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幾年的國慶長假中,都會出現一個“我和”系列。這種電影在傳播正能量的同時,也實現了理想的票房。這種集錦化、多元化、平民化的主旋律電影逐漸成為國慶檔的主流。那么,《我和我的祖國》拍攝背后,又有哪些故事?今天白羽就跟大家聊一聊。
一、最有歷史感的《前夜》在《我和我的祖國》第一個鏡頭就交待,又搗毀了一個特務窩點,這也是當年嚴峻情況的真實寫照。當時新中國未來的公安部長羅瑞卿,組建了一支人數600人的“便衣警察大隊”,分散至北平城各個區域,粉碎了敵特對開國大典的各種破壞行動。
現在看這些被破獲的未逐案例,簡直觸目驚心。9月14日,便衣大隊抓獲一個喬裝成菜農的特務吳瑞金,他當時身上攜帶定時炸彈,準備炸毀亞洲飯店;就在9月30日當天,毛主席的警衛員安科文在天安門城樓上例行巡查,聞著火藥氣味發現一個隱藏在城樓上的炸藥包!數十米的導火索隱于城墻根下,已經被點燃。電影中也明確提到:就連聶老總的墨綠色皮爾卡都被放了黑槍。
在開國大典的前幾個月內,羅瑞卿率領的公安隊伍通過拉網式清理,先后捕獲國民黨潛伏特務3000多名,繳獲大量槍支彈藥。在《我和我的祖國》的七部短片中,最有歷史感的就是管虎執導的《前夜》。導演們分領任務時,管虎還在美國拍戲,留給他的只有這個“挑剩下”的故事——因為難度最大,管虎拿到題目其實只有四個字“開國大典”,根本沒有副本和方向。
如何怎么達到總導演陳凱歌的要求“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管虎團隊最后挑中了開國大典時,站在主席身后的工程師林治遠的故事。《前夜》將林治遠的經歷,濃縮到一個晚上,用了好萊塢式的“三分鐘營救”、倒計時的時間提示,來營造懸念、控制節奏,使得故事可看性很強。這部短片規模大,外景全做特效,動用的人很多,管虎的場面調度運用的非常嫻熟。片中林治遠們用1比3的模型做實驗,是劇本的創作;
但正如片中林治遠所說,“二十八年革命,兩千萬人犧牲,換來的紅旗,我們能做的只有四個字:萬無一失。”太多的勞動人民為了開國大典順利舉辦,排除萬難,彈精竭慮。電影把林治遠的難題,改為旗桿頂一顆阻斷球銹壞了,需要用幾樣罕見的金屬材料;從而引出令人淚奔的一刻:絡繹不絕的群眾在半夜趕來,每個人都帶來了家中僅有的金屬器物,從煙袋鍋子、勺子、油燈到長命鎖、金條,五花八門。此刻,每個人都懷著真切的愛國之情,想為開國大典盡綿薄之力。
根據史料記載:林治遠為國旗自動設計升降裝置時,煞費苦心。這項在現代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自動化技術,在當時的全中國確實沒有多少人掌握。他和梁昌壽同志反反復復試驗了多次,都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于是他們在9月下旬拆除了旗桿周圍的腳手架。誰也沒想到的是,就在開國大典的前一天,兩人進行最后一次試驗,好巧不巧就在此時出了故障,紅旗升到旗桿頂部后,馬達繼續運轉,直接把試驗用的旗子絞到滑輪里。建設局長趙鵬飛(胡軍飾演)調來了消防隊的云梯,還差幾米夠不到。最后,還是由棚彩工兄弟穿著特制的鐵鞋,冒險爬到旗頂把試驗旗取下來。
林、梁二人立即著手排查,一直忙到10月1日凌晨,才確認沒有任何問題。為了防止意外,梁昌壽守候在旗桿下,如果萬一毛主席按動電鈕后國旗到頂還不停,他就立即切斷電源。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舉行時,馬上就要升國旗了,站在一旁的林治遠,悄聲對主席說,把電鈕向右擰一下即可,這個瞬間被抓拍到,永久留存了下來。
二、《相遇》給奉獻者的挽歌據說在導演組分故事的時候,陳凱歌最看好的就是《相遇》。因為這樣的場景曾經出現在他兒時的記憶中,于是這段記憶也隨之出現在了這部短片中。《相遇》最終由擅長愛情片的導演張一白接手,也就是《功夫》中那位抬頭看天,埋頭數錢的“光明頂”。
《相遇》以青春之歌作為開頭,又以青春之歌作為結尾。影片中,張譯飾演的高遠幾乎沒有臺詞,在全程戴口罩的情景下,觀眾只能通過眼神來閱讀人物的內心波動。他將那種驚喜而又壓抑,深情而又愧疚,悲傷而又痛苦,無奈而又哀傷的處境演繹地極為動人。
在方敏絮絮叨叨的講述中,我們完全沉浸在這對戀人,相識、相戀、相知,唯獨不能相認的情緒中。就在高遠情緒激動,即將在心愛的人面前摘下口罩的一瞬間,車停了,手也停了。公交車外忽然鑼鼓喧天,紅旗招展,原來人們慶祝的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高遠情不自禁地跑下車去,那種激動、欣慰、自豪難以言表。
方敏隔著游行隊伍,看出了高遠異乎尋常的激動。她指了指高遠,又指了指報紙,在兩人對視一笑中明白了彼此。高遠又一次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他深知自己是將死之人,這一次的不期而遇,就是兩人永遠的訣別。他想解釋,想訴說、想表白,千言萬語都化為了克制無言。一旦許國,不問犧牲。那只伸向愛人的手停在半空,一轉身,就是愛隔山河,天人永隔。
《相遇》的主人公高遠沒有具體的人物原型,但他又是千千萬萬為中國原子彈科研工作貢獻出青春和生命的英雄縮影。兩彈元勛鄧稼先,在一次氫彈投放實驗時,因為降落傘原因摔在地上沒有爆炸,基地派出了100多名防化士兵,找到了彈體殘骸。鄧稼先按捺不住心情,堅持趕往爆炸核心區。他甚至直接跳入彈坑,把破裂的氫彈捧在手里研究確認,最后發現是降落傘的問題,氫彈本身設計無誤。
鄧稼先的夫人許希鹿女士立即讓他做了全身體檢,結果查出鄧稼先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骨髓里早已被放射物入侵。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其中追授已去世的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藏、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太多的科學家隱藏幾十年的身份,到這一天才真正解密。除了科研人員,原子彈試驗場上還有萬名將士忙碌的身影,正是無名英雄們的默默付出,才有新中國一步步強大。以身許國的光榮,永載史冊。
三、共同的歷史記憶導演黃建新是該片的總監制,他曾經介紹,在《我和我的祖國》拍攝之前,團隊曾經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來確定哪些事必須拍的歷史瞬間。最后,大致確定了20個,再慢慢篩查選題。在時間線上差不多10年一個事件,用7個故事串聯出新中國70年的歷史。《相遇》的最后一幕是1981年方敏從新聞中看到國家表彰高遠們的消息,不禁暗自流淚。接下來的就是1984,上海胡同里男女老幼收看女排《奪冠》。
《奪冠》設置了一個兩難的局面,胡同里幾十號人都指望小男孩冬冬家唯一一臺電視機直播奧運女排決賽,情竇初開的冬冬要跟心儀的女孩告別。電視機里是頑強不屈的女排精神,電視機外是冬冬為了讓鄰居們見證女排輝煌戰績的頑強不屈;一邊是熱火朝天的直播,一邊是抓耳撓腮的離別;
冬冬在32位電子游戲音效的背景音樂下,不斷地“闖關升級”,在最后一次“闖關”時,小男孩的背后掛住了一條晾曬的床單,當他挺起胸膛手扶天線,與女排奪冠后身披國旗是相同的道理。這就是:女排精神,全民寄托,愛國之情,融入生活。導演徐崢用喜劇的手法,真正做到了用小切口,小人物,小小孩的悲喜,來展現大背景,大時代,大歷史。
《前夜》與《回歸》其實都是同樣的選題,都在講神奇,都是臨危不亂,強調時間上不差毫厘。從1949到1997,兩個升旗儀式從不同的角度見證了中國的強大。《北京你好》描寫的是出租車司機與時代的共情。全片沒有一個正面展示北京奧運會的鏡頭,但是它就像輕觸了每一個中國人腦海中的開關,對于祖國的自豪與熱愛,已經融入每一幀記憶的畫面。
《白晝流星》在七部短片中最具文藝氣息,脫貧與強軍融合在了一起。陳凱歌用一種浪漫主義的敘述方式,調和了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就像導演田壯壯所說:“這是一個真實生活里的寓言”。《護航》的導演是最年輕的文牧野,講述的是有個性、有主見的新一代女飛行員,她們的酷與颯,更是以家國責任來夯實打底。
回顧新中國的每一項成就,都是千萬普通人添磚加瓦的豐碑。見證歷史的是群眾,推動歷史的是英雄。國家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寬泛的詞語,而是一種用時代記憶和歷史瞬間交織鋪陳的真情實感。這些生動的細節,這些折射廣闊生活的畫面,將會成為我們這一代最真實的影像記憶,烙印在靈魂深處,一刻也不能分割。#我為祖國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