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條新聞,心里很難過。
四川達州,一位進城的老人錯過了末班車,凌晨獨自坐在街頭。
一個好心的出租車司機路過,把他送回了家。
事情挺暖心的,但老人的幾句話,讓人心酸。
他說,其實自己的孩子就住在這城市里。
可是天太晚了,他覺得不方便打擾,怕麻煩孩子,所以就準備在路邊坐到天亮,再搭早班車回家。
這句“不方便打擾” ,真是……卑微得讓人心疼。
而這樣的老人,比比皆是。
有一個問題,大部分人應該都沒想過:
“你的父母,有多怕打擾你?”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讓你很意外。
最近,我看了一檔很好看的中老年人綜藝,叫《百川老朋友》。
一些小細節(jié),把我看哭了。
參加節(jié)目的嘉賓,都是普通的中老年人。
有天,節(jié)目組想辦一場“親子會”,喊他們的兒女一起來玩。
于是這些叔叔阿姨們,就要挨個打電話問自己的孩子能不能來。
我當時就覺得,那就打唄,愿意來就來,不來就拉倒。
但沒想到,叔叔阿姨們的真實反應是——
都很緊張。
可能因為在節(jié)目里,壓力格外大,好幾位老人都不敢給孩子打電話。
張叔緊張得坐不住,站起來邊走邊打。
電話沒通,他馬上自言自語地解釋:
“他肯定忙著呢。孩子一上班,手機是不能開的。”
李叔打了好幾個,始終沒人接。
第二天,女兒才回了電話。
他小心翼翼地解釋昨天打電話的原因,但也不敢太打擾女兒,沒聊幾句就掛了。
劉叔問他女兒來不來。
他連連搖頭,好像覺得理所應當,但難掩心中失落。
還有姜叔,更是緊張得出了一身汗。
最后電話是打通了,可兒子拒絕了他的邀約。
“這幾天不行,爸,我太忙了。”姜叔的笑容僵在臉上。
他長嘆了一口氣,但嘴上還假裝無所謂:“那行,沒事兒?!?/p>
這位姜叔,和兒子同在北京,但不住一起,也不常見面或是打電話。
姜叔給兒子找理由:“他忙,忙工作忙對象,我也不好意思打擾?!?/p>
楊迪后來問:
你們有時候會不會不好意思打擾孩子?
想給孩子打個電話都要做好準備工作那種?
叔叔阿姨們紛紛點頭:
對,不會輕易去給他打電話。
好多話想跟孩子說,但是……
觀察室里,倪萍一句話說得很到位:
“都到了卑微了?!?/p>
我們做兒女的可能想不到,平日里安安分分,很少給我們“添亂”的父母,其實可能有一肚子話想講。
他們特別想知道我們每天都做了什么、吃得好不好、有沒有被領導批評、心里有什么煩惱……
可是每次想打個電話,又覺得我們太忙了,不該打擾。
好不容易打通一次,也怕耽誤我們的時間,匆匆忙忙把主要的事說完,剩下的許許多多的話,就都咽回去了。
久而久之,我們就真的以為,他們好像也沒什么話要說。
但倪萍說得對:
孩子可能意識不到,電話里媽媽還沒說三句,你就說“好,你還有事嗎” ,一般老人就會說,“哦那就沒事了”。
想說的話,就欲言又止地,不說了。
父母很怕我們無意間透出的那種不耐煩,而我們往往意識不到。
我們習慣了和父母肆無忌憚、心無城府地說話。
卻不太能意識到,父母越來越老,越來越在乎我們對他們的態(tài)度。
有時我們隨口一句話,他們可能就要想上很久。
但他們不會讓我們知道。
其實,父母年紀一大,就特別容易脆弱。
哪怕是強勢開朗的人,也會變得多愁善感。
就像《百川老朋友》里的李叔。
從前,他一直是個嚴父,作風強硬。
關心女兒,只會做不會說,半點不懂溫柔。
到老了,女兒好像有點疏遠他。
已經(jīng)連續(xù)4個春節(jié),李叔都是一個人吃年夜飯了。
他一直在反思,也一直期待能跟女兒更融洽。
節(jié)目的“親子會”,他特別期待女兒能出現(xiàn),一番話說得可憐巴巴:
“別人的孩子來,我也期待,會不會有我的女兒。但理性又告訴我,應該不會?!笨稍诖螂娫挼臅r候,他連這個愿望都不敢提,只是說有點遺憾。
他覺得是自己這個爸爸以前做得不好,才使女兒跟他不夠親近。
可是女兒已經(jīng)長大了,他不知該怎么彌補。
李叔的女兒,最后也確實沒有來。
親子會上,他看著別人和孩子親親密密,一臉落寞。
“看到你們這樣,很高興,很羨慕。但是又很心痛?!?/p>
而前面說的姜叔,也是同款老爸。
兒子一句“不行啊,正趕上有事”,他就藏起了期待。
后來節(jié)目組讀了兒子給他寫的信。
一個鐵錚錚的東北漢子,聽到兒子在信里說愛他,直接哭成了淚人。
信讀完,兒子偷偷地來了。
姜叔看到兒子,激動壞了,緊緊地抱住了他。
特別像我們小時候,忽然見到缺席已久的父母。
那么驚喜,那么委屈,那么脆弱。
給大家介紹兒子的時候。
姜叔更是泣不成聲,站都站不穩(wěn)了。
我看到這一段,真是淚目了。
原來年邁的父母對我們的愛和期待,真的跟我們小時候愛他們的心情一模一樣。
只不過幼小的我們會哭會鬧會表達。
而他們,常常都藏在了心里,不肯說。
有一個詞,叫“老漂族”。
說的是一些老年人為了子女,晚年漂到大城市生活。
他們要么每天無所事事,或是打點零工;要么充當保姆,幫著帶帶孫子、做做飯。
據(jù)說這樣的老人,在中國有上百萬。
節(jié)目里的張叔,就是一位“老漂族”。
他退休之前在烏魯木齊工作,現(xiàn)在跟著兒子到了北京生活,但也是沒住在一起。
一個人獨居的他,每天都要給朋友們發(fā)微信。
“我說如果三天收不到我的消息,就要給我打電話了,看看人還在不在?!睆埵逭f完,大家都笑了。
但笑過后,是心酸的沉默。
對于獨居老人來說,這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啊。
他們其實很擔心自己忽然發(fā)病或者摔倒,卻沒有一個人知道。
但很多老人又不愿意麻煩孩子,總想自己解決自己扛。
他們太理解年輕孩子的繁忙,理解中年生活的壓力,所以他們特別自覺地把自己排在后面。
不到迫不得已,一定不去打擾。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新聞。
南京有一對70多歲的老人,摔在了地鐵的電梯上。
好心人把他們扶起來,發(fā)現(xiàn)傷口挺深的,趕緊送了醫(yī)院。
可是問起子女的電話,老人死活都不肯說。
他們說,兒子工作很忙。
兩個人這一次,又是瞞著孩子跑出來玩的。
所以不想麻煩兒子,也不愿讓他知道。
和開頭那位深夜獨坐街頭的老人一樣,卑微得讓人心疼。
還有一個山西太原的網(wǎng)友,拍過一條視頻。
他平時在外地,有時給父母打電話,父母都說自己好著呢,不用惦記。
但是,有天他偷偷回了家,沒提前說。
卻發(fā)現(xiàn)父母都生了病。
媽媽扭傷了腰,動彈不得。
爸爸因為中風,嘴都歪了。
爸爸開門的時候,媽媽還嘴硬不樂意:“誰讓你回來了?我不是說我們都好好的嗎?”
但沒說幾句,就委屈地哭出了聲。
這就是很多中國父母卑微又偉大的愛吧。
他們可以為兒女犧牲掉自己的生活。
卻不想讓孩子為自己操一點心。
“我們好著呢。”
這句父母掛著嘴上的話,背后常常藏著我們不知道的隱情。
李榮浩有一首歌,叫《爸爸媽媽》。
底下的留言,越看越讓人心酸。
中國式父母的卑微,真的好像無處不在。
有次朋友給我講了一件事,也讓我很是感慨。
她說,有次老爸給她電話。
當時她正開會,就壓低聲音說:“我開會呢爸,啥事兒?。俊?/p>
那邊老爸一聽,立刻慌了,說:“啊,那沒事沒事,你快開會吧。”
老爸的聲音,幾近惶恐,好像自己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錯。
她第一次聽到老爸這樣的語氣,心里有點難過。
但她也沒太在意,開完會就忘了這件事,甚至也沒給老爸回個電話。
沒想到,半年以后,她回老家。
有天吃完飯,一家人閑聊。
老爸忽然小心翼翼地說:“那天我打電話是不是影響你開會了?我過后很自責,不該給你打那個電話,唉?!彼读税胩觳畔肫鹄习终f的電話,當下心里很酸。
一個完全無足輕重的電話,都過去半年了,他還惦記著,自責著,不安著。
其實他也沒做錯什么,給女兒打個電話而已。
看著老爸那一臉愧疚,她眼淚都差點掉下來,但還是假裝無所謂地說:“哎呀多大點事,你想給我打電話盡管打,開會我就不接唄?!?/p>
她說從那之后,她就記住兩點:
一是沒事就給家里打個電話。
二是接到老爸老媽的電話,絕不說自己在忙、在開會。
真忙的話,就輕松地告訴他們“我先跟同事說句話,待會就打回去”。
絕不讓父母覺得自己做錯了。
我覺得特別好。
有時候,我們做兒女的,不是不心疼父母,只是沒有感知到他們的脆弱和卑微。
那么一旦知道了,就可以主動向前一步。
就像楊迪說的,我們做兒女的,應該多邁進一步,不要吝嗇自己的愛。
父母有他們的脆弱和怯懦,我們應該做一點什么,讓他們不必那么小心翼翼,那么顧慮重重。
曾經(jīng),父母是我們的天。
他們也許不完美,卻是世上最寵愛我們的人。
他們那么用力地把我們養(yǎng)大,現(xiàn)在力氣都用完了。
他們老了,特別知趣地,悄悄退到了我們世界的邊緣。
“我不能保護你了,至少還可以做到不給你添亂?!?/p>
這是他們的心聲。
但事實上,他們根本不是不需要你。
相反,他們比以前更在乎你,更想和你聊天,更渴望你的陪伴。
而我們也該知道,現(xiàn)在是我們好好愛他們、保護他們的時候了。
我們主動一點,耐心一點,多為他們想一點。
他們就會更踏實一點,安心一點,底氣足一點。
父母和子女,是永遠拆不散的一對。
我們注定了彼此需要,彼此相依。
而這人間最可貴的幸福莫過于:
從前我幼小無助的時候,你在;現(xiàn)在你老邁無力的時候,我在。
我們都要努力,成為彼此生命中,最溫柔最安心的依靠。
不必拘謹,不必卑微。
不用看彼此的臉色。
不要讓你在想靠近我的時候,心里橫著一道跨不過的鴻溝。
認同今天的文章,還請點亮【贊】+【轉發(fā)】,愿我們和父母,永遠幸福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