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博:“時代給了我一支筆”
文-王渝 張寶瑞
2021年9月,楊一博(左)同中國音協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張千一等詞曲作家一行在新疆采風 成長于一個普通的家庭,從東北考到北京,自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畢業后,在中央音樂學院師從唐建平教授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學習,隨后進入中國音樂學院學習,師從趙季平先生,成為他的首位作曲專業博士研究生。多年來,一路努力、向上成長的“80后”作曲家楊一博在多元類型的音樂創作、大體量的創作經驗累積中保持著創作的好奇與嘗試,不循規蹈矩,不斷突破、創新、調整,以作品回應著時代之問,一部部極具民族風格與時代特色的作品反映了他一以貫之的創作理念:“我來自普通的人群,更能理解那些形形色色、可愛可敬的普通人;我的音樂就是體驗真善美,描繪普通人的人性的光輝,‘為人民抒情’是我自覺的選擇。” 以下是楊一博的講述。
? +
+
“追求真、善、美是我的創作動力”
如何展現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勤勞樸實、真誠善良的可愛人民?如何在音樂中表現他們的憂愁、喜悅、歡樂?如何捕捉記錄人性的閃光點?這些都是吸引我不斷深入探尋的創作動力,在對每一部作品的探索中,“真、善、美”始終是我追求的創作主題。 我很榮幸能成為趙季平老師的學生,跟隨老師學習作曲。我還記得在趙老師第一堂課上,他拿出幾首自己以李白詩歌為題材創作的音樂作品,讓我進行配器,在我對作品進行分析并完成配器后,老師耐心修改指導,這實際上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在錄音中,趙老師很尊重年輕人的想法,并根據我的思路給出許多完善的建議,讓我獲益匪淺,也深受感動。在跟隨他學習的過程中,我深受影響,也逐漸理解鮮明的主題決定著音樂的氣質和風格,而結構令音樂表達更完整,后來我對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融合創作,也是得到了趙老師的啟發。 2021年,我參與了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的音樂創作,寫出了《我的父親》《喜淚》《父親的嗩吶》《跪別》等音樂作品。電影中,音樂作為電影語言的補充,輔助劇中人物表情達意,烘托故事情感。 我的作曲配器運用了鋼琴、嗩吶、竹笛等,同時穿插民樂、弦樂、女聲吟誦等來表現人物從克制到爆發的遞進式情感。在焦裕祿書記與娘親分別的時刻,音樂成為焦裕祿不舍告別母親的情緒宣泄;結尾時,以女兒焦守云的女聲訴說視角唱出對父親的思念,同時,女聲也代表今天的我們來紀念為蘭考縣脫貧發展鞠躬盡瘁的焦裕祿書記,娓娓道來“好干部”的動人故事。 創作亦是學習精進,在音樂結構和形式上,我希望不斷實驗、改編、創新,讓形式新穎有趣,結構豐富完整,來表達我所理解的“中國故事”。
? +
+
時代更替,推陳出新
近些年,我跟隨中國文聯、中國音協、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組織的文藝志愿服務活動,走進了重慶、西藏、海南等許多地區和縣市。這些地域的民歌文化、多彩的鄉間風貌和淳樸的民風點燃了我的創作靈感。在廣闊美麗的中國大地上,我汲取著不同地域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的養分,訴說著時代之音。
2020年,我參與了北京民族樂團民族管弦樂組曲音樂會《中軸》的創作,提交了作品《水潤萬寧》。萬寧橋是我中學記憶里的標志性建筑,少年的我無數次經過這座位于北京中軸線上的橋,莊嚴的皇城建筑連接著北京市井的煙火氣,恢宏莊嚴與古樸溫潤兩種氣質交融于一拱橋間,這兩種氣質如何用音樂來展現?民族與流行的碰撞將歷史與當下連接,這是我對改編創新的一點體會,包括后來我參與創作的舞劇《英雄兒女》,民族交響音畫《孫子兵法·回響》亦是如此。
2018年,我參與到由中國文聯和中國音協共同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原創交響合唱《奮進新時代》的主題創作中。和老中青三代優秀的音樂家們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潛心創作、傾情奉獻,將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地域民族風情和當代中國音樂表達有機地結合,既是創作,又是學習。
在幾次改稿會中,著名作曲家印青老師等經驗豐富的前輩藝術家們,為我們青年創作者保駕護航,不僅尊重、包容我們的創作想法,對原創歌曲一首一首地進行細改分析,而且在修改的過程中又傳授給我們很多專業技巧。參與這樣的主題創作,讓我更深入地了解到民族的語言和調式如何與當下流行的音樂語言相結合,這次實踐也為我打開了“直抒胸臆”這一音樂抒情方式的大門,最終創作出女聲獨唱《奮斗才有幸福來》。
? +
+
歌聲悠遠,同頻共振
經典是歷史之鏡,鐫刻民族之魂。經典的音樂主題歷經時間的洗滌,浸潤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田。回望歷史,一代代革命先輩對祖國的熱愛和舍生取義、敢為天下先的英勇豪情猶在眼前。對經典作品的創新,表達了身處新時代的我們對歷史的深厚感情和思考;對經典作品的改編、融入新元素,可以讓當下的音樂受眾更好地欣賞作品,在流淌的旋律中實現同頻交流。
我進入中國歌劇舞劇院工作以來,在《小二黑結婚》《江姐》《白毛女》等紅色經典歌劇重排的工作中,得到了大量學習和鍛煉的機會。也將這些積累和升華傾注在了剛剛和前輩作曲家合作完成的歌劇《唱響南泥灣》之中,榮幸與不安同在。以閻肅、羊鳴老師為代表的第一代紅色經典歌劇的初創者,他們成長于革命年代,對那段歷史有切身的體會。那么,作為后輩的我們在新時期如何做到守正創新?
于是,在原作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唱段改編,對“服化道”進行創新,與優秀的作曲家、優秀的演員們一起碰撞打磨,走進歷史,感受劇中人物的信仰和身處其時的選擇與決心,以當代觀眾更能直觀理解的方式表現紅色革命故事,帶他們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發展過程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過程中的那段艱難的成長史,以及為此付出巨大犧牲與無私奉獻的革命英雄,喚起聽眾對經典之聲的集體記憶。
從2014年開始,我逐漸開始參加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國家級的大型主題創作活動。回首一程,我深感自己的創作過程也是見證國家富強和人民生活變化的過程。
2021年12月,我有幸作為新文藝群體的一員參加了中國文聯第十一次文代會,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事業發展和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寄語。
我要感謝這個美好的時代,時代給了我一支筆,讓我有機會以音樂來表達對身處盛世的熱愛與思考;感謝可愛的人民,是他們多姿多彩的生活不斷激發著我的創作熱情。我相信,如此廣闊的創作環境也會滋養出更多優秀的“后浪”音樂人,我對未來充滿期待!
楊一博,中國歌劇舞劇院駐院作曲家,音樂制作人,中國文聯第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聯青年文藝創作扶持項目評委,擔任過多部歌、舞、器樂、國家級大型紀念活動、專題文藝晚會的音樂總監及主創。 主要作品有第一交響曲《渡江—1949》、管弦樂《樂動阿勒錦》《山高水長》、民族管弦樂《水潤萬寧》、歌劇《唱響南泥灣》(合作)、舞劇《英雄兒女》《劉胡蘭》、音樂劇《大道無垠》、電影音樂《我的父親焦裕祿》、歌曲《多想對你說》《無名花》等。曾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提名,“國家藝術基金”“中國夢”展播歌曲創作者等獎項。
點擊下圖購買《中國青年》2022年第18期
《中國青年》雜志2022年第18期 《經典 青春 夢想》 總監制:皮鈞 郝向宏 總策劃:藺玉紅 冉茂金 總統籌:楊玳婻 張斯絮 韓冬伊
監制: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張斯絮 劉曉 劉博文 本期紙刊封面設計:荷青 微信封面橫圖設計:高涵 編輯:許博文(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