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8歲開始演戲,11歲就獲了獎,到30歲時直接三封影帝。
他這一生塑造過平民,也演過王侯,每個人物都讓觀眾記憶深刻。
他雖然普通,但是在寧靜心中,他卻是“男人中的男人”。
從業幾十年來,他兢兢業業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從不炒作,不接廣告,是口碑最好的男演員之一。
他飾演過的角色向來是一人千面。
可盡管有皇冠加冕,他也曾7年沒戲拍,一度被稱為“最窮影帝”。
看到富大龍的遭遇,不得不感嘆,他的“落魄”是娛樂圈的“悲哀”。
01
相比于那些而立之年還不懂得“敬業”的流量來說,富大龍8歲時就懂得什么是演員最基本的職責。
1976年,富大龍出生在甘肅的一個普通家庭里。
雖然是普通家庭出身,但是富大龍的父母卻對他十分嚴格。
為了讓兒子成才,富大龍的父母從他出生起,就做好了即便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兒子掌握各種本領的想法。
因為在他們看來,多一個本領就相當于多了一條出路。
正因為如此,還沒上小學的富大龍,就學會了古琴、武術、京劇、書法等多項技能。
1983年的某一天,富大龍像往常一樣在少年宮學習武術。
專心琢磨動作的他,絲毫沒有發現他的身后站了一群陌生人。
“怎么才能把腿踢高呢?”富大龍在心里盤問自己。
就在他一遍一遍地試,一次比一次踢得高時,身后突然傳出了笑聲。
笑的人正是導演韓剛,而他這次來也是為了挑選小演員,為新電影《中彩》做準備。
就在剛才,富大龍的堅持和倔強打動了他。
本以為這次的表演不過是一次夏令營體驗,可誰承想直接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在富大龍的認知里,從小喜愛讀書的他,從未設想過自己長大會當一名演員。
然而這個世界就是這么奇妙。
當年導演馬秉煜籌拍《少年彭德懷》,四處尋找長得像彭德懷的小演員,但奈何很久都找不到。
后來韓剛想起了富大龍,于是就把他推薦給了馬秉煜。
見到富大龍的第一面,馬秉煜的眼里就迸發出了光芒,心想“成了!”。
那一年富大龍11歲,臉蛋肉嘟嘟的,嘴唇也很豐滿,像極了年輕時的彭德懷。
得知自己要拍彭德懷,年僅11歲的富大龍第一件事兒,就是去書店買《彭德懷自傳》前來閱讀。
這種鉆研的精神,就連如今很多當紅演員都做不到吧。
憑借著這部戲,富大龍獲得了第二屆中國電影童牛獎優秀表演獎。
也是從這部戲,富大龍找到了演戲的樂趣。
02
拿了獎后的富大龍,成為了很多導演眼里的香餑餑。
在此后的七年里,他先后參演了《小騎兵歷險記》《戰爭子午線》等多部影片。
甚至還憑借《戰爭子午線》,拿下了日本京都國際兒童電影節金獎。
多年的拍戲,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剛踏入北電的大門,他就成為了同學眼中的“老戲骨”,和老師眼中重點關注的對象。
如果是別人年少成名,那一定都“飄”的不知所云了。
但是在富大龍的眼里,這些獎就相當于給他標榜了底線,他要做的只能越來越好。
正因為如此,他開始走上了與自己“較真”的道路。
在別人還在想著如何走紅,提升名氣時,富大龍就開始注重自己的口碑了。
劇本不好,不接;太商業化,不接;對手戲演員不行,不接。
正是在這一年年的等待中,富大龍的名氣越來越小。
看著同期的陸毅、蔣勤勤等人將他甩得越來越遠,富大龍的心沒有浮躁。
而是始終堅信,好的劇本會向他走來的。
終于,在2000年,他遇到了讓他一戰成名的《紫日》。
《紫日》的導演馮小寧,之前與富大龍合作過。
雖然合作結束后兩人沒有密切往來,但是他對富大龍的關注卻一直沒有停止過。
后來構思《紫日》時,馮小寧的腦海里雖然閃過的第一位演員就是富大龍,但是他并沒有第一時間去跟他聊這件事兒。
至于為什么沒有,其原因還是他覺得富大龍那時沒有什么知名度,在宣傳和上映時帶動不了太大的作用。
如果電影最后砸在手里,那就得不償失了。
但是放眼望去,還有誰比富大龍更敬業、演技更好、更適合呢?
馮小寧想不到。
后來經過再三地思索,他還是決定搏一把。
找到富大龍時,為了不尷尬,馮小寧就將丑話說在了前頭。
“我給你一個月時間,你去找找人物地感覺。”
“如果在開拍前,我遇到了更好的,那么我會選擇后者。”
這席話就相當于富大龍只是個“備胎”,隨時面臨被替換掉地風險。
盡管如此,富大龍還是義無反顧地前往偏遠山村,去體驗民土風情。
時間一晃,一個月就過去了。
到村里見到富大龍的第一面,馮小寧撲哧一聲就笑了出來。
面前的人胡子拉碴、皮膚曬得黝黑。
由于干了一個月地農活,他身上地肌肉線條也比之前更明顯更健碩。
如果不認識他,肯定以為面前的人就是土生土長地當地人。
馮小寧若有所思地,上下打量了富大龍幾秒后,心想:“就這樣吧,不變了!”
后來在拍攝期間,面對槍林彈雨地劇情,富大龍全程拒絕使用替身。
哪怕是被彈片劃傷了肌膚,他也先忍著痛,直到這場戲過了,他才簡單處理一下,然后馬上進入下一場戲。
這部戲讓富大龍拍得酣暢淋漓,十分痛快。
不僅僅是劇情,更有他之前面對懷才不遇地發泄。
對于富大龍這個人,圈內人對他的演技和努力都有目共睹。
大家也都清楚只要給這個人機會,他就會發出耀眼地光芒。
但奈何電影試錯的成本太高。
一部電影成功與否,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的,如果沒有市場,石沉大海也是家常便飯。
所以他們不敢輕易定人。
經過幾個月的艱難拍攝,《紫日》上映后大獲成功。
還拿下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以及華表獎、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長片的提名。
電影的成功雖然讓富大龍一炮而紅,但是對他的生活卻沒有任何改變。
甚至他過得更窮了。
03
在富大龍的認知里,演員與普通上班族沒什么區別。
只是他每天去劇組打卡上下班,別人坐在辦公室而已。
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他的工作暴露在聚光燈下。
正因為如此,他才更要謹言慎行,飾演的作品必須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念。
尤其是當他的名氣越來越大時,他的責任就越來越大。
也正是這種想法,導致他在劇本的選擇上越來越慎重。
但奈何他的慎重卻成了很多明星眼里的“挑剔”。
不過那又怎樣呢?
哪怕再多的聲音,他從未打破過自己的原則,哪怕生活已經變得捉襟見肘。
在沒戲拍的那幾年,富大龍送過外賣、幫過廚。
最困難的時候,還要依靠母親來救濟。
盡管生活很困難,但是這些經歷對他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
因為他覺得:一個演員,如果脫離了生活,那就不能叫做演員了。
就在他體驗生活的第六、七個年頭,《天狗》的導演戚健找到了他。
而那時候富大龍的兜里窮得只剩下了200元,連車票都不夠。
但是他太喜歡這個劇本了,不想錯過。
于是,在母親的幫助下,他連夜買了去往山西的車票。
憑借李天狗一角兒,富大龍獲得了華表獎、金雞獎、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最佳男主角。
那一年他30歲,成為了“三料影帝”。
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富大龍何嘗不知道,將自己的名氣快速變現,能狠狠撈一筆。
但是他的做法再一次“背道而馳”。
獲得影帝后的富大龍,廣告商、劇本、各大綜藝地邀請他通通都拒絕了。
跟以往一樣,他只想當個演員而不是明星。
他只想拍想拍的戲,過想過的生活。
哪怕是在社交平臺分享日常,他也不愿意逼迫自己去“營業”。
正是這種堅持,導致富大龍即便塑造了很多經典的角色,也仍然是娛樂圈的“邊緣人物”。
依稀記得,他上一次頻繁地出現在觀眾的視線里時,還是在播放《大秦帝王之縱橫》時期。
從那以后,他仿佛就像“消失”了一樣。
其實出道近20年,富大龍的生活狀態一直都是如此。
只是那時的網絡不發達,顯不出來罷了。
現如今的他,不拍戲時,就跟以前一樣毫無包袱。
或許在圈內人眼里,他“自視清高”,他很“裝”,他不適合這個時代。
但是在觀眾眼里,富大龍只是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蓮罷了。
作為一名真正專業的演員,演好戲才是本職工作。
如果現在的演員,要是都可以像富大龍那樣敬業、專業、不驕不躁。
那么中國影視的希望永遠不會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