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神奇的電影沖上了豆瓣熱榜。
沒有豪華的演員陣容,也不是出自什么名牌大導演。
而是靠著一場「擺爛」的民間春晚跟拍,評分最高沖上了8.5高分。
雖然沒進影院,但熱度直逼國慶檔大熱門《萬里歸途》。
網友的評論更是一下把這部電影捧上了今年的喜劇神壇。
直呼「這是今年最好看的喜劇電影」。
離春節還有三個月,為什么火了一部「春晚」電影?
到底它有神馬魅力?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場很(沒)有必要的春晚》
電影用一種偽紀錄片的方式,講述了一個辦春晚的故事。
誰辦?
一群遠在加拿大的華人。
所有的人都非專業,而是興趣使然。
這讓整個籌備過程,困難重重。
第一個大難題,就是導演。
社團好不容易花大價錢從國內請來一名經驗豐富的晚會導演。
導演名,卜建遼。
再讀一遍——
bu,jian,liao。
人如其名。
居然在路上走著走著就走丟了。
大筆預算打水漂,人卻不見鳥。
可想而知,之后的每個環節都得受牽連。
第二大難題,海報設計。
負責人叫,錢木柚。
由于宣傳的資金大部分已經貢獻給了「廣告位」。
能用在海報設計的費用所剩無幾。
果然,錢,木有。
負責人還一臉自信——
在電腦上做做圖,有什么技術含量呢?
一開始,籌備組確定了海報幾大扯淡關鍵元素。
1,字要大;
2,要有紅色;
3,要有老虎;
4,要有傳統的元素和典故;
5,要得騷。
憑借著她「超高的談判技巧」,設計師果然跑路了。
最后也只能請朋友救場,臨時趕出來三張海報。
第一張,太素,冷清。
pass。
第二張,打虎,不吉利。
pass。
第三張,emmm…
要素算是齊全,也夠喜慶,夠騷。
可,虎在哪?
「胖虎,不算虎嗎」
團長無話可說。
只能在一邊「戰術性喝水」。
(就定這張了)
從籌備到正式演出,幾乎所有的難題都貫穿著一個字——窮。
沒有充足的預算,來報名的節目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果然,「各路神仙」都來了。
有中文八級,愛好強行押韻的rap兄弟;
有關燈才能表演隱身術的特異功能者;
有對著空氣寫書法的先鋒藝術家;
但更離譜的還要數這位盲人演奏家——凌波麗小姐。
用腦電波感應的方式來指揮合唱,還把原理解釋得有鼻子有眼的。
簡直讓人夢回曾經快男快女的離譜海選現場。
當然,最重磅的還是金主爸爸們的節目。
畢竟沒錢,就沒有話語權。
對各位金主爸爸的要求,一一滿足。
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比如,想讓女朋友體驗一次當仙女。
沒問題,節目組立刻安排。
可特效和威亞都沒有。
怎么辦?
馬上找了兩位「黑人大哥」,盡最大能力讓她「飄」起來。
這是低配版《超級變變變》?
金主要打廣告,也沒問題。
為了給保健品牌「好用力」打廣告,節目組直接擺上了一張保健床。
一束聚光打下來,師傅超神的按摩技術將陪伴晚會的全程。
場地可以寒酸,節目可以離譜。
但春晚必備的「抽獎」活動該怎么辦呢?
沒錢總不能抽空氣吧。
節目組顯然已經徹底擺爛了。
80元的買房優惠券、免費激光脫毛5根、后廚幫工一個月……
窮酸得令人心疼。
電影正是用這種煞有介事、實則胡來的方式,顛覆了我們對于春晚的想象。
把春晚這一高大上的概念,拉下神壇。
讓場面尷尬的同時,也制造了反差感極強的笑料。
導演的一大絕活,便在于此。
另一大絕活,則是玩梗。
開頭,電影就發出一個靈魂大拷問——
這個時代,春晚,到底意味著什么?
為了探索這個話題,紀錄片組馬不停蹄進行了一連串街頭采訪。
乍一看,還挺正經的。
直到這兩位操著日語的二次元生物出來,影片的氣氛就開始逐漸跑偏。
據他們所說,他們來這里是為了捕捉這里稀有的Pokemon(口袋妖怪)。
而這種Pokemon通常會穿著西服出沒。
你以為他們在胡說八道?
結果,晚會還真有個外國主持人被他們當成口袋妖怪給捉走了。
你以為只是說說?
謎底就藏在街頭采訪的背景板里——
還有那位看上去一本正經的那位胡教授。
他博古通今,人如其名,胡畢碩(胡逼說)。
又是太陽黑子,又是周易八卦。
在一頓答疑解惑(胡說八道)之下,他預言:
這兩年的春晚可能都會不太順。
除非有天宮之人降世,才能打開局面。
可別覺得他只會預言。
關于春晚的一切,他都「頭頭是道」。
為了解釋中國人和春晚的淵源。
不僅搬出兩大著名網紅·語錄專家·文學家,來給自己的觀點做背書。
之后,又加了點生物學。
證明兩大「文學家」的話可不是空穴來風,是有科學依據。
基因上,中國人就無法擺脫春晚的支配。
除此之外,教授還解釋了晚會上主持人常用的假大空套話。
其實是為了紀念民國著名的「因吹斯汀」組合。
有理有據,還一臉真誠。
像極了網絡上沒事老愛搬出理論,建議這、建議那的「磚家們」。
當然,還有影片里無處不在的諧音梗。
除了以上提到的任務,片中還有負責商務的賈欣欣(假惺惺)、負責舞臺的趙補拙(找不著)、負責節目的肖點滴(笑點低)、實習生龔舉人(工具人)等等……
一個個人如其名。
如果你喜歡玩梗,里面密集又親切的「?!沟拇_會讓你像坐過山車一樣過癮。
加上網友彈幕的互動,整部片子像個大型賽博游樂場。
不管是影片和觀眾之間,還是觀眾之間,都互動十足,好不熱鬧。
吊詭的是,一部講春晚的電影,怎么就在國慶檔突然殺出來了呢?
要拜早年,也早太多了吧。
而且,片子上架的時間,其實是在今年年初,也就是春節期間。
默默無聞沉寂了大半年,直到國慶期間才出了圈。
一部如此亂來瞎搞的電影,突然被捧上了神壇。
導演自己也相當詫異,困惑地向觀眾喊話——
「你們都沒事兒吧?」
顯然,這和今年國慶檔的蕭條,有分不開的關系。
曾經的國慶檔,電影院相當熱鬧。
類型豐富,風格多元。
其中,最受歡迎的大多都是喜劇片。
《心花路放》《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等喜劇片,都在這個檔期拿過票房冠軍。
如今,不僅數量少了一大半,類型也越來越單一。
在本該狂歡的節日,卻沒有可滿足狂歡的文化產品。
以至于,今年的國慶檔票房只有不到15億,比去年暴跌了66%。
正如片里華人辦春晚的初衷一樣——
觀眾給憋壞了。
這部電影的出現,仿佛就是為了給「憋壞了的觀眾們」,填補一個缺口。
滿嘴胡話的專家,雞飛狗跳的春晚,不講邏輯的路人……
解構崇高,顛覆傳統。
用一種戲謔的方式呈現了一個沒有宏大敘事,沒有嚴苛規則的世界。
隨心所欲,滿口胡言。
越是無厘頭,越是讓人笑得酣暢淋漓。
當然,影片并非完美。
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
尤其是,當你奔著豆瓣高分,以一部高質量佳作的期待去看的話,很有可能會非常失望。
實際上,《一場很(沒)有必要的春晚》都難以夠得上一部電影的標準。
制作粗糙,表演刻意,充滿老梗,土味感強,更像是一個「加長版的網絡整活視頻」。
再加上松散的敘事節奏,無法獲得共鳴的觀眾,可以想象會有多么煎熬。
所以,電影出圈之后,就有不少觀眾大罵碰上了「電影刺客」,一星伺候。
豆瓣評分也從初期的8.5,掉到了現在的7.7。
不過,即便如此,這個分數依然能在國產喜劇里排名靠前。
正經春晚,被頻頻吐槽。
導演瞎玩拍的記錄春晚的電影,卻被奉上神壇。
這屆觀眾到底怎么了?
老實說,這樣的「叛逆」,也不是第一回了。
去年,金雞獎曾在網絡上發起過一次海報評選的投票。
眾多海報里,高端大氣的不是沒有。
而觀眾卻恰恰都投票給了一副最不像海報的海報——「雄雞凝視」。
甚至還以碾壓之勢遠超第二名。
一方面,的確有很多看熱鬧不嫌事大的。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一種對于經典權威的解構。
這部電影也是如此。
曾經引領風潮的春晚,如今卻一屆不如一屆。
笑點老套,枯燥乏味,喜頭悲尾,硬上價值。
表達形式也越來越跟不上時代。
就像去年的小品《喜上加喜》,仍舊拿著老掉牙的婆媳矛盾做文章。
其中的男性,仍舊充當著理性、無辜的角色左右調停。
還有小品《休息區的故事》。
內容換湯不換藥,還是無理取鬧的妻子抱怨工作繁忙的丈夫。
女性仍舊扮演著家庭里那個「沒有大局觀」的角色。
這種過時的刻板印象,和忽視女性在抗疫中的犧牲行為,讓很多網友都覺得不適。
就像電影里,那位臨時救場的新人導演說的一樣——
春晚已經成了為辦而辦,為了看而看的存在。
春晚,真的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嗎?
注意這部片的片名,「沒」這個字打了一對括弧。
仿佛在暗示,好像有,好像又沒有。
片中,的確充滿了不少無厘頭的采訪。
但,也流露出了某種真摯的情懷。
漂泊海外的國人,提起春晚,大多一聲嘆息。
每到新春佳節,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遠方的家人,想到曾經和家人一起看春晚的時光。
對于中國人來說,春晚的好壞也許已經不那么必要。
但春晚的存在,和家人坐在一起的時光,卻是最最必要的。
這部影片中打動觀眾的,也正是這種樸素和真誠。
它粗糙,簡陋,業余,不靠譜。
但仍然算是一場春晚。
主持人突然不見了。
沒關系。
唱歌跳舞的不是年輕小姐姐。
沒關系。
表演前樂器不見了。
沒關系。
魔術表演失敗了。
沒關系。
無論發生怎樣意外狀況,混亂現場,統統沒關系。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但在這些時而倒霉透頂,時而感動落淚的鏡頭里,觀眾也看見了自己。
「胖虎」也可以是「虎」。
沒有明星,沒有隆重的舞臺、華麗的燈光,同樣也是「有必要」的春晚。
狀況百出的舞臺,也可以圓滿成功。
在這樣毫無邏輯的世界里,觀眾們也終于能從思想的勞累和緊張、嚴肅的氛圍里稍稍喘口氣。
不管是電影里為了辦春晚焦頭爛額還是仍舊堅持的主角們,還是為了這樣一部「瞎玩」之作而莫名狂歡的觀眾們。
也不過是證明了一件事——
對于節日來說,笑和歡樂是如此的「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