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伊姐(周桂伊)葉子姚
離開《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今年仿佛是那英的綜藝年。
先是坐鎮《浪姐3》舞臺,后又以娛樂圈喜劇人的身份,在《脫口秀大會5》當領笑員,去《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做飛行嘉賓。
在《浪姐3》,作為大Vocal 擔當的那英在經歷了《浪姐2》的跳舞磨練(折磨)后,相當于回到了自己的舒適圈,那個舞臺于她是非常熟悉的,擁有話語權的。
(對,沒看錯,這是在宿舍的那英)
那英大概自己也沒想到,在古早的互聯網記憶里留下N多喜劇效果的自己,會在脫口秀的舞臺翻船。
她和周迅一起挨罵——“一個沒話說,一個話太多?!?/p>
網友們怪她聽不懂脫口秀,說話沒內容,不懂得普通人的人生苦樂,笑點與廣大觀眾有壁。
怪她不遵守規則,不尊重選手,自作主張隨隨便便就幫大張偉拍燈。
(《脫口秀大會》前幾期晉級賽,四盞燈直接晉級。每位領笑員手里的燈,都相當于能決定選手的命運。這也是為什么周迅之前會因忘記拍燈而被罵上熱搜)
兩位領笑員的表現甚至引得羅永浩直言不諱——“資深的娛樂圈前輩藝人應該比其他行業的人都更清楚這一點(不要做缺乏大局觀的行為)?!?/p>
出道三十多年,“心直口快”的形象標簽這一次沒為那英賺來口碑,反而把她推向“晚節不?!薄?/p>
大大咧咧變成了咋咋?;?,直來直往變成了情商堪憂。
天空飄來恩師谷建芬的那句話——“那英,長了一副好嗓子,配了一個狗腦子。
在互聯網崛起、內娛還歡實的那些年,那英貢獻了不少啼笑皆非的名場面。某種程度,也算是互聯網“嘴替”的鼻祖。
作為王菲好友,那英采訪時被問王菲與謝霆鋒,她直接回懟:“知道也不跟你說啊!”
演唱會上親自整頓秩序,大喊:“那邊那倆人坐下!”
與觀眾互動時不小心弄丟戒指,中斷演唱,直接喊:“把戒指還我!”
在臺灣參加節目,主持人庾澄慶問她事業上是否遇到過瓶頸期。她說:“我沒有瓶頸??!”
浪姐鏡頭前,她也稱自己一直都是上升期。
綜藝里講她對林志玲“逼酒”的事:林志玲拿著酒杯主動和她打招呼,那英直接干了,看林志玲舉著不喝,就覺得那不對啊,裝什么裝。
第一次參加《浪姐》就直言:我不是來挑戰她們,而是挑戰我自己,能不能在三十個女人堆里,與她們好好相處。
結果一出場,李菲兒、張馨予和她打招呼,她就回過身問:“你們倆誰?”
舞臺上貢獻出“作法”般的跳舞首秀。
舞臺下安排姐姐們的座位,她主動張羅:“來,歲數大的坐主桌。”
浪姐第三季,她和寧靜相遇,寧靜夸她漂亮了,她說“但我沒整”。
接受采訪,直接說章子怡參加歌唱類節目當評委,帶不出冠軍,隔行如隔山。
最有名最出圈的,還是當年微博還算妙趣橫生的日子里,那英大半夜發的那句:“媽的,最煩裝逼的人!”
連一些圈內藝人的手機殼上,都是那英這句話。
多少年過去了,依然有網友跑去留言打卡。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有個叫作《虎父無犬子》的作品講孩子是父母的復制品,李誕還打趣這件事,問那英:“你家孩子是不是也最煩裝逼的人?”
1988年出道的那英,一路走來,個性使然。畢竟那個年代,還不靠流量吸金,不用“人設”圈粉。是騾子是馬,全憑自己出來走幾步看看。
毛阿敏是那英的師姐,她對那英的評價是:正直,熱心腸,不搞陰謀詭計,完全靠自己唱出來。
那個靠實力就能出頭的年月,“助長”了那英的個性,讓她不必像當下出道的藝人,從進入大眾視野就是被包裝好的形象,個人平臺甚至都是經紀公司來操作,謹言慎行,不允許出錯。
那英是野生老牌藝人,沒被“調教”過,甚至她的真實,為她帶來很多圈內友人。
她和蔣雯麗、李靜、梁靜是多年好友。和蔣雯麗參加節目,曾毫無偶像包袱地公開說自己小時候愛騎豬。
我合理懷疑蔣雯麗后來在電影《最愛》里騎豬的名場面,是從那英這來的靈感。
(電影《最愛》劇照)
她和王菲是天后,也是麻友,個性都屬于“愛誰誰”,王菲還曾給她起英文名“娜塔莎”,源自“那大傻”。
話說那英有多愛打麻將呢?參加《浪姐》,只要不排練,抓緊打麻將。
要去開會了?讓我把這一把打完,退出去是要扣分的。
大廚下班后都不愛做飯,但天后舞臺下依然愛唱歌。那英去KTV是麥霸,自稱把別人插入的歌咔咔咔都給刪了。但也不耽誤孫楠總愿意給她配和聲。
那英身上沒有“雌競”味兒,直接,不矯情,雖然太過直接的豪邁性情也會偶爾造成尷尬,但于圈內人來說,是安全的,沒有實質上的攻擊性的。
(被說和劉嘉玲撞臉,那英直接說自己是“丑版”)
無意翻到早年間的一個頒獎畫面,上臺領獎的那英大大咧咧地直接把腦袋撞到獎杯上,王菲笑著給她摸摸頭。
之后她一路都這么莽撞地走下來,走到五十歲的門口才恍然發現自己長大了,學會思考了。
一個五十歲之前一直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的人,可想而知,人生大體是順遂的,是被身邊人接納包容和寵溺的。
說回那英在綜藝里的表現,脫口秀大會滑鐵盧后,喜劇大賽上的那英口碑又反轉不少。
作為飛行嘉賓分享恰到好處,沒有那么多“I want you!”的彪悍。有喜劇效果,也有情感輸出。
大概有脫口秀負面評價在前,那英多少也往回“收”一些。
有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年輕演員講述自己表演經歷,父母不贊同不支持,覺得走這條路太難出頭。
那英聽后“老母親”上線,語重心長地表示贊同父母的想法,建議他考慮重新回歸自己本專業,因為這條路確實不好走。
全場頓時笑翻,選手本人表情生動詮釋兩個字,裂開。
那英立刻回過神:“我說得不對是嗎?”
等演出結果出來后,這組表演成功晉級。
臺上男演員喜極而泣,臺下那英站起來跟著哭。
她激動地說:“你別哭,我錯了,我覺得這個喜劇道路挺好走的。”
看30+喜劇演員談焦慮,那英分享自身經歷,講身邊有人可能比自己唱得還好,只是沒有大紅大紫。
但也可能四五十歲的時候被人追捧,還是有機會的。
雖然現場又哭笑不得,但那英在表達身在這個圈子的“耐得住”。
點評演員對唱歌的演繹,直言很多手勢習慣像一些知名男歌手。于是現場模仿起張杰、楊坤,精髓確實拿捏了。
給李誕、黃渤、馬東、于和偉組合起名字,叫“淡黃馬尾”,這種突如其來的“土味”和“不時髦”都成為笑點。
所以,同一個那英,為什么在脫口秀和喜劇大賽中的表現和口碑如此不同?
一方面賽制不同,那英扮演的角色不同。
《脫口秀大會》里,領笑員有可以決定演員命運的投票權,而權力越大,自身表現更被緊盯和放大。
而《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里,飛行嘉賓手里的100票,對演員賽程沒有那么大決定力度,觀眾看待的角度會寬容許多,松弛許多。
另一方面,是脫口秀大會與喜劇大賽的不同。
脫口秀以文本為基礎,這幾年才在國內興起發展,就觀賞性來說,需要認識與認知,還是有一定門檻的。
(周迅理解不了網絡用語BBQ,那英沒聽懂外賣員自嘲里的心酸反而灌輸成功學)
比如魯豫在脫口秀里的舒適度,除了主持人出身對現場和節奏的把控,還有作為資深脫口秀迷的言之有物。一個主持人長期在輸出,對“語言的分寸”,是極為敏感的。
(魯豫在脫口秀的表現,給自己近年下滑的口碑挽尊不少)
而喜劇大賽的大多數節目,屬于素描喜劇,類似我們熟悉的小品,主題也大都圍繞當下生活。(我們之前寫過《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的內容:《這一年丟掉的笑,他們都還給我了》)
在專業之外,那英可以和普通觀眾一樣共情共鳴。
不論是職業焦慮,愛情,父母身份,有切身經歷的那英,是有閱歷和經歷拿出來真實分享的。
其實那英還是那個“最煩裝逼的”那英,就像周迅依然是自在人間的那個周迅。
只是,藝人的宿命就是被審視,除非沉寂,或在巔峰離去。
所以,口碑迅速滑坡或者反轉,那英變了嗎?
那英從來沒有變過,而是,網絡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英那句“最煩裝逼的人”,已經過去十年了。那是一個明星把微博當朋友圈發的日子,那英在那個年代維護前夫高峰出軌,“一個沒有個性的足球明星算什么明星”,放在今天,是要被油烹水煮的,“女性既得利益者的倒退”帽子隨時來,什么耿直人設,都是浮云。
今天的明星,連發朋友圈都謹小慎微,我們在熱搜上看到太多“朋友圈截圖”惹的事兒,誰能多問一句,到底是“哪位朋友”在做這樣的事兒?
那英也好,周迅也罷,在一個互聯網還沒有那么發達的時代走到今天,實力和時運,缺一不可。曾經擁有,也算一種幸運。
我也不會去批判互聯網的發展,我從來都覺得,個體渺小而時代奔涌,世界的發展首先和本質就是科技的發展,我們誰都不用抗拒。
聲音越來越多的時候,口碑的盛譽和反轉就變得容易,而明星的性格和心性,也越來越容易被放大和感知,但它本來就是明星的某種宿命。
世界變了,游戲規則也變了,那英們永遠不能踏入兩條相同的河流。
希望她們在新的游樂場,玩得盡興,如果不能,得到新的體驗,也值回人生票價,都OK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