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電視兒童,曾經寒暑假最大的樂趣就是打開電視追劇,但如今已經劇荒了很多年。偶爾打開手機各類app左翻右看,新劇倒是很多,但沒有一部想點開。刷來刷去,還是在刷老劇。
想當年只要TVB開播,我只要瞄一眼演員表就會看。從主角到配角,這些人就像認識了很久的鄰居,看他們在小小的舞臺上以同樣的一張臉演出不同人生的喜怒哀樂,很有意思。但近十年港劇劇情越來越套路化,演員也沒以前那種精氣神,不管拍攝手段多先進、鏡頭多高清,就是少了一種味道。加上疫情后大量演員失業,很多熟悉的好演員都紛紛出走了。
人才流失是困境,演員斷層也是困境。觀眾熟知的那幫香港演員最年輕都是00年代成名的,10年以后就很難再捧紅新人了。很多在80-90年代有過輝煌的香港演員,如歐陽震華、陶大宇、吳啟華等在采訪時都提到了一點困惑,他們說那個年代從導演到配角到劇組工作人員,每個人都在討論怎樣能讓戲更好,新演員在這個過程中能迅速成長起來。
到了現在什么都求快,戲一場接一場趕緊拍完應付交差,新人無心也無暇跟導演前輩學習演技,只想快速出名掙錢。如此一來導致整個行業難出精品,也很難培養優秀的新人。
港劇如此,大陸劇亦然。過去的三十年有很多優秀作品涌現,但多年過去,發現一直被觀眾提及的經典,大部分還是老劇。
能創作一部傳世經典作品,制作態度就能說明一切。87版《紅樓夢》,劇組先是請了周汝昌、王昆侖、沈從文、曹禺等大師級人物組成顧問天團給作品質量做保證。
接著在全國上萬人中精挑細選了150位演員,再把他們放在一起培訓文化藝術、練習身段臺詞;拍攝則歷時3年,先后走過10個省市的219個景點,拍攝近萬個鏡頭。
這樣的精雕細琢,才能出精品。
同理,86版《西游記》兩部拍完前后耗時17個年頭,走遍名山大川才打磨出一部傳世之作,辛苦程度不亞于取真經。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老劇的制作成本完全無法跟如今動輒上億的作品相提并論。很多時候劇組嚴重缺經費,全靠自己想辦法,從導演、演員到工作人員,每個人都為作品努力。這樣努力的結果就是,這些經典作品到今天仍有觀眾在看。
可如今呢?只求快。劇組巴不得一個月拍完一部劇,趕緊拍完上線。為了掙錢,20集可以講完的故事注水到80集,主線、副線不夠,還要發展十八線劇情,只為了賺點擊率與會員費,再捧一捧自家的藝人,怎能令觀眾不倒胃口。
藝術創作是需要距離的。演員曾黎說過,以前他們只負責研究劇本演好戲,有時候戲拍完了也未必跟觀眾有多少互動,但能出好作品。如今戲還沒開拍劇組就各種放新聞,每天買幾個熱搜就怕人不關注,一點點神秘感都沒有了,誰會認真去研究劇情的發展?反正知道都是假的嘛。演員被迫各種營業,也很難靜下心來研究劇情,如此一來,哪里還會有經典?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立意一定是深遠的。或表達人生哲理,或傳遞價值觀,都具有普世意義。劇種有歷史劇、神話劇、懸疑劇、家庭劇、抗戰劇等百花齊放,觀眾的選擇多,自然更愛看。
比如2008年的《武林外傳》,通過無厘頭的方式在嬉笑怒罵中講述了人生哲理,所以它才能被觀眾反復重溫,并一直煥發新生命。
而如今的電視,無論披著什么類型的外皮,最后都只會是愛情劇。三百六十行全部都可以不工作,忙著談戀愛。感情戲甜嗎?只有粉絲覺得甜。流量們化著精致的妝容,帶著霸道總裁、天下第一的名頭,在各個工作場所里談愛,然而他們的眼神里甚至看不到任何的情感互動。
而不少流量演員初中都沒畢業,臺詞都認不全,還指望他們吃透劇本?反正粉絲都會買單,只需要耍帥,賣賣工業糖精就好了。更有甚者,明明男女主戲里演一對,可男女主的粉絲互相覺得對方高攀了自己的愛豆,要在網上互撕搶番位,從開播吵到結束。很多劇集播出后,只要有一丁點沒達到粉絲預期,比如誰家愛豆戲份少一些,人設壞一些,一場接一場的罵戰就開始了,屬實趕客。試問這樣烏煙瘴氣的作品如何讓觀眾入戲?劇情降智拖沓、演員演技拉垮,戲外粉絲還撕個不停,觀眾能不趕緊逃跑求清凈?爛劇太多,好劇被埋沒,最終買單的還是這個行業本身。
央視94版《三國演義》當年在日本播出引起了全民熱潮,驚動了日本天皇特別關照要重播,試問如今的作品還有這樣的影響力嗎?尤其現在網絡發達,觀眾隨時可以看全世界的優質劇作,連本國觀眾都不買單的作品,談何走出國門?
寧看老劇不看新劇的懷舊心理,并非真的意味過去就是好的,而是明明時代發展了,新劇的水平卻在下降,難免會讓人發出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 。我們需要新的優秀作品可以成為下一代的經典,而不是只能嘆息。如想要國劇真正走出國門,就需要痛定思痛,創作出新經典。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海角看天涯
原創不易,感謝支持,抄襲必究!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