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功夫演員拍文藝片,有些勉為其難了!
剛看完甄子丹的新片《搜救》,盡管“丹哥”已經演得挺好了,但是我依舊總是有“我要打十個”,或者說“我要救十個”的錯覺。為啥,因為在我心目中甄子丹就是能打的,而且還是打不死的硬漢。從《殺破狼》《導火線》到《錦衣衛》《武俠》,再到《葉問》系列、《怒火·重案》,毫不夸張地說,甄子丹從出道就一直打到了現在。可是如今,你突然不打了,“文藝”起來了,讓我如何適應呢?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其他功夫演員身上。你看李連杰,《海洋天堂》演得不錯吧?但觀眾的反應和票房的反饋證明,你不打就沒法“出彩”,哪怕你是李連杰;你再看成龍大哥,《英倫對決》只是減少了些高難度動作,結果觀眾和市場就雙雙不適應了;你再想象一下,如果趙文卓、鄒兆龍、安志杰、張晉等人都去拍文藝片,觀眾和市場會買賬嗎?
演員身上都是有“標簽”的,而功夫演員、特別是功夫巨星身上的標簽貼得更緊一些。因為久而久之,功夫演員的熒幕形象在觀眾的心目中固定了、沒法改變了,哪怕是李小龍復生,你讓他去拍文藝片也未必能成功啊!
回到電影《搜救》上來,“丹哥”一下從上天入地的超級英雄變成了孤獨無助的可憐大叔,嘗試著通過這個角色、這部電影去探討親情教育、互聯網輿論、社會搜救、人性選擇等社會議題。他的初衷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這種類型的電影功夫演員去演肯定會讓人出戲,畢竟大家心目中你是“能打”的啊!
另一個尷尬之處在于,想拍出來很多東西,結果因為“面面俱到”,面面都沒做好。該片想要深挖的內涵不夠充分和尖銳,浮于表面、淺嘗輒止。本來這已經很尷尬了,結果喜劇演員賈冰以“非喜劇”的方式亂入了。至于劇情等方面的硬傷,更是沒法經受推敲。
我這樣說、這樣寫,并非是故意挑刺,而是覺得演員應該演自己適合的題材和角色,專業的人就干專業的事,不要總想著去做“千面影帝”,因為在觀眾的心目中你就是功夫巨星,這不就夠了嗎?寫到這里去瞄一眼,豆瓣還沒開分,今天該片的單日票房只有105萬。哎,不知道說些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