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心理撰稿人:張茜
披荊斬棘的哥哥第二期剛開始,在進行了重新分組,搶歌后,這群哥哥們又開始了緊張的訓練。
本次讓我覺得特別有趣的是張震岳、潘瑋柏、吳克群和楊長青他們這組。
訓練開始時,每天就見4個人在排練廳各種躺,問他們為什么不練習,他們說“無所謂,不用練,我們是天才嘛!”
張震岳說:“我們就是考試最后幾天才看書的那類人。”
看到這里,真的有些無語。
“不用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世界上真的有這種“天賦異稟”的人嗎?
節目組很快就給了答案。
自稱“考試最后幾天看書”的張震岳,每天會找沒人的時候默默練習,一把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吉他,幾乎不離手。
在試音時,一直說自己唱不上去,要求降調的潘瑋柏,幾天后就能唱上大高音。他承認,自己會偷偷地練習,只是會選洗澡、上廁所……這些背著人的時候。
吳克群也在說,大家只是假裝不努力,其實每個人都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練習。
在我們的學生時期,身邊好像總有那些“假裝不努力”的同學。
我們學習,他們玩耍,我們聽課,他們睡覺,每次問,都一副“無所謂”的狀態,可每次到了出成績的時候,他們往往都很厲害。
工作后,也經常有同事,突然就考研、考公成功了,他們也總在說自己不努力。
還有現在的廣告,常常是這樣說“悄悄的做什么什么,驚艷所有人”。
網上流傳一句話是“真正想做的事,連神明都不要告訴”。
為什么要假裝不努力呢?
因為帥啊!
一個不努力,就能輕輕松松成功的人,簡直是我們的終極夢想!
什么都不要做,餡餅就掉到嘴里,別人除了羨慕只能感嘆對方“命好”。在所有玄學中,“命”這個東西啊,嫉妒不來。
少了冷言冷語,少了其他人的“監督”,偷偷努力就成了一種自我保護。
假裝不努力的人往往也會告訴自己,“我其實沒有多努力”,不給自己太高的期望。
高期望也意味著難度較大、失敗較大。
一位朋友在工作之余繼續深造。每當他快考試或者提交報告,整個人就會變身“祥林嫂”,總是和我們講,他有多久沒看書,多久沒寫報告,或者看到某個同學做了什么,他就覺得自慚形穢,感嘆“自己太懶了”。
每次我都不厭其煩聽他“懺悔”,而基本每一次到最后,他的成績都很不錯。
為了應對失敗,人們通常會欺騙自我。
明明努力了,也不敢說自己努力,是我們害怕面對“努力也不能成功”這個扎心的事。
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或者老師說:“這孩子其實挺聰明的,成績不好是因為他不夠努力”。
好像只要努力,就能得到一切。
久而久之,我們也就相信,只要努力,清華北大就應該是“囊中取物”般容易。
我們把努力“神話”了。
“努力=能得到一切應得的東西”。
可要多努力,才算努力呢?
其實越長大越清楚,很多事是“努力也做不到的”,可我們還是愿意相信,“不是我不好,只是我沒努力”。
這種口頭的宣稱是心理學中“自我設障”的一種。
自我設障,指的是在進行一件事之前先給自己預設障礙,做出對成功不利的行為或言辭,并在事后將結果的不理想推脫給事先預備好的理由。它是一種認知策略。
自我設障有兩種類型,一種叫做行為式設障(Behavioral handicapping),另一種叫做宣稱式設障(Claimed handicapping)。
前者給自己設置障礙體現在實際行為中。他們可能會故意做一些事直接擾亂自己的發揮,比如拖延、 “裸考”、“裸面”。
而另一些自我設障則是“宣稱”的,即口頭上表示自己因為某些原因處于劣勢。就像披荊斬棘的哥哥們,嘴上說“不努力”,身體卻很誠實一樣——他們的所說與行動并不一致。
自我設障為可能的失敗尋求看似合理的外歸因。
這樣做是把所有的因素歸于外部,而維護了自己的自尊。
從短期來看,這種方式是在保護我們,如果成功了,“你看我沒有努力,還可以做得這么好”,好像在自己成功上又加了一層光環。
而長期來說,自我設障的保護是脆弱的。如果我們經常這樣做,我們會不自覺的對自己和未來的期望越放越低,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和認知也會越來越不準確。
就好像在事情還沒開始前,我就已經放好了終點,甚至立好了天花板。
當我們習慣于給任務添加不必要的障礙,就會逐漸失去機會檢驗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我們的極限在哪里,優勢在哪里,就會被模糊化。
真正健康的自尊是,在我們對自己有全面認知的情況下,全面就包含了,擅長和不擅長,優勢和劣勢,并能在此基礎上依然堅信自己的價值。過度強調負面,和只看正面的自我評價都是有問題的。
歸根結底,自我設障始終是一種消極回避的策略。長此以往,不能幫助我們真實的看待自己,也不會給我們帶來更有利的成長。
這里是宥唯心理,我是阿貘,也是心理咨詢師張茜。
雖然我們只是心理學界的一棵小樹苗,但是我們努力做到我們的最好;用真誠的態度、客觀、專業的方式向每一個愿意關注我們的人,分享一切你想知道,而我們又恰好了解的心理學知識。
請記得不管你在哪里,世界和我陪伴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