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臺劇輝煌的年代,一首歌、一個片段甚至一種花,都能代表一種回憶的情緒。
那種烙印在心底的記憶,與現在娛樂性的追劇完全不同,多年以后,依然會感觸。
金秋時節,桂花盛開,對于這種花,我腦海中只有一個旋律和一部劇,那就是1988年由楊佩佩制作的《八月桂花香》,浪漫凄婉的劇情,完全契合桂花的特質,沒有其他劇可以取代。
特別要強調的是,34年已經過去了,那首羅文的《塵緣》,依然是我豆蔻年華中最深的記憶,深厚的歌詞底蘊,是現在快餐式的劇集望塵莫及的。
甚至到了新世紀后,我們那個時代的同學還有人在秋天里手寫“八月桂花香”的毛筆字,然后配上《塵緣》的旋律發布到平臺,供同齡人回憶。
在《八月桂花香》之前,臺劇和港劇一樣有眾多的經典,1984年中視出品的《一剪梅》在1988年被央視引進,收視率極高,主題曲《一剪梅》更是家喻戶曉。
后來就是八十年代后期瓊瑤劇的盛行,什么《幾度夕陽紅》、《在水一方》等等,《八月桂花香》是臺視制作的,也是楊佩佩通往內地的叩門磚。
這個喜歡金庸作品的女制作人,在臺灣確實是金字招牌,《八月桂花香》是她早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這部劇一口氣拿下了“金鐘獎最佳連續劇”、“最佳導演”、“美術指導”、“攝影技術”等諸多大獎。
楊佩佩對人物塑造有很深的功底,她故事中的角色,會在人性、愛情、友情之間徘徊,緊緊扣住觀眾的心。
像《八月桂花香》不僅描繪了晚清首富,紅頂商人胡雪巖個人的情感經歷,同時還延展了胡雪巖與董嵐、武祺與湘蓮、春霖與董嵐、王有齡與格格等一系列錯綜復雜的情感橋段。
如果當年的《八月桂花香》,沒有碰到趙雅芝的《京華煙云》,絕對是同時段的收視冠軍,這也是楊佩佩早期的一點小遺憾。
《八月桂花香》的故事主線是胡雪巖的成長史與情感史,在晚清,徽商代表胡雪巖確實紅極一時,他是左宗棠在商界的最大支持者。
那時有“餉靠胡雪巖,糧靠吳蔚文”的傳言,軍隊籌餉靠著胡雪巖,你就可以想象他有多富有。
他也是因為戰時輔佐左宗棠有功,被授予江西候補道,成為了典型的官商。但楊佩佩劇中的胡雪巖,不是很忠于歷史,野史成分很多,更側重于個人情感。
胡雪巖趕考先是遇見了柔弱的孤女程湘蓮,他的朋友董武祺也暗戀著湘蓮,胡雪巖就決定退讓,湘蓮多次找胡雪巖,他都不見,這一段在當時看來沒有什么問題的劇情,現在看起來很想吐槽。
如果胡雪巖一開始就和程湘蓮在一起,哪有后面的那些事!
米雪扮演的玉格格蘭軒,是嬌生慣養的貴女,在機緣巧合下結識了胡雪巖,又是一個一見鐘情的人,但胡雪巖的心中有人,讓驕傲的玉格格很傷心。
這時董武祺已經黑化,被龐都統壓迫淪為太監后,心中更是扭曲,利用玉格格多次破壞胡雪巖和湘蓮的感情。
同時,同情董武祺的程湘蓮決定嫁給董武祺,在她與董武祺的婚禮上,胡雪巖來了,直接揭穿了董武祺太監的事實,讓董武祺成了他一生的死敵。
后面還有湘蓮生女后遠走東瀛,因為病重慘死異鄉,她女兒被胡雪巖撫養,長大后還想嫁給胡雪巖等一系列離奇劇情。
現在梳理整個劇情,覺得當時的港臺編劇,一點也不比現在的狗血韓國編劇差,他們寫的劇情曲折,真的扣人心弦。
這部電視劇成全了劉松仁,他是麗的映聲第5屆藝員訓練班,畢業后加盟香港麗的電視臺,1976年簽約無線電視,那時他和鄭少秋都是無線一哥,但他和秋官不一樣,有著文人的固執脾氣,和無線電視上層關系并不友好。
在80年代末,劉松仁前往臺灣拍攝電視劇,一開始臺視的領導并不看好劉松仁,原因是他不夠帥,是楊佩佩堅持要用劉松仁,才有了《八月桂花香》這樣的經典。
劇中的湘蓮是蘇明明飾演的,她也是專科畢業了,18后開始演藝事業,她演過不少悲情的角色,說實話,角色局限太過單一,個人對她印象也僅限于《八月桂花香》當中的湘蓮。
讓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劇中的玉格格米雪,年少時總將她與翁美玲分不清,都有可愛的兔子牙。
雖然她在劇中的性格不是十分討喜,但我仍然覺得她應該和劉松仁是一對,只能是看《法網柔情》印象太深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