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是世界上最矛盾的人。
一邊是最摳門的老板,會為20塊錢和下屬翻臉;一邊卻又是最慷慨的慈善家,為國家捐了3萬座樓。
他是亞洲娛樂之王。一生拍了一千多部電影和電視劇,捧紅了數以千計的明星,包括“四大天王”和一代代“港姐”。
但他締造的娛樂版圖,卻在這張圖面前黯然失色。
他投資的所有電影,精彩程度也都不及他的傳奇人生。
他,就是活了107歲的邵逸夫。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浙江寧波一個大戶人家,家中排行老六。
但中學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
幾個哥哥抱團闖蕩剛剛萌芽的電影行業,創辦了天一電影公司。
邵逸夫也就這樣陰差陽錯地加入了電影行業。
到1930年前后,邵氏兄弟已經在內地和南洋打拼下上百家電影院。
然而就在事業騰飛的關口,抗日戰爭爆發。
兄弟幾人多年的打拼,幾乎灰飛煙滅。邵逸夫還一度因放映抗日紀錄片被捕。
抗戰勝利后,兄弟幾人在新加坡和香港重新出發。
但當時的香港已經有了“電懋”和“長城”兩大電影公司,可以說舉步維艱。
年歲已大的二哥邵仁棣無心戀戰,寫信求援。
1958年,51歲的邵逸夫到香港創辦了邵氏影業。
美國好萊塢的考察經歷,也讓他下定決心:要包攬影院、影片拍攝和發行。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邵逸夫賭上了全部身家。
【2】
彼時的香港已經是寸土寸金,邵逸夫只買得起清水灣的一座荒山。然后開荒拓地,建成了電影制片廠。
一開始,邵逸夫走的是挖人路線,用更高的待遇從對手那里挖人。
然后憑借《貂禪》《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幾部精品站穩了腳跟。
當時邵氏的主要對手電懋公司,老板陸運濤的父親是新馬首富,財力雄厚。雙方斗得有來有回。
不過,1964年的一場空難里,陸運濤和近60名高管不幸罹難,電懋也就此退出電影舞臺。
這場改變香港電影史的空難過后,邵氏兄弟突飛猛進。
他開創的邵氏武俠,不僅改變了香港影壇,也影響了世界電影行業。
那之后,才有了李小龍、成龍、李連杰,還影響了吳宇森、昆汀等一大批導演,讓“Kungfu”一詞傳遍世界。
電視普及后,他又創辦了TVB。延續此前創立培訓班,批量打造明星的模式,很快再造了一個娛樂王國。
從周潤發、周星馳、無線五虎、四大天王,到鄭伊健、甄子丹、古天樂……當時,據說,香港90%的明星,都出身TVB。
還有每年的“港姐”選舉活動,也是他一手打造的。趙雅芝、李嘉欣、張曼玉、邱淑貞等女星因此脫穎而出。
彼時的《霍元甲》《上海灘》《射雕英雄傳》等TVB劇集引入內地時,幾乎每次都是萬人空巷。
從電影到電視,邵逸夫的身家也愈發豐厚。2006年,他的總資產已經超越200億港元。
【3】
不過,當時,人們還并沒意識到邵逸夫作為企業家的魄力與眼光,而是對他的摳門津津樂道。
創業時期,公司劇務申請拿20港幣買100個生煎饅頭,他堅決不同意,理由是公司食堂的饅頭才一毛錢一個,為此和劇組鬧得非常不愉快。結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員因為沒有早餐吃鬧罷工,公司因此損失逾萬元。
也是因為摳門,他后來遭遇了下屬“背叛”、旗下導演、演員出走等一連串的故事。
其中最遺憾的,莫過于錯過功夫之王李小龍。
1970年,從美國返港的李小龍曾找到邵逸夫,提出1萬美元的片酬條件。但邵逸夫認為這個要價太狂妄,只愿意給2500美元。
結果,嘉禾以1.5萬美元簽下李小龍兩部片約,并在隨后依靠《猛龍過江》狂攬530萬票房。而李小龍則很快紅遍世界,成為香港影壇名副其實的“印鈔機”。
可就是這樣一個錙銖必較的生意人,他最大的心愿,卻是大把賺錢,然后“將賺到的錢捐獻在教育事業,做一些實際的事”。
1975年,他就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基金,進行廣泛捐贈。
那時候他便說: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1985年起,邵逸夫每年在內地捐贈上億港幣,用于振興教育,遍地的逸夫樓拔地而起。
此外,2005年南方水災,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每每國家有難,他都會帶頭捐款。
2014年1月7日,做了一輩子“實事”的邵逸夫辭世,享年107歲。
邵老離世時,有網友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地圖上密密麻麻全是紅點,有近3萬座。
一轉眼,邵老離開我們8年了。
可人走了,樓還在。
——END——
歡迎關注【創牌者】,品牌引領價值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