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劇近些年來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
除了少部分優秀的作品,總是“高開低走”。
宣傳的時候,一看,嚯,那陣容、那原著、那情節、那投入,必須是大片。
一播出,乍一看,“精品”“佳作”,必須追完。
再一看,嘩啦,一盆涼水從頭潑下,完全經不起推敲。
比如一開播就引起熱議的《親愛的小孩》
因為演員任素汐在劇中完全犧牲形象,近乎完美地展示了孕期女性的形象而引發了很多女性的共鳴。
口碑極好。
但拍著拍著,故事就變得狗血起來。
為了矛盾而矛盾,為了壓抑而壓抑。
最終,差評如期而至。
再比如最近黃景瑜主演的《罰罪》。
陣容拍攝手法都不錯,故事也有原型。
一開始也被寄予厚望。
但后期還是因為主角光環太大,功虧一簣。
還有張翰《東八區的先生們》號稱數年磨一劍。
張翰在各種場合也為該片做足了宣傳,但最后不僅“咸豬手”頻現。
臺詞和立意問題都不小,最終下架。
總之,近些年來,國產劇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
一說,就是天下無敵,一看就是毛病不少。
01、窮人不窮太懸浮
窮人不窮這個問題,在國產劇中已經被吐槽很多次了。
即使很多優秀的作品也沒有免俗。
大熱的《三十而已》,在近些年的作品中,口碑還不錯。
但劇中的窮人,也都讓人哭笑不得。
她的工作是奢侈品店的店員,月薪1萬。
但她住的房間,月租就是8500。
除此之外,日常消費檔次也都不低。
旅行箱1萬,一雙鞋幾千,衣服也都是名牌,還要經常去旅游,,吃穿住用都非常精致上檔次。
雖然劇中給她設置了刷卡貸款消費的環節,但這些錢都要還啊。
這種,所謂的窮人生活品質,早就超越了絕大多數的打工人。
同樣的,《戀愛先生》里,主角在北京,轉正后工資才1萬五。
但花錢如流水,買30多萬的豪車,現場就給了一半首付。
工作弄壞了客人的東西,隨手就賠1萬2.
飛機要坐頭等艙,送禮物都是幾千的奢侈品。
租的房子還是北京二環內的高檔公寓。
衣服也是一眼就看得出標志的大牌。
這樣的窮人,別說1萬5,就是一個月15萬,也不夠花。
《我的真朋友》里,baby的信用卡已經欠了5000元,月薪只有2000元。
但她吃的飯,是幾十元一盒的自熱鍋。
租的公寓更是環境優美的獨棟獨家小公寓。
這樣的房子,在上海,租金多少可想而知。
《夢回》里的李蘭迪扮演的是生活艱苦,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小設計師。
但她住的確是北京市中心的精裝豪華復式房,大且位置絕佳,打開窗就能俯瞰城市夜景。
還有夢幻的大陽臺和露天浴缸。
這樣的房間和為生活奔波的小設計師定位差得太遠了。
戚薇在《沒有秘密的你》中,不停地用臺詞說“我很窮,我沒有錢,我連飯都吃不起了。”
以此來突出她身處逆境但依舊有骨氣的性格。
但她租住的房子,有露臺,也有大花園,還是個小復式。
里面還有碩大無比的浴缸。
這樣的房子,也不是窮人租得起的。
袁泉和俞飛鴻主演的《玫瑰之戰》,講述的不是窮人,是事業有成的律師。
但俞飛鴻的行頭,每天都是50至百萬不等,且基本不重樣。
即使所謂的精英,要完全撐得起這樣的服飾消費,也絕非易事。
衣服首飾每季都跟著新品更換,一年的置裝費恐怕都要千萬。
除了衣服,還要配套的車、房,生活方式等等。
總之,如此情況,不一而足,似乎編劇們理解的窮和大家不一樣。
富就更不一樣了。
他們似乎沉浸在自己對生活的幻想中,在精致的生活中假設著生活中不存在的困難,然后再去克服,以此凸顯人物。
可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設置的場景里,生存在就不是問題了。
02、矛盾不夠也要吵
好的作品里要有矛盾沖突。
但現在很多作品,完全是為了矛盾而無中生有的制造沖突。
《親愛的小孩》前期很寫實。
尤其是任素汐扮演的芳一諾,在孕期前后的狀態和妝容都很寫實。
也是因此獲得了一波好評。
但后期,所有的情節就變得詭異。
先是丈夫肖路,從一個想讓老婆過好日的男人,忽然就變得不愛回家,孩子出生后也不喜歡孩子了,而后就出軌了。
接著,他的母親,也就是婆婆也做出了匪夷所思的事情。
兒媳生孩子她和母豬生崽比,一邊照顧孫女一邊抽煙,用20多年前的舊尿布給孫子用,不讓兒媳婦請月嫂,除此之外,還有種種匪夷所思的操作。
肖路則完全站在他媽那一面,孩子才生,他就把自己孩子的胎盤拿走剁餡,給自己的弟弟吃。
這些事情,不是不可能出現,但如此高頻度地出現在一家人中概率就是匪夷所思了。
而且,丈夫肖路的轉變毫無過程和邏輯。
幾乎就忽然間,從一個好丈夫變成了出軌、愚孝、不關心妻子,不喜歡孩子的男人。
但接下來的是,男女主過不下去離婚了,孩子又得了白血病。
兩人又不得不在一起,考慮是不是在要一個孩子。
更狗血的是,此刻男女主都已經各自結婚。
總之,一句話,真的是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撕。
這種強行把所有想得到的點子密集用到一個劇中的行為,乍看之下,很刺激。
但看久了,真的就審美疲勞了。
但很多劇似乎將此當成了流量密碼,用一個又一個極端情況下的罕見情形去調動觀眾的情緒。
似乎讓觀眾罵起來,吵起來,有爭議就是成功。
但有爭議只是表示觀點尖銳,并不代表劇作本身的質量高啊。
03、不看內容看尺度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看是,看戲磕“CP”成了常態。
一宣傳的時候,就要強調要發糖。
那部戲里沒有幾個高能吻戲,擁抱,似乎就不配上映。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里,馬伊琍的吻戲可謂高能。
幾乎是見縫插針地安排這樣的鏡頭。
不僅時裝戲有,古裝戲也不能落下。
不管情節是否需要,總之就是要來一下。
從不愛到愛就是因為一個吻。
感情升華也是要來一下。
至于抱一抱舉高高,也是常規操作。
但總這樣也容易走火。
《東八區的先生們》其實走的也是這個線路。
但過猶不及。
張翰的手,已經被批評了無數回了。
這里不多贅述。
但影視劇中,但凡表達情到濃處,必須肢體接觸,比如發糖的事情絕不止這一件。
可實際上,感情的表達原本就沒有標準。
熱烈相擁是一種,克制而含蓄也同樣有。
如果為了迎合市場,將感情的表達簡化為肢體表達,不僅膚淺而且媚俗。
完全本末倒置。
殊不知,滿屏的肢體接觸并不一定是糖,有時候是油膩。
04、劇情不行戲骨填
在過去20年,國內有很多演技扎實,態度敬業的演員。
但在偶像盛行的現在,因為年紀的原因他們不太能擔綱主演了。
不過,很多作品里依舊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電視劇《罰罪》中的老戲骨就很多。
李幼斌、程煜,還有徐洪浩、付鵬程、史蘭芽等等。
《冰雨火》里的劉奕君、王勁松、張志堅。
《大考》的陳寶國、王千源,郭濤、顏丙燕等。
《對決》《警察榮譽》里的王景春等等
還有《人世間》里的丁勇岱。
《掃黑風暴》、《玫瑰之戰》《幸福到萬家》的王志飛。
還有中生代的黃金配角,王驍、王陽等等。
這些老戲骨因為演技好、態度好成為了各款爆劇的黃金配角。
但導演們用這些老戲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補足劇情本身的薄弱。
因為老戲骨很容易給觀眾一種慣性思維。
比如在《冰雨火》中,王勁松和劉奕君。
就利用了王勁松和劉奕君之前的角色形象故布疑陣。
有人說:“沒有其他人,王勁松一定是壞人。”
于是在前期,該劇的討論一直集中在王勁松扮演的隊長是不是內鬼上。
但后期劉奕君出現了。
根據規律:“有了劉奕君,王勁松肯定就能演好人了。”
利用老戲骨故布疑陣的做法很流行,也有一定的作用。
于是,這些老戲骨用自己的身份給劇情添彩。
又用自己的演技和氣質讓作品有了質感。
從而減輕了年輕主演們的壓力。
但老戲骨就那么多,有時候用得太多了,會讓觀眾疲勞。
也會顯得主演過于單薄,對劇情和作品來說,有些本末倒置了。
而且單靠老戲骨,拉得動一時,但不能持久。
《憑欄一片風云起》中,王勁松的演技可圈可點,尤其是其中一段17分鐘的獨白,可以媲美“臺詞第一人”王志文。
但他一個人終歸不能挽救整個劇的口碑。
王景春在《對決》中的表現游刃有余,但最終,該劇的熱度也并未取得預料中的好效果。
說到底,用老戲骨做配,提升劇集質感的做法是可取的。
但前提是劇集本身還不錯,否則老戲骨就只能淪為工具人了。
05、不談戀愛不拍戲
多年前,香港有部職業劇叫做《鑒證實錄》,講述的是女法醫的聶寶言的故事。
主角由陳慧珊扮演。
劇中沒有其他的大支線,就是女法醫一個案子一個案子的跟。
雖然其中,也有少許感情線索,但主線絕不是談戀愛。
劇中,女主角絕對專業的職業態度,和對職業完美的闡釋,讓這部戲傳給你為了職業劇的翹楚。
很多女性還因為這部戲,后來從事了法醫工作。
但反觀今年來的很多職業劇,基本都是披著戀愛外衣的戀愛劇。
一部戲拍完,大家議論的都是男女主多么般配,感情多么真摯。
但對闡述的職業,完全沒有印象。
《你是我的榮耀》《愛上特種兵》甚至是口碑很好的《你是我的城池營壘》核心都是俊男美女談戀愛。
比較之下,多年前的《士兵突擊》反而是最純粹的職業劇了。
職業劇的要素是職業,要深刻展示職業的本質,人在這個職業里面臨的選擇和付出,闡述職業對人的影響,對社會的作用,才是職業劇的本質。
而現在的很多職業劇,實際上說的只是某個職業的人怎么談戀愛而已。
既看不到從業者的風采,也沒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職業最后也就淪為了背景板,毫無吸引力。
06、顏值不夠濾鏡湊
演員詠梅曾經在一次頒獎禮上直言,不要將她臉上的皺紋修掉,因為那是歲月的痕跡。
袁泉也曾直言,有些角色只有上了40歲才能演。
但在很多影視劇中,演員的臉都已經不是有沒有皺紋的問題了。
而是已經被濾鏡和打光磨得快平了。
沒有皺紋,沒有法令紋,也沒有表情。
究其根本,一個是為了扮年輕。
劉濤在《星辰大海》里要從20歲演起,但她已經40多了。
雖然保養得當,但與20歲還是有著質的差異。
無奈之下,只好上濾鏡,強行抹去歲月的痕跡。
同樣的,她在《大宋宮詞》里扮演的15歲的少女,也用了很厚的濾鏡。
但效果也就見仁見智。
除了顯年輕,濾鏡也有美化皮膚,修飾臉部缺點的作用。
鞠婧祎在《新白娘子傳奇》中,皮膚已經白的沒有輪廓了,沒了瑕疵,但也沒了立體感。
《正陽門下小女人》里,老戲骨倪大紅的眼袋都磨沒了。
整個人就像個假人。
更不要說,更有甚者除了濾鏡,還對自己的臉部進行了微調。
臉是演員的武器,是要表達喜怒哀樂和情緒的。
但濃重的濾鏡讓演員臉上的微表情,眼神甚至肌肉走向都模糊了。
只能看到白茫茫一個平面,這樣的臉沒有個性,沒有美感,更遑論表演的細節了。
主流媒體也曾就這個問題認真提出過意見。
但這類現象并沒有質的減少。
即使粗糙如李云龍,經過濃重的濾鏡也能是個俊后生。
但這樣花紅柳綠的臉,還有什么表現力呢?
07、該怎么辦
其實很簡單,大浪淘沙,總有珍珠。
《開端》雖然說是懸疑劇,但卻將目光對準了實實在在真實的人。
為了供女兒讀大學,一頓飯只吃一個饅頭的老焦。
生活居無定所,但依舊能幫助路上偶遇的大媽。
在車上,為了幫助女主,他打開了箱子,找出了自己當寶貝一樣收著的散裝衛生巾,而這他原本是想給自己女兒的。
這是他從房東那里撿來的“奢侈品”。
撿到之后,他還興奮的打電話告訴女兒:“有什么事和爸爸說,咱們也用得起衛生巾了。”
這一幕很多人都破防了。
作為一個貧窮的父親,他已經盡量將自己能得到最好的東西給女兒了。
通篇沒有說窮和生活艱難,可卻點點滴滴都透出他的善良與不易。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
這些踏實的細節,讓該劇充滿了人文關懷。
潘粵明的《龍嶺迷窟》口碑爆棚,但同樣的演員拍攝的《云南蟲谷》卻沒那么受歡迎,到了第三部《昆侖神宮》口碑又上來了,為什么?
因為相比之下,《云南蟲谷》沒有好好講故事,全片充斥著大量無聊的情節,莫名其妙的感情戲,包括主演潘粵明都胖的有些不符合角色。
到了《昆侖神宮》,導演開始好好故事了,有邏輯,節奏好,潘粵明也好好減肥了,形象也比前一部好了。
口碑自然就上來了。
還有《白夜追兇》、《人世間》、《覺醒年代》等等一系列好片。
這些優秀的作品,首先是有一個好故事,一個邏輯通順,情節能自洽的故事。
再根據故事選擇適合的演員,去詮釋一個情理通順,不浮夸的作品。
這樣,劇中的人物才能立得起來,劇中的情感才能讓人有共鳴。
好的影視劇是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的。
而不是找幾個演員明星,打扮得漂漂亮亮站在那里。
弄得跟演員個人的大型宣傳片一樣。
不管情節,不管故事,不管演技,為了拍戲而拍戲。
所以,創作者停止自嗨吧。
不要將目光聚集在因為明星效應而產生的議論上。
不要為了省事直接將一部戲壓在某些明星身上。
也不要為了方便,套路化的濾鏡一上、戀愛戲一拍,再加上自己想象中的生活,硬湊一部戲。
想要有好的作品,應該靜下心來好好用功。
讓劇本、演員、特技都為合理的劇情服務。
制作方做到尊重原創、尊重編劇,合理選角。
演員做到敬業,去認真體會角色,不要臺詞用配音,容貌用濾鏡,騎馬跑步都用替身,戲拍完了都不知道自己拍的是誰。
唯有從業人員都開始認真對待自己的事業,國產劇這些“臭毛病”才能被糾正。
才能被改掉。
我國1958年才有一部電視劇。
市場化是在1992年前后,那一年的《北京人在紐約》以及之前之后的《渴望》《情滿珠江》等到現在看來,技術不夠成熟,但誠意滿滿,所以并不會過時,依舊可以稱之為經典。
而未來,路還很長。
相信隨著技術大發展,觀眾的監督依舊從業人員的自律越來越好,這些問題都會解決。
我們期待產生更多更好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