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完楚門的世界這個電影,回到我們的現實世界,我感到了一絲凄涼。原因并不是因為我為楚門感到惋惜,人到三十才意識到真相,而是因為我意識到了我們,現實中的人,才是真正的“小丑”。我們可曾有過勇氣放下一切?我們可曾在面對著內心世界的崩塌,而選擇過繼面露微笑?在電影的末尾。
相比起楚門,可能我們羨慕的不是他攝影棚里的世界,而是他這個人沒有被現實馴化的性格。電影里面還有一個特殊片段我很有感觸。制作人為了不讓楚門有離開小島的想法,在他每天讀的報紙里頻繁提到他所居住的小島是最適合人類移居的小島。還有在楚門小時候,設計他最愛的老爸在和他出海的時候溺水身亡,激發楚門恐懼水的心里創傷。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電視制作人特殊設計的。一方面,這些情節是在揭示了我們身邊一切的兩面性。
另一方面,楚門的故事也在告訴我們如何探索那個“真實”的且使我們強大的世界。有一個成語叫“眼見為實”,但是看到的就真的真實的嗎,未必。從心理學上來講,我們每天在做的,大部分都是在用自己的感官一次又一次的鞏固我們對已有事物的認知和理解。這部電影的案例可能過于極端,但是楚門的故事在教我們學會突破自己的已有認知,改變自己的現狀才有機會打敗生活的那個“劇本“,實現更好的自我。
回到權志龍的演唱會。權志龍十三歲出道,三十歲入伍,他的大半段人生是在鏡頭前扮演那個主人公。演唱會的那段告別不僅致敬了電影,還宣布了他在大眾視線中的離開。像楚門一樣,哪怕轉身后一臉疲倦,也要微笑著給大家送上祝福,鞠躬,再見。此時,我希望臺下的觀眾能受到一些鼓舞。千萬不要“換臺“。我們要做的是楚門,而不是電視機前的無知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