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事已經過去了幾天,但我還是想聊聊這一場“全網下架”。
當大家感嘆張翰終究還是憑“黑紅”再次紅出新高度時。他那部誠意滿滿、豆瓣史上最低分的《東八區的先生們》突然毫無緣由地就被下架了。
被下架的不僅僅是這部低分影視,就連今年的高分電影《隱入塵煙》,也在同一天被各大流媒體平臺全網下架。
下架原因大家都三智五猜,甚至連《隱入塵煙》被下架的詞條后來也變得搜索不可見。“電影的下架,終將讓更多人看到這部電影”“《隱入塵煙》的下架反而讓我看到了一場最經典的謝幕”“無論是丑化還是美化,都該允許存在;現實,也該被承認存在”
01
逆襲文藝片,最終還是“隱入塵煙”
“隱入塵煙最終隱入塵煙。”這是《隱入塵煙》下架后,被傳播得最為廣泛的一句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西北底層民眾的苦難鄉村故事,馬有鐵和曹貴英被各自原生家庭拋棄,毫無存在感、苦命的兩個小人物。但兩人在耕種過程中卻建立起了愛和對生命的感悟,并且過上了相知相守、相濡以沫的日子。
在李睿珺鏡頭下,電影凝視了窮人的苦忍,我們也看到了更為殘忍的底層農村現實,獨特的鄉土美學。馬有鐵和曹貴英苦忍至善的生活詮釋了什么叫“?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活只欺窮苦?,佛門只渡有錢?”。他們被壓迫被剝削被嘲諷,面對命運不公也無法逃脫框架,一直被困住,哪怕是那樣的苦他們也還是保持著農民的那種至純至善。然而,他們愈加善良,愈加被馴服,結局就顯得現實愈加悲劇。盡管如此愛有嘗試流向經歷苦難之人,馬有鐵和曹貴英也曾過著相互扶持的日子。
但身體有缺陷的曹貴英跌入水渠時,她依舊沒有得到村民的搭救,最終溺水死去。
而他賣了所有糧食,把一切都交代齊了,也吃了那舍不得吃的雞蛋。
當馬有鐵選擇解下勞苦了一輩子的驢,給它自由時,也正是他看見自己悲劇命運的互文。
馬有鐵罵驢“真是賤骨頭,放你走都不會走”也是在罵自己,一種自我怒斥,因為他一生都在馴服,都在任人擺布、使喚,但他無力改變無力逃脫。
隱藏結局是,馬有鐵喝下農藥,絕望死去。
因為題材的原因,《隱入塵煙》一直得不到好的排片。電影成本在200萬左右,上映60多天,票房卻可以逆襲破億,是屬于小眾文藝電影少有的奇跡。至少在蟬主看來,《隱入塵煙》已經做到了它能給出的樸實真摯。
不少媒體都曾夸過它的真摯,甚至說《隱入塵煙》扯下了文藝電影營銷的遮羞布。
也正是因為電影所涉及了西北底層農民,它有足夠的現實社會性,引起不少輿論爭議。有人說《隱入塵煙》是在美化苦難、丑化農村,甚至符合了獲獎三要素:苦,丑,窮。也有人說家丑可以,但你不能外揚。
無論是美化還是丑化,又或者現實一角就是如此,起碼它應該被看見,那才有討論問題的基礎,但如今哪怕敘事再溫和,好像也無法逃脫被下架。
上映的電影是妥協的產物,結局最終也還是選擇了隱忍,加上了那一行字幕:
“2011年冬,老四馬有鐵在政府和熱心村民的幫助下,喬遷新居,過上了新生活。”
如果非得比較,《隱入塵煙》作為文藝片確實也算幸運。起碼它曾被看見被討論,只不過如今花開也花謝。還有更多類似的影視或許根本不會有被掀起輿論的機會,他們從一開始就隱入塵煙。
02影視觀眾,是最沒話語權的一環?
另一方面,《東八區的先生們》自從開播以來就被全網罵油膩,讓不少觀眾感到反感。
某媒體也評該劇“充斥著油膩、懸浮、尷尬,劇中價值觀令人不敢茍同,過于冒犯女性”。
最后評分跌到2.1分,成為豆瓣史上最低分的影視劇。
雖然《東八區的先生們》確實讓人感到不適,但對于“下架”這一直接粗暴的行為,也并非所有人都贊同。有人拍手稱快,認為這劇原本就不應該上架:“能過審就離譜”“真是太好了,侮辱女性有什么可洗的,真逗”
也有人覺得隨便把一部過審的影視隨隨便便下架,標準就像菜市場一樣兒戲:
“我罵他,但是他既然上架了,憑啥下架啊”
“現在下架是覺得有問題的話,我更想知道為什么會過審”
“不能因為你不喜歡不符合你三觀就覺得隨便下架是正確的吧”
《東八區的先生們》既然已經開播,也代表著它屬于安全范圍之內的題材。
如果今日可以隨意下架口碑極差的作品,那也代表明天也隨意下架任何一部作品,觀眾不斷被迫讓渡影視權,也沒有過多的話語權,或者說,觀眾也沒有得到相應的尊重。
再者,大家如果繼續為“下架”拍手叫好,那我們的影視未來就真的像菜市場一樣兒戲。
華語電影的式微是顯然的,劣幣不斷在驅逐良幣,大家對影院上的電影或流媒體的綜藝也逐漸不再抱很大期望。我們的影視綜藝,一直陷入一種自我審查,被改歌詞,被諧音,被打星星,臺詞歌詞是A,字幕卻可以是B。一些稍微敏感的詞語,不得不用拼音縮寫,甚至是必須打上雙引號,死要打雙引號表示不是真的“死”,笑死、急死、死心塌地,都得打“”。例如很出圈的翻譯字幕梗,這個“口”并不是口,而是“殺”。
今年的《脫口秀大會》第五季,自開播以來,脫口秀演員們的段子就一直被刪減,屏幕前的我們根本銜接不上他們的表達。只想問,打了碼被剪輯的脫口,還能叫脫口秀嗎?思文的段子中提及了在姐弟戀中,這些小鮮肉喪失姓名只留下一些年份,這不叫物化這叫數字化。僅僅因為這樣的段子,也被完全刪了。
還有顏怡顏悅,她們主要關于女性和涉及燒烤店內容的段子,基本都被刪了。
楊笠在最新一期甚至還有衛生巾的段子。
這個問題前段時間我們也討論地沸沸揚揚不是嗎?月經、衛生巾有那么不見得人嗎?
問題不會因為刪減和回避就得到解決。在脫口秀舞臺,如果這些現實現象都不能被冒犯被說,那在影視上的創作我們又能奢望什么呢?以前我們能看到一批又一批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電影。例如李楊的“盲”系列電影:盲井、盲山、盲道。電影描述著相關底層人民的苦難,《盲井》是黑煤礦,《盲道》是拐賣兒童,《盲山》則是女性被拐賣、被囚禁、被家暴甚至被迫生育等等。“當罪惡和不好的東西把它攤在陽光下它就會消失,如果老捂著,這個罪惡就會繁衍。”“電影所批判的東西,并不是去抹黑,只是說給你帶來一種警覺,讓你知道這世上有好人也有壞人。”
我們的華語電影也曾在世界上的舞臺發光發亮過,我們有《活著》《紅高粱》《風月》《霸王別姬》《讓子彈飛》《花樣年華》《春光乍泄》等等隱喻性、故事性、藝術性極強的電影。
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還獲得過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 ,甚至被稱是中國電影站在世界舞臺上最高的一次。
電影并沒有那么可怕,我們作為觀眾或許也不需要被“保護”得這么好。
就像婁燁所說的,電影始終帶給我們的只是一個補充信息,而不是主導信息,我們也不必讓電影承擔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