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網友們還在吐槽國產劇越拍越長,幾十上百集一部的劇集層出不窮,讓國產劇給了人“注水”嚴重的印象。
這兩年“小而精”成為國產劇創作的指導思想,涌現了很多篇幅控制在24集的大制作劇集,和控制到12集的精品短劇集。
比如余熱未消的《搖滾狂花》,就只有12集,全劇基本沒有廢鏡頭。節奏快到讓人猝不及防的地步,觀眾追劇的心情都像在坐過山車,想慢都慢不下來,還直接連更六天直到結局。開分也比較理想。
開局不少網友給了高分,但是看完結局又有不少人覺得膈應,因為有了和好大團圓的趨勢,卻又沒有明確的完美結局。
不想“大和解”收尾的觀眾覺得結局牽強,想看“大和解”的也覺得不夠盡興。
結局前一刻,白天(莊達菲飾)還是故意沒有讓母親彭萊(姚晨飾)的愿望完滿,后一刻,彭萊就手術后昏迷,能不能醒還是未知數。于是,那場合作賽就成了所有人的遺憾。
最后劇情安排了一場夢,匆匆給了觀眾一個圓滿美好的想象,同時以自我對話的形式,讓彭萊也跟自己和解了。
這樣的形式,總讓人覺得不夠理想。
不過,看完網上曝光的這部劇的原結局,瞬間覺得還是現在的結局好。
因為說原結局說的是前面的一切都是彭萊的一場夢,女兒在五六歲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
改完之后,雖然依舊不是那么完美,但至少還是給了人一點希望的感覺。如果原結局之說是真的,原本劇情中一些不太讓人理解的情節也變得合理了,能填一些坑,bug會更少,也更有沖擊力。
像網友說的,如果照網上這版結局來看可能會封神,但同時也會被罵死。畢竟這是看著這張對話截圖都讓人想哭的設定。
不過,現在的結局,我覺得也不算爛尾。
既然叫“搖滾狂花”,劇中的搖滾元素自然少不了,除了明面上看到的搖滾人的行頭裝扮,演唱氛圍,這部劇也是尋求了堆填區樂隊,布偶樂隊,腦濁樂隊,浪樂隊,Joyside樂隊,多個樂隊的支持。
“搖滾”這種專業領域的事我們不做多余的業余探討,不過劇中所要傳達的精神,還是大概接收到了。
另外結局釋放的兩個現實問題,也確實起到了讓人回味劇情,聯想現實,深思的效果。
一是“生而不養”的母子關系,一是我們如何自處的問題。
彭萊因為從小被父母寄養在姑媽家,她沒有感受過母愛,自然也不知道怎么當個好女兒。所以她見到幾十年未見的母親,沒有理想中的溫情,也沒有因為委屈而暴走,像是見個陌生人。
在巔峰時刻,自己的前夫上午跟自己領了離婚證,下午就去跟她最好的閨蜜領了結婚證。她一怒之下在演唱會現場摔了閨蜜后腦勺,脫離樂隊,只身出走美國,留下六歲的女兒在國內,十幾年沒管過,所以她也不會當媽媽。跟女兒相處的日常就是災難片。
終于三代同堂了,她卻像個外人。
雖然劇中的“媽媽”都有點糟糕,“叛逆”的氛圍充斥著整部劇。但是卻是能一個細節就反轉,女兒想媽媽的心情確實能讓觀眾共情的。
彭萊到美國,每天打幾份工糊口,音樂并不被當地人接受,夢想的破滅,讓她一度要放棄自己的生命。在被送去搶救的路上,她卻一直無聲地喊著“媽媽”。
白天平時總跟彭萊不對付,但是喝醉酒的時候也終于放下了怨憤和傲嬌,訴說起對媽媽的想念。
而“媽媽”的洗白,劇中倒是一個手段在進行,都是以失憶的方式,讓她們直接以多年前的狀態說出對女兒的喜愛和在乎。
不算高明,但是很受用。
既然都有“愛”,當然應該和解,“大團圓”這個常規結局,還是不會錯。
而自處這個問題,有沒有因為最后一段自我對話說明白,就見仁見智了。
從前面的劇情來看,主角依舊是在探索的姿態。
姚晨飾演的彭萊,是個有夢想不服輸的搖滾音樂玩家。但是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后,卻是窮困潦倒頹喪的半生。
這個女主的人設非常特別,甚至有點邪性。抽煙酗酒,出口成臟,還多少有點暴力傾向。概括來說她就是命途多舛,還抑郁不得志,活得很艱難。
很多觀眾都根本無法代入劇情,對主角的行為更談不上理解。但是往后看看,沒有洗白,卻也能逐漸喜歡上這個又慘又狂,為所欲為的角色。
直到劇集收尾她還在和自己戰斗,能不能跟自己和解,其實并沒有答案。
就像歌里唱的“我知道所有問題,都不一定有答案,我只能默默愛你,幻想我們從未分離……雖然我生在黑夜,這世界有你就是白天。”迷茫,遺憾,愛其實都是生活的必經體驗。
雖然統一分配的“大和解”結局可能讓一些觀眾覺得跳躍、不合理,不符合自己的情緒。但年紀大了,遺憾多了,總會發現能和解的寶貴。
對于這部劇的結局,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