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劇《搖滾狂花》之前,七話看到不少兩極分化的評論,差評里觀眾普遍反應這部劇“三觀不正”、人物性格與故事發展都很“喪氣”。
女主彭萊(姚晨飾)一改國產劇鐘愛的熱門真善美或復仇黑蓮花人設,是一位頗具邊緣性的人物,脾氣易燃易炸,生活酗酒成性,甚至將酒精視為伙伴。
更糟糕的是,她還是一位相當“不合格”的母親。
因為情傷將女兒交給前夫撫養然后遠走異國打拼事業,一去十二年未與女兒見面,多年后回國面對與自己生疏的女兒,也看不出她有多么愧疚。
放在傳統家庭倫理劇里,彭萊妥妥是個極品“反派”,將這么一個“非主流”女主冠上叛逆的“搖滾”標簽,顯然也仍舊有觀眾不愿意買單。
但這些爭議并沒有阻擋住《搖滾狂花》成為一部亮眼且具有突破性的佳作。
有拿三觀標尺衡量這部作品的觀眾,也有喜愛并給予高度贊賞的觀眾,編劇和導演給出了一個“非主流”女主,同時也給觀眾帶來一個鮮活有生命力的故事。
“不完美”的女主,突破性的視角。
缺席女兒教育、酗酒、性格差……這些元素無論哪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能在觀眾雷區蹦迪,即使擁有女主光環和搖滾老炮兒加成的彭萊,也無法否認這些缺點。
故事中的暴脾氣母女斗法都讓觀眾直呼“好家伙”,見過相互傷害的母女,卻還真少見到相互傷害到每次行為都過界到要跑警察局的級別。
女兒叛逆,母親比女兒更叛逆。
觀眾能清楚地看到彭萊一身的缺點,卻也能看到她身上讓人觸動的韌勁、直率和生命力,她走過很多彎路,掉過很多坑,卻能勇敢地站起來繼續前行。
少年離家出走,為擺脫家暴她的監護人姑媽,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也要率性而活;19歲碰到渣男懷孕,在不懂如何當媽的時候做選擇,也堅持尊重生命。
事業轉折期遭遇丈夫與閨蜜的雙重背叛,沖動之下跑到國外打拼搖滾事業,可能是彭萊一生打得最爛的一張牌,直接導致了她中年的窮困潦倒。
后悔嗎?看著曾經比自己成績差的同行已經功成名就自己卻一事無成,看著女兒與后媽相親相愛卻厭惡自己時,肯定有過不甘心。
但《搖滾狂花》用了很多筆墨呈現彭萊當下生活的“爛”,不斷強調她的酗酒劣習,卻絲毫未提她的“悔”,也未給她強加改過自新的“無私媽媽”轉變。
她的故事,總是一邊“擺爛”,一邊驕傲張狂,把我行我素堅持到底,站在巔峰時敢做的事,處于低谷時仍舊敢做,生活一直在變,她卻一直沒變。
直到發現自己無法再繼續音樂事業的那一刻,仍舊是那個費盡心思重回舞臺的搖滾狂花,想要跟自己熱愛了一生的音樂做個完美告別,很難不讓人動容。
人物身上有很多讓人厭惡的缺點是真的,角色本人不否認,編劇和導演不否認,在糟糕的人生中呈現出的韌勁與驕傲,同樣讓人無法忽視,甚至相當耀眼。
影視劇擁有永遠充滿正能量、真善美的完美主角,現實生活卻充滿多樣性。
完美是一種追求,在與熱愛與破碎中勇敢活著同樣是極具感染力的人生態度,《搖滾狂花》用人設得“不完美”,給了觀眾一個豐滿有生命力的女主。
非主流的“和解”,不一樣的母女關系。
母女關系是《搖滾狂花》劇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彭萊與女兒白天(莊達菲飾)相愛相殺占了50%以上的內容,在她們的故事里,母不慈,女不孝。
19歲的彭萊堅持生下了女兒,曾經也是一個呵護女兒的搖滾辣媽,25歲的彭萊遭遇情傷出國打拼,卻沒有因為母親的身份有所牽絆,說走就走。
傳統母親的無私與偉大母愛她似乎都不具備,待到中年回國,面對成年女兒的抵觸與叛逆,她第一反應不是愧疚于自己多年的缺席,而是不滿女兒給自己氣受。
巧了,女兒也是這么想的,這么多年杳無音信的媽媽,憑什么突然來干涉我的生活?面對人到中年仍舊不靠譜的母親,女兒表達恨都來不及,如何去愛?
糟糕的原生家庭沒有讓彭萊學會如何當一名負責任的母親,狂傲的性格讓她難以開口表達自己的關心,在事業失敗時只敢通過好友別扭地關注女兒。
兩個暴脾氣又嘴硬的母女一直到最后一集仍在相愛相殺,如何和解?沒有煽情地抱頭痛哭,也沒有母慈女孝的溫暖結局,只有對兩人心結的剖析。
女兒白天面對母親時全身都是刺,發現被母親欺騙后甚至不惜毀掉母親最后一個實現愿望的機會,從童年便扎根的恨與失望,不可能因為對方生病就化解。
她想要的,不過是作為女兒被母親在意著、關心著,并沒有拋棄,而彭萊的心結,恰恰是從小被原生家庭拋棄后用于保護自己的“拒絕性自保”。
要想不被別人拒絕,就先拒絕別人。
想要不被傷害感情,就不要表達出自己的感情,只要對方不知道你愛他/她,他們就傷害不了你,很偏執的自保方式,卻同樣是很多有過人用過的自保方式。
尤其是曾經因原生家庭留下傷疤的人,就像彭萊一樣,固執地覺得自己不需要愛,卻忽略了沒有人能完全戒掉愛,可以敢愛敢恨,卻不能一味回避。
回避真心的結果,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傷害一代代延續,自己變成了那個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遺憾永遠都在,別扭的心結永遠無法解開。
七話很喜歡《搖滾狂花》中對母女隔空“和解”情節的處理。
女兒最終釋懷是收到了母親寄回的一箱冰淇淋,這是她童年曾收到的承諾,可拉桿箱跨國郵寄冰淇淋能存在嗎?這一段,更像是女兒的幻想。
過去遺憾的母愛已經無法彌補,當得知其實自己一直被母親別扭地關心著,女兒仍舊無法完全原諒她對自己的傷害,卻也在得知被愛的那一刻自我和解。
彭萊的“和解”存在于她的夢境,同樣非現實戲份。
已經成為植物人的她在夢中見到了埋藏在自己內心中渴望感情的那一面,終于敢在“女兒”面前唱出那首寫給她的歌,一首母親對女兒的告白音樂。
這段“和解”最精妙的地方是沒有讓被傷害的女兒去原諒母親,也沒有讓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母親突然變成慈母,而是用她們各自的方式獨自完成和解。
或者說,與存在遺憾的原生家庭和解。
如果彭萊真的醒來,她未必能放下自己的保護殼,白天也未必能完全揭過母親對自己的傷害,與其讓她們突然改變自己長期堅持的東西面對彼此。
不如解開自己的心結,讓傷害不再延續。
現實生活亦是如此,生活沒有影視劇的上帝視角,我們可能永遠都會像彭萊一樣害怕被拒絕、嘲笑、嫌棄,永遠像白天一樣發現不了母親不敢表露的愛。
我們無法查看別人的內心,無法讓別人來填充我們的遺憾,可我們又永遠能主導自己的選擇,選擇與自己和解,選擇表達出自己的感情。
怒放的生命,不沉浸過去。
除了“不完美”但有生命力的女主彭萊、非主流的母女關系,《搖滾狂花》還有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地方,故事前期留下了很多“狗血”伏筆。
比如,彭萊曾被前夫與閨蜜陳月(趙子琪飾)背叛。
這件事幾乎改變了彭萊的人生,編劇把這一段放在故事第一集片頭,可見其影響之大,出現之抓馬,彼時很多觀眾覺得女主未來會實力打臉渣男與小三。
可故事越發展,這件事在彭萊的人生中存在感越低,甚至被無痕揭過。
渣男前夫早早領盒飯下線,小三成了白天最喜愛的小媽,彭萊短暫的吃醋后便在重回舞臺的吸引下“遺忘”了陳月的背叛,一心促成狂花樂隊重聚。
到了故事最后,彭萊與陳月都沒有出現繼續扯頭花的戲碼。
一個只想著如何在失聰之前圓一次舞臺夢,一個試圖幫老友圓遺憾,年輕時在舞臺上為一個男人互毆的戲碼,都變成了自我調侃的一個梗。
是彭萊太圣母了嗎?她可和圣母一點關系都沒有,是在洗白小三陳月嗎?也不是,是這段傷痛對當事人來說無足輕重嗎?同樣不是。
12年的流浪證明彭萊的傷疤不像她說得那么輕松,離婚后仍對繼女白天負責到底的陳月顯然也不是無情無義,不翻舊賬,并不是所有人都失憶了。
而是執著于過去并不能讓生活過得更輕松,與當下的問題相比,十多年前的狗血反而沒那么重要,搖滾狂花的世界,屬于自由灑脫,而不是作繭自縛。
從主角到配角都存在不完美設定,卻不阻礙他們共同創造一個打動觀眾的優秀故事,一定程度上也詮釋著社會的包容性,讓觀眾看到更豐富的人生百態。
在這個故事中,沒有“完美”設定,沒有被定義好的完美價值觀,處處都是打破常規的探索與張狂,但所有的不完美合在一起,又融合成一個接近完美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