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綜藝節目中,黃渤談起父親的養老。
“其實,我一直沒跟所有人說,我父親就是認知障礙,現在已經中期往后了,就是完全不記得我了?!?/p>
每次回家,父親都把他當朋友,對他客客氣氣,這讓他感到很難過,更讓他擔心的是,有次父親上街忘記了回家的路,自己一個人在街上來回走。
幸好被朋友看到,才打電話給黃渤,把父親接回了家,他考慮到父親需要全面的照顧,考慮把父親送養老院。
這個想法遭到身邊人的反對,很多人說他這是不孝,黃渤很難過,自己也想放下工作回去照顧父親,但現階段也不現實,可如果真把父親送養老院,又擔心會受到輿論的壓力。
黃渤的困境,其實也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問題,我們不由深思,當父母老了,如何妥善給他們養老?
據《2018年空巢老人調查報告》顯示,身患疾病的老人高達5600,占老人總數的1/3,很多老人對養老感到不滿意。
對于子女來說,妥善安排好父母的養老,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
02.
為什么我們不想去養老院?
1、冷冰冰,沒有家庭的溫暖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養老院冷冰冰的,缺乏感情。
雖然有護工每天來照顧自己,但一想到要離開熟悉的環境,還有朝夕相伴的家人和鄰居,就會感到不愿意。
中國有“養兒防老”的傳統,孩子對于父母有贍養的義務,這種贍養,大家自定義是把父母接到身邊,一日三餐地照顧。
如果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即便你每個月交養老的費用,在大家眼里,也是不孝,更缺少家庭的溫度。
2、不自由,太受約束
由于養老院的人多,每天會有固定的作息規律,這跟在家自由自在還是有所區別的。
養老院的地方有限,每天活動的空間也就是活動室、院子來回地走動,如果你想要出去,需要先打招呼,有的老人會認為,這是花錢來買罪受,還不如在家自在,可以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3、每天跟同齡人相伴,暮氣太重
電影《桃姐》里說:“有事的時候姐長姐短,姐有事的時候你們誰管?”
桃姐是在李家工作了幾十年的傭人,當她年齡大了,被送進養老院,她不害怕老,但害怕每天跟老人在一起,看到有人生病或離開,就讓她心里感到壓抑。
這是養老院避不開的暮氣,在這里,因為很多人年歲已高,就容易出現疾病,人是有感情的,眼看著身邊有人生病,還是會產生傷感的情緒。
去養老院,是很多孩子為父母選的路,但卻不是父母心里想要去的地方。
03.
除了去養老院,新型養老方式還有哪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養老方式也有了改變,有幾種新型養老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1、抱團養老
耿姐是抱團養老的一員,兒女都已經成家,孫子也上學了,忙碌了一輩子她,終于有了自己的時間。
她不想跟兒子住一起,也不想去養老院,就跟幾個朋友一起租下一棟別墅,并很自覺地簽下“免責書”。
在這個院子里,他們種蔬菜,看書,下棋,看電影,聚餐,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但互相幫助也有了家的感覺。
更重要的是,彼此志同道合,平時誰生病了,也會輪流互相照顧,大家覺得生活很愉快。
2、老青互助
80歲的汪奶奶就選擇了這樣的養老模式,她家有二室一廳,跟社區說過后,有天社區給她帶來一個20多歲的姑娘媛媛。
媛媛在這個城市工作,跟汪奶奶住一起后,有時會跟汪奶奶一起吃飯,更多的時候是在自己房間待著,但她一直會開著房門,有時會跟汪奶奶聊聊天。
這樣汪奶奶身邊有人陪伴,她的兒女也很放心,對媛媛來說,節省了房租,還有了家的溫暖,雙方都很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