雋永且接地氣。影片跨度一年,經過一整個春夏秋冬,拍出了一種獨屬于黃土地的詩意的美。
用麥粒在手上做一朵小花,用電燈孵小雞時紙箱里透出來的漫天星光,在墻上摘了貼貼了摘的喜字,是只有農民才有的浪漫。
不過說實話,雖然海清老師已經很突破了,但導演的農民姨夫沒有在演,他表現得就是生活本身,這是職業演員再天才也追不上的地方。
電影的結局讓人悵然。
在遇到愛和溫情之前,還可以忍受像牛馬一樣的生活。可一旦見識過愛的感覺、活著的美好,又用殘忍的手段把它奪走,這種像畜生一樣活著的日子就顯得不可忍受。
而更殘酷的是,現實的農村往往比這還要苦,還要麻木。有一些聲音指責導演美化了農村的感情生活。但藝術本就是來源于現實而高于現實,我相信導演的初心也是想要不止拍出農村生活的真實,更要有一種超越生活之上的詩意和希望。
這和我寫作的初心也是一樣的。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真實、細膩、殘酷且動人。人本就是塵土,最終都要歸于塵土。每個人都是這片土地的寄居者,在黃沙漫天時越走越遠,直至隱入塵煙,不見蹤跡。
可是即使是這如煙的生命,假如真的愛過、來過、痛過、奮斗過,終究還是能夠留下印記的吧。死亡的只是軀殼,生命將涅槃,生生不息,并會以另一種方式永存。這世間四季流轉,唯愛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