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歌曲《孤勇者》,《孤勇者》為什么能夠在兒童群體里大規模的傳播?如今,手機成為了兒童了解社會信息的主要場所,而這個場所對他們并不設限。原本意義上被成人壟斷的短視頻平臺,因為網絡的發展給予了兒童大量接觸機會,兒童甚至成為了短視頻平臺重要的用戶群體。《孤勇者》作為一款很火爆的端游的主題曲,本身就自帶流量,從發行后就在短視頻平臺得到大量曝光。
當信息不再等級化,兒童與成人擁有了平等的機會來瀏覽各種信息,在這片“開闊”的媒介環境中,主題曲被兒童熟知、傳唱,成為了當下“童年的消逝”的有力佐證。除了小孩子對《孤勇者》的瘋狂偏愛,還有一個現象也值得關注:小孩子們對這首歌的喜愛大多都集中在其中幾句“明星”歌詞上。在短視頻文化的浸泡下,深度思考和記憶成為了一件難事,碎片的、淺表的思考與記憶成為了生活常態。
從《孤勇者》在小孩子間的爆火,我們可以窺見成年與童年之間界限的日益崩逝,但這種崩逝也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減緩這種童年消逝的過程,搭建合理的信息邊界,讓兒童擁有開放又封閉的美好童年。我好像一個人戰斗了好多年,每天都在期待著變好的那一天。可是不知道哪一天才會變好。為什么就這么難呢?可是放眼望去,誰不辛苦,誰不難呢?年近六旬的父母,每天起早貪黑,本該享福的年紀,還在為了柴米油鹽辛苦地工作。
老板似乎也沒那么輕松,在這個經濟不景氣的年代,每天在破產和重生之間徘徊。我好像突然真正理解了《孤勇者》這首歌,好像突然明白了唐恬為什么要寫《孤勇者》,比起普通人,她們更難。在這個偌大的世界,復雜的社會,雞零狗碎的生活里,我們每個人,每個平凡的普通人,都是孤勇者。生活很難,但我們都在堅強而努力的活著,掙扎著。
我想,這應該就是孤勇吧!最后說回歌曲本身,是一首動畫的主題曲,那他的內容必然是貼合動畫劇情與角色,從《雙城之戰》的劇情來看,歌詞其實很貼切。看到有人說,“都是勇敢的,很惡心”,那我想問了,動畫里的那些角色,他們的所作所為難道夠不上勇敢二字嗎?更何況,拋開動畫,單獨看這首歌,這個歌詞內容還包括了作者自身的經歷。
你們在聽其他歌時,作者結合自身經歷寫詞,你們說覺得是真情實感,怎么著,到《孤勇者》,就是矯揉造作了?《孤勇者》這首歌再怎么不堪,也不至于說是一首口水歌吧,歌詞的內容、陳奕迅的演繹以及被你們很多人詬病的作曲,綜合起來,應該也是過了及格線吧。放在當今的華語樂壇,和同時期作品對比,甚至都夠得上不錯的作品了吧!我發現,有的人好像就是喜歡貶低大多數人能接受的東西,然后,來突出自身的高品味一樣,實在是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