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四天,狂攬7億票房,雖然國慶假期還未過半,但國慶檔的票房桂冠似乎已經(jīng)被提前鎖定。
那就是以真實撤僑故事為基底的主旋律商業(yè)大片——《萬里歸途》。
電影很精彩,能讓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在近距離感受這段故事時數(shù)度哽咽,張譯的演繹精彩萬分,甚至被不少影評人認為他可以憑借《萬里歸途》中“宗大偉”一角掃蕩各大頒獎典禮,也正是因為演員給力、劇情跌宕起伏,才讓這部《萬里歸途》上映四天后實現(xiàn)了票房逆跌。
而電影拍攝過程中的幕后故事,遠比電影還要精彩。
根據(jù)2011年2月,利比亞國內突然發(fā)生戰(zhàn)亂,因為工作或者旅游而滯留在利比亞的中國人受到了生命威脅,為了能夠保障同胞們的安全,中國政府當機立斷,組織了這場足以載入史冊的大規(guī)模撤僑行動。
而這就是《萬里歸途》的故事原型。
導演饒曉志再加上郭帆、王紅衛(wèi)兩位監(jiān)制,那可都是實打實的考據(jù)黨,為了能夠更加真實地還原2011年撤僑的畫面,他們一頭扎進資料庫里,查閱了數(shù)不清的撤僑資料和相關紀錄片,就為了能夠真實的還原整個撤僑過程中的每一個值得記錄的小細節(jié)。
并在還原真實的架構上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讓整個電影的起承轉合既有事實依據(jù),又兼具可看性和藝術性,而這也為《萬里歸途》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一次又一次迅速又利落的撤僑行動中,總是少不了“西裝戰(zhàn)士”外交官的身影,他們身上所擔負的不只有國與國之間的友誼與和平,在遇到暴亂和戰(zhàn)爭時更是一把傾覆在同胞頭上的保護傘,想盡一切辦法帶領滯留在戰(zhàn)區(qū)的同胞回家。
在觀看《萬里歸途》的時候,很多觀眾都會被張譯飾演的宗大偉所感動,他本不在這次的撤僑行動中,但因為同事身死,他主動扛起了責任,帶領被困在另一個地方的一百多人徒步穿越戰(zhàn)區(qū),艱難求生。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張譯讀劇本、查資料、寫人物小傳,一字一句學習阿拉伯語,在看電影的時候,無數(shù)次被宗大偉堅毅的眼神打動,尤其是大段大段流暢的阿拉伯語臺詞,明明聽不懂,但觀眾就是能夠清楚的感知到角色為了帶領所有人撤離按下焦躁反復爭取的那種壓力。
可以說,“宗大偉”這個人設除了最初的劇本之外,是張譯和導演饒曉志一起慢慢“磨”出來的,也是張譯在和劇組請來的外交官執(zhí)導多次交談和討論之后慢慢豐滿起來的。
除了角色的信念感和故事的真實感,想要把觀眾瞬間拉入那個正在經(jīng)歷暴亂的努比亞,整個劇組還在置景下了大功夫。
因為《萬里歸途》改編自真實撤僑事件,所以導演非常追求故事的“紀實感”,也就是說電影必須盡可能的還原戰(zhàn)爭場面和撤僑大部隊的徒步路線。于是饒曉志大手一揮,要求整個劇組不僅要在國內1:1搭建出一個正在經(jīng)歷暴亂的異國城市,還要努力拉出一條穿越沙漠和戈壁、途徑礦山與紅湖的徒步撤離路線。
搭景之難,難于上青天。
不得不說,饒曉志不愧是讓業(yè)內談之色變的細節(jié)控,《萬里歸途》在開拍前的半年時間內,整個團隊都在全國各地奔波勘景,最后面不改色的完成了導演對于場地的所有要求,從異域風情感十足的街道建筑,到路邊寫滿阿拉伯語的標牌,再到阿拉伯特有的糖果零食,保證鏡頭里出現(xiàn)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讓觀眾有代入感。
如果實在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場景,那就自己造一個出來。
在整個100天的拍攝過程中,所有人在完成自己任務的同時,都在和劇組一起死命摳細節(jié),于是才有了上映時格外震撼的“萊普帝斯機場”、炮火紛飛中殘存的“沙瓦集市”等等。
而“撤僑同胞10人組”更是提前進組之后就開始感受劇情中最重要的部分——“徒步”,然后將自己的感受如實的反饋給導演,比如走多遠開始會體力不支、負重之后喘息程度會不會有所改變……
可以說電影中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角色形象,都是在演員和導演的共同努力下一點一點地從骨架長出豐滿的血肉,然后再用最真實的反應去還原這場關于撤僑的故事,而這也是《萬里歸途》讓觀眾贊不絕口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