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播的劇集《底線》里,葉芯姑娘引起熱議。
原因很簡單,女主走的是成長型路線,這種設定,向來不算特別討巧的女主類型可能只有經歷或性格跟她有相似之處的朋友才會視其為嘴替。
其他一些觀眾對她頗有微詞倒是可以理解。不過要問,像眼里容不得沙子一樣要求女主人設無短板,算不算矯枉過正?還是得說,算的。完美,一旦脫離現實就會成為一種枷鎖。
如果有一點缺陷就想要抹殺存在,像是只有女神級別才被接受的話,大家想想,是不是等同于在變相拔高對【她們】的要求?
在現實中,哪里有神呢。《底線》又不是偶像劇,更不是爽劇,它屬于現實題材,和生活比較貼近,別看是主旋律,包括男主在內的角色卻沒有偉光正擔當,都是鮮活立體的人,共同呈現了人生百態。對于這樣的劇,應該把關注點放在善惡而不是性別上,單拎個別細節來審判偏向是沒有意義的。看劇看人都要看整體。好比閱卷,不能只放大扣分點,無視綜合高分。客觀一點,葉芯主動從最高法到基層學習,身懷赤子之心,有共情力,肯負責。雖然欠缺經驗,但人不傻,前面在關鍵時刻也能及時反應過來免于被陷害。然后跟同事有看法沖突時,既不會輕易因為對方是前輩就妥協,也會虛心受教,讓大家能保持住求同存異的良好共事關系。更關鍵的是,就因為她是理想主義,還沒被挫敗磨得保守圓滑。
所以,希望多看看她的好,少雙標。擺正心態,不要非黑即白,從預設絕對立場的局限跳脫出來,就會發現每個角色不完美的地方不只是符合實際,也是在推動劇情發展。
這也是劇想傳達的觀念吧,不要輕易對人下定義,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也因為不一樣,大家才能通過不同角色的不同選擇進行多線對照看,過程中得出自己的感悟。
咱就說展現比較全面的成年女性三大身份。
事業女性比如葉芯媽媽,
大好機會來了,她很堅定選擇離家搞事業,孩子不跟她還怨她也沒能動搖她。那站在孩子的角度,覺得傷心也正常。
但,孩子長大,總有一天會明白不能用【妻子】【媽媽】這些身份要求每個她都壓抑放棄【自我】。
相比放過對方,相忘于江湖,強行束縛,像對照的徐律師一家,爸爸用孩子高考硬留媽媽兩年,最后落得媽媽抱憾痛苦,爸爸也痛苦,他自己就更痛苦……其實想想又何必呢?【不能總是用母性綁架女性】,比較難得,國產劇也有了這種觀念上的進步。家庭主婦比如吳華。
看她一張張數著用20年得來的五萬塊家務補償金,也會跟著一起感慨是什么讓佳偶變成怨偶?只能說,
萬千夫妻想好好過下去,就不要任時間徹底沖淡最初的珍惜。
還有職場媽媽
比如小樂姐,工作和家庭兼顧,因為方遠的關系被迫放棄上位的機會,不愛社交還得勉強自己為了孩子跟其他家長打交道……自然會覺得辛苦。當她的言行有了失當的時候,對孩子造成了錯誤影響?
幸好,隨著事情的和平解決,也算是給了觀眾一個合適的交代。
現實題材,角色完不完美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角色通過事件傳達什么。因為對照起來,體現維權之難,再對背刺行為進行批判。結合起來,才更有完整性,才能在給人力量的同時勸退一些別有用心者。
在《底線》中,很多事情也是想讓大家體會到,世事無絕對,世人的生活難完美,人生百態總會有一些想不到、不如意之處,我們能做的更多就是且行且探索,這種“成長系”的劇集,也能給我們更加不一樣的觀看體驗,或許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搬好小板凳,靜下心來慢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