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這個國慶檔已經結束一段時間了,雖然很多觀眾吐槽這個國慶檔都是主旋律電影,但是主旋律當中也有不同,《萬里歸途》是撤僑,《平凡英雄》類似《中國醫生》那種,《鋼鐵意志》是老派主旋律。
這個往年的“抗美援朝”戰爭片倒沒有出現,但是小熒幕上卻出現了一部口碑之作。
那就是周潤澤編劇導演,劉家祎、洪洋、武強、劉思博、劉一江、牛北壬、李田野等主演的《特級英雄黃繼光》。這是部網絡大電影,投資肉眼可見的窮,結果質量上面卻非常的硬核,細節,歷史都做到非常還原的地步。
因為這個國慶檔成績不好的關系,網友對于國產電影吐槽蠻多,加上前段時間陳可辛成立流媒體制作公司出走海外又引起熱議。我個人看了這部網大過后,又證明了我個人的觀點。
硬核,細節拉滿,還原歷史?國產戰爭片“天花板”出現了
這是一部網大,投資是十分有限的,相對來講它的缺點也有不少。比如時長只有96分鐘,這個故事劇情和角色塑造上還是有些趕,敘事主線不是那么明確,最后的戰役推得太快,同時很多方面比較粗糙。
比如你明顯能看到開頭拍攝的靜態這個鏡頭,導演是很講究鏡頭語言的。
后來角色的動態鏡頭還有戰爭場面,雖然導演和團隊盡力處理得高級,但是明顯沒有辦法掩蓋投資有限,場面不足,設備有限所帶來的那種“網大”粗糙感。同時還有那種典型的網大式爆炸,還有警匪有限的音效差距等等。
不過,這部網大雖然窮但是好就好在兩點上面。
1、這部電影對于那段歷史上的各種細節非常的還原,各個細節確實拉滿,完全像《能文能武李延年》一樣達到教科書級別。
比如影片開頭新訓劇情出現的步話機倒是真實還原歷史,像是我軍裝備的最早的自產無線電步談機,它是仿制自繳獲的美軍BC611型步談機,我軍型號為701,它的發射功率確實是0.75瓦。
4、50年代美軍使用的BC611步談機就是摩托羅拉公司的前身加爾文公司研制的。
上面這段是我看到網友的科普,而這種細節的還原還有很多。但下面這種情節大多數人都看得出來。
比如黃繼光和戰友兩個人前去修通信,黃繼光接駁通信的手法你一看演員就是練過的,非常的熟練,然后兩人前行過程中用了交替掩護躍進戰術,后面遇到了指導員,三人前進過程就變成典型的三三制。
這種符合歷史細節的戰術動作細節,還有戰斗細節同樣比比皆是。
更不用提,這部片里難得還原了當時真實戰場上武器使用后卡彈,還有炮彈是會震死人,以及爆炸身體不能貼緊地面防止震傷等等真實的細節。
第二點是對于我們的志愿軍戰士為何而戰,志愿軍的政工工作,戰場上面志愿軍的精神面貌,以及不同志愿軍士兵們豐富又不刻板的人物性格,都做到接地氣又鮮明的還原,可以說非常的真實了。
比如電影里沒有人要求和期望黃繼光去做英雄,反而他的連長、指導員、同鄉、隊友、戰友都在告訴他活下去才是勝利,你已經做的夠好了,他在進入交戰區時發現的第一具友軍遺體,就是他曾經在訓練場上見過的他向往的曾經的戰斗英雄。
第一場阻擊戰指導員犧牲前告訴他記得把槍上的血擦干不然會卡殼,以及你的任務是保證通訊不是靠自己堅守地表陣地。而且黃繼光是通訊員,他自己也明白自己的任務是保證通訊,所以在參與阻擊戰時讓與自己一起來的戰友回去保證信息能夠繼續傳遞。
在整部片子在不要他逞英雄的基調下,最后黃繼光自己做出了他的選擇。
其實大部分中國人設身處地有這些戰斗英雄的人生經歷的話,在那一刻,很多人都能做出這種選擇,看到那些有血有肉的戰友成片的被擊倒,你的內心一樣在承受煎熬,你不會愿意這個情況持續下去,更不會愿意看著他們被擊倒。
你更想做一些能夠力挽狂瀾的事,最終就是成為像志愿軍戰士那樣的人。
大制作太假,港臺導演根本拍不出?這部網大讓多少大導演“臉紅”
這種將家喻戶曉的真實故事講好的手法是真的不錯。而且服化道的細節也非常好,像片中提供掩護的戰士拿到繳獲武器(BAR)后第一時間拉動槍栓檢查能否開火的小細節非常加分。唯一的缺陷可能就是網絡電影的經費局限導致的特效有些貧窮。
而且片中有一條一分多鐘的長鏡頭里沒有演員的角色聲音,取而代之的是旁白里各種口音朗讀的志愿軍戰士信件,一鏡到底的展現了志愿軍的坑道作戰與我們來著五湖四海的志愿軍戰士們。
這些偏偏是現在很多國產大制作影視劇沒有的,港臺導演的主旋律電影就更沒有了。
內地主流影視圈當中,這種電視劇導演團隊還是有的,他們是從當初的國營繼承而來,而且工業技術,創作手法和內容表達一直跟得上,所以還沒有喪失主流劇集的創作話語權,比如《能文能武李延年》毛衛寧團隊。
這個導演團隊之前能拍《平凡的世界》《老中醫》,肯定是國內主流團隊。
這個正午陽光,山影和西北老牌團隊我相信肯定也能拍得出這種技術,內容和內核都符合觀眾的主旋律作品,比如正午陽光的《山海情》,山影的《覺醒年代》還不夠嗎?
但是主流電影團隊當中確實比較少,當初能拍《大決戰》系列,《橫空出世》,哪怕是《紫日》的馮小寧等,到了新時代因為喪失工業技術和內容表達,最終都失去了市場。
主流市場還是張藝謀,陳凱歌代表的第五代大導演,管虎,陸川代表的第六代大導演。
這兩代導演因為環境原因公認的對于主旋律精神內核的理解能力相反,其實張藝謀都還好一點。陳凱歌、管虎和陸川等大導演在表達上面是特別偏的,還想表達出觀眾想要的精神更是南轅北轍。
連生活在這個環境的內地大導演都這樣,沒有這個生活環境的香港大導演就更不用提了。
香港導演優點是當初香港電影世界級別的影視工業掌握,像徐克,林超賢這種頂尖導演的技術水平至今仍然是華語電影的頂尖,直到《流浪地球》《刺殺小說家》《萬里歸途》郭帆等內地青年導演團隊崛起才明顯趕上,但目前仍不能說做到完全超越。
除了《萬里歸途》,這部“網大”也很驚艷,陳可辛出走反而是件好事
那么為什么又要扯這件事呢,內地大導演只要內地電影市場還在發展,還能尸位素餐很到退休拍不動為止。而港臺導演團隊更危險一些,之前在陳可辛出走很多網友在說大陸審查如何如何。
陳可辛出走確實是另一條路子,但確實有三個問題不好解決,一是市場太小,觀眾定位不明確,生產能否延續未知;二是港臺文娛圈衰落嚴重,不像韓流是巔峰出海。
三是前兩點結合很難形成產業鏈系統性地培養新人,內地雖然有審查,雖然有流量經濟,雖然有泡沫和環境不好,但因為產業鏈起來還能源源不斷捧出新人。當時舉過很多例子,后來連續幾個新聞又證明我的觀點。
《人生大事》連續數周在臺灣網飛電影榜第一部是個例子,這片是導演的處女作。
今年網大的《目中無人》也是一個例子,導演是92年的30歲。
《特級英雄黃繼光》的出現又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這部片子的導演編劇周潤澤是91年的,31歲多年輕。中國從來不缺乏人才,相反因為種種原因,這個行業里被不少前輩占據了資源了位置。
陳可辛要真把港臺導演團隊一波帶走,至少對現在的國產影視劇來說絕對是好事一件。內地老牌導演團隊是不可能讓出來的,港臺導演要走了,這正好可以讓內地年輕導演團隊上位。
他們的工業技術,內容和表達層面都跟得上,觀眾也喜歡看,這難道不是好事一件嗎?
最后,我肯定是不支持審查,同時也不反對港臺導演,甚至是全世界人才來中國發展。但因為歷史環境等原因,現在別說全世界的人才精英了,哪怕港臺人才精英的態度都還是傲慢的。
像影視圈就不愿了解內地環境,隨隨便便拍拍就想讓內地觀眾買賬。
至少我覺得現在陳可辛他們一波帶走,讓內地年輕導演團隊上能把文化做得更好,等到內地國力全面復興,形成強勢的文化意識他們再來發展也不遲。如果不這樣留下的要認真學習,拍出我們喜歡看的作品。
現在嘛就是你的市場養他們,他們還瞧不起你。
結果《黃繼光》這樣有實力的年輕導演又不能上位,大家都很難受,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