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日,北京八寶山菊廳,一場追悼會在這里舉行。
到場人士都是北大師生,著名主持人撒貝寧在念悼詞,痛哭聲不絕于耳。
禮堂的正中間,黑白照片高懸,照片上是一名年輕的女子,她笑容明媚燦爛,若不是這滿屋的哭聲,絕看不出這是一場關于她的葬禮。
她是誰?為什么能在八寶山舉行葬禮?她的去世為什么會引起如此大的轟動?
她就是張培祥,北大法學院的研究生,去世時年僅24歲。
在她24年短暫的人生里,經歷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又用極富才情的文筆留下輝煌。
她的人生究竟發生了什么?
說起張培祥的人生,怎一個“苦”字了得。
1979年10月6日,張培祥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市的一個小鄉村。
她的家里苦啊。父親常年多病,母親又是小兒麻痹癥患者,一只手幾乎癱瘓,還做過乳腺切除手術。
5歲后,弟弟出生,貧困的家庭再添苦難。
一個家,老弱病殘幼,全部集齊。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5歲開始,張培祥就成了家庭的主要勞力。
在湖南的農村,張培祥家主要是以農作糊口,每年秋收,是全家全年期盼的大日子。因為只有這個時候,家里的稻米收割了,就可以挑到賣場上賣掉,以換取父親治病的救命錢。
有一年秋收,父親的老毛病又犯了,整夜整夜地咳嗽。母親決定把家里的大米賣掉,好換錢給父親賣藥。
一天蒙蒙亮,張培祥就和母親出門了。
張家有兩根扁擔,一根80斤,一根60斤。如今張培祥已經十幾歲,她總是會懂事的挑起那根重的。
80斤的扁擔壓在她瘦弱的肩膀上搖搖緩緩,山路崎嶇又顛簸,張培祥借著微弱的亮光走得小心翼翼,每一步都似有千斤重。
好不容易挨到了賣場,等來了買家。
“1塊賣不賣?”來人問到。
“1.8,上午還是這個價。”張母回答,辛辛苦苦種下來的莊稼她不想賤賣。
來人搖頭走了。時間慢慢流逝,雖有人問米,但都出不到張母給的價。眼看著日上竿頭,張培祥急了,要是沒人買,那可得自己挑回去呀。
雖說已經到了秋天,秋老虎的威力還很足,曬了一上午之后,張培祥又餓又渴。那天,她最終也沒能等來合適的買家。母子倆頂著正午的日頭,把米挑上了肩。
“我來挑重的吧。”母親說。
“我挑得動。”張培祥咬了咬牙,汗水打濕了她的衣裳。她的肩膀已經磨破,破皮的地方被汗水浸濕,鉆心地疼。她一聲不吭往前走,生怕一不小心就叫出聲來。
張培祥緊盯著腳下,一步不敢懈怠,畢竟,她肩上擔著的不僅僅是大米,還是父親救命的藥。
日子這樣苦,好在,張培祥還有她的樂趣。
她愛看書,而且過目不忘。她最開心的日子莫過于開學,新課本的書香讓她沉醉,她常常看過幾遍,就能全文背誦。
當時,張培祥的姑父在工會工作,于是她常常去工會借書。上午借書,下午就還,而且還是幾十萬字的小說。姑父見到后,罵她,你借書不看,借了有什么用?
張培祥委屈地說,我都看完了。
姑父不信,要考她。沒想到,張培祥把故事情節、人物關系講得頭頭是道。
姑父聽后,大為驚訝,他沒想到一個如此年紀的小孩,就有如此非凡的閱讀理解力,和記憶力。
張培祥不僅讀書厲害,邏輯思維也遠超同齡人。
有一次,張培祥所在小學組織學生進城參觀。車上老師出了一道數學題,許久都沒有同學出聲。張培祥默不作聲,在手心里寫寫畫畫,片刻后,她舉手,說出了正確答案。
超強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讓張培祥在學校始終名列前茅。
如果說張培祥的人生自帶“苦”字,那讀書,就是她生活里的唯一的“甜”。然而,命運狠起心來,就連她的這點快樂也要拿去。
那一年,張培祥10歲。父親把她叫她床前,“伢子,要莫你別讀書了。”
張培祥怔了怔,她抬眼看父親,“我可以干農活,你讓我讀書吧。”
父親沒有說話,他只是坐在床邊,低下了頭。
張培祥什么也不說,她默默出了門,淚水在她眼里一直轉,可是她知道,家里都要揭不開鍋了,她拿什么去上學呢?
第二天,她背起鋤頭,和母親一起到田里干活。路上,她看到同學背著書包走在路上,眼睛直勾勾地望著他們。
好在,命運對她還是有所眷顧。
輟學在家不久,張培祥的姑姑到她家來做客,看到在家干農活的張培祥。
得知她沒有上學了,氣得質問她的父親,“山里娃娃,年紀這么小就不上學,以后有什么出路?”
張培祥的父親默不作聲,姑姑見狀,拉著張培祥,說,“走,姑姑讓你讀書。”
就這樣,在姑姑的資助下,張培祥又回到了學校。
她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學習刻苦努力,次次都是年級第一。中考時,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上了醴陵一中。
醴陵一中是湖南省省屬重點中學,每年都能產生不少文、理科狀元,上清華、北大的也不在少數。能考入這所學校,相當于一只腳踏入了重點大學的門。這對別人家來說,可是天大的喜事。
然而,自從得知女兒考上重點中學后,張培祥家就開始籠罩著一團愁云——錢從哪兒來啊?
父母勒緊褲腰帶,東拼西湊供她上了一學期后,就再也供不上了,只能讓她轉入鄉下中學。
張培祥的堂叔在醴陵四中任教,他知道張培祥的情況后,極力勸說她進入醴陵四中學習。畢竟鄉下的教學質量跟不上,很有可能會耽誤張培祥這個讀書的好苗子。
進入醴陵四中后,張培祥更加如饑似渴的在書海里暢游。她這種家庭條件,買書是不可能的,但她想到一個好辦法——去新華書店看書。
但時間久了,書店店員發現她天天來這兒“蹭”書也不買,便把她趕出門。她也不氣餒,第二天接著來看。如果沒被趕,就覺得自己像中了彩票一樣高興。
但這樣的快樂并沒有持續很久。
高二的一天,她被父親叫回家中。父親告訴她,“我被查出了腎結石,而你母親又患上了乳腺癌,這書……”
父親沒有再說下去。
張培祥知道了父親的意思。她也知道,如果自己再讀下去,自己的學雜費會把父母給拖死啊。
麻繩專挑細處斷,風雨專淋無傘人。
張培祥背上她的課本,踏上南下打工的路。
這邊,學校老師發現張培祥沒來上學,第一時間報告了校長。
校長羅定中立馬趕去張培祥家,他萬萬想不到,張培祥已經去深圳打工了。
“簡直是胡鬧,我教書這么多年,都沒有見過這么優秀的學生,你們這是要斷了她的前程!”
羅校長雖然生氣,但他也知道張家為生活所迫。他做了一個決定,找到張培祥,并免除她的學雜費,讓她能安心讀書。
可找張培祥又談何容易?
自從張培祥出去后,就不曾往家里打電話,張培祥去了哪里,如今境況如何,家里一無所知。
好在,羅校長幾經探訪,終于找到一條線索——和張培祥同去的女孩子打過電話回來,或許她們知道她的下落。羅校長決定采取笨辦法——找出這些電話,并一個個回撥回去。
4個月后,他終于找到了張培祥。“培祥啊,你回來讀書吧,學校免掉你的學雜費。你回來,安心讀書。”
在羅校長的勸說下,張培祥終于又重返校園。
然而,回到家中,又是愁云密布。盡管她不需要負擔學雜費,但是她的生活費依然沒有來源。再說了,父母生病的錢還得想辦法。
于是,她趁著放學后的時間去找零工做,沒想到卻遇到了黑心老板。
那時高三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后,她在餐館里打工賺取生活費。
但萬萬沒想到,張培祥干了一個月,老板卻一分錢不肯給。
這可是張培祥下學期的生活費啊,如果要不到工錢,她又要面臨輟學的困境。怎么辦?怎么辦?張培祥百爪撓心。她還只是個孩子,兩手空空,如何和餐館老板斗?
老板外出,店里只有張培祥一個人,她望了望收銀的抽屜,工資就在那兒。
“我要拿到屬于我的工資。”一個念頭閃過。張培祥第一次這么大膽,她撬開了老板的抽屜,拿上自己的行李,直奔火車站。
老板發現抽屜被撬,立馬報警。很快,警察就在火車站找到了張培祥。
面對警察的質詢,張培祥低頭不語。在檢查張培祥的行李時,警察翻閱了她的日記。
“警察讀了兩小時日記,邊看邊抹眼淚。”多年后,年過八旬的羅定中校長回憶往事,仍忍不住掉眼淚。
經此劫難后,張培祥回到了學校繼續上學。
1997年,張培祥參加高考。她以株洲地區文科第一、湖南省第五的成績進入北京大學法學院。
如果不出意外,張培祥的苦難就要翻篇,她的人生要起飛了。
1997年9月,張培祥18歲,她懷揣著父母湊來的1000塊錢,前往北大。
在這所最高學府里,張培祥如魚入海,讀書、辯論,瘋狂地汲取養分。和優秀的人為伍,張培祥的人生開始綻放。
北大是強者云集之地,但即使在這里,張培祥也出類拔萃。在本科四年里,她的成績從沒出過前十。
2001年,張培祥考上北大法學院研究生。此時,她讀過得書也開始回饋她。通過業余時間翻譯、創作,她獲得的報酬覆蓋她的學費都綽綽有余。
她在北京電視臺做“兼職”,幫助電視臺寫劇本。在這里,她得到了資深編劇的指導,自身的策劃水平迅速飛升。
爾后,在《湖南衛視》開辟《新青年》專欄中,張培祥的策劃才能得到了施展。她親自策劃,并且擔任嘉賓主持。節目播出后,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張培祥是超級紅迷。
她以“飛花”的筆名在北大未名論壇上發表自己的創作。她的劇作《大話紅樓》,一經發表,就在網上瘋傳,在全國高校論壇中風靡。
她還寫下了《飛花讀紅筆記》、《大話紅樓》、《紅樓十日談》、《七種樂器》一系列短文集。
張培祥把她小時候的經歷寫成《賣米》一文,并投稿給了“當代”雜志。
這篇只是想要記錄一下自己的生活的小文,發表后引起轟動,許多主流雜志紛紛轉載。人們好奇她歷經苦難,文字之間卻看不到一絲抱怨。這種樂觀,用質樸的語言得以表達,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
這篇作品影響廣泛,以至于傳聞說要把“賣米”放到教科書中。
上大學后,張培祥就是靠著這些技能賺錢。她不僅不需要向家里要錢,還能經常寄錢回家。
她給家里貼上了瓷磚、添置了新的洗衣機、裝上了電話、電視,還寄錢給母親做乳腺癌手術……
在張培祥的努力下,家里的境況日漸好起來。看到家人因自己而幸福,張培祥覺得開心極了。
后來,張培祥還帶母親和弟弟來北京,看她生活的地方。
張家人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生活充滿了希望。
但他們沒想到,扛過了生活的苦,卻逃不出命運的坑。一場噩耗正在前面等著他們。
2003年,非典肆虐,一向身體康健的張培祥突然出現頭暈眼花、反胃嘔吐,皮膚還出現的非正常性紅斑。
她把自己的癥狀和非典相對比后,排除了非典的可能。就放下心來,不再理會。她以為這次又是什么小災小病,熬一熬就過去了。再說,自己還年輕,能有什么事?
窮人家的孩子,都怕極了醫院,那里承載著生活不堪承受的重負。
所以,癥狀剛開始的時候,張培祥并沒有足夠重視。直到5月28日,在北大校醫處檢查,結果不妙,5月30日,才住進了北京市第三人民醫院。
經過檢查,她被確診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情十分兇險。
消息一出,和張培祥有過合作的單位都非常震驚,他們難以置信:她這么年輕、又有才華,竟然身患重病。
這些曾經和她合作過的出版社、翻譯工作室,北京電視臺都表示愿意出資,幫助張培祥治療。
她一生受盡沒錢的苦,這一次,她終于不用卡在“錢”的門檻上了。但這一次,有錢也無濟于事了——由于發現得太晚,就算用最先進的治療方案,也沒法治好她的病。
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后,張培祥把恐懼埋在了心里。弟弟高考在即,她不想影響他。所以,當家里打電話來問情況時,她總說自己只是貧血而已。
白天,同學們到醫院看望,她總是笑臉相迎。只有到了夜深人靜之時,她才躲在被子里無聲痛哭。
對這人世,她還有太多未盡的夢,她的才華還未施展,弟弟還年幼,她離開,父母又該怎么辦呢?
可是,到了白天,她又恢復了樂觀的模樣。病床上,她依舊在看書。她愛《紅樓》,如今,她卻如《紅樓夢》中那些薄命才女一樣,即將香消玉殞。她不禁和詩一首,寫下“冷月千年猶有淚,殘芳一笑便成塵。”的詩句,這也成了她的絕筆之作。
弟弟高考后,張培祥將自己的病情告知家人。他和弟弟約定,等弟弟大學報道后,10月份就做骨髓移植手術。
然而,張培祥終究沒能等到這一天。
她拼盡全力和命運搏斗,卻終究沒能勝天半子。
8月27日晚上9點,張培祥永遠閉上了雙眼,年僅24歲。
生命的最后,她留下遺愿,“希望爸爸媽媽能帶著自己的骨灰盒,坐飛機回家。”
她始終記得,以前父母說過,“自己一輩子都沒坐過飛機”,言語之中的那種向往。那時,她承諾,“下次回家,我就帶你們一起坐飛機去北京看看。”
她不會想到,她會以這樣的方式實現自己的諾言。
9月,北大決定在北京八寶山菊廳破例為張培祥舉行葬禮。撒貝寧主持,在念悼詞時,撒貝寧也忍不住紅了眼眶,菊廳里都是悲痛的哭聲。
在同學的幫助下,張培祥實現了她的“愿望”。她“坐”在父母的懷中,一起乘飛機回到老家——這是她24年來,唯一一次奢侈的體驗。
她“回家”之后,父親終日泡在山上,給她修建了一座“懷念亭”。幾乎每天,父親都要去亭子中坐坐,把家中大小事,事無巨細地講給她聽,就像她還在一樣。
張培祥去世后一年,她身前的著作《賣米》、《大話紅樓》等依次出版,翻譯的作品《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團隊17條法則(美國)》和《你像你的狗一樣快樂嗎?》等國外作品也成為暢銷書。
每每稿費寄到張培祥家中時,張培祥的父親都無限感傷,“從小,瓊寶(張培祥小名)就惦記著養家呢,如今,她還在養家啊。”
張培祥的一生,充滿了苦難。她5歲就成為家庭勞動力,交不起學費,只能出去打零工;拿不到工資,被人污蔑成小偷。她人生唯一一次坐飛機,是父母帶著自己的骨灰盒回家……
她的人生又創造了太多了輝煌。她寫過的小說,翻譯的著作都成為了暢銷書,做過的節目廣受好評。
她的一生雖短暫,卻極其絢爛。
這是一個真正能治愈我們“精神內耗”的故事。
我們常說自己累,但張培祥僅僅只是活著,就已經精疲力盡,卻依然用盡全力奔跑。
如果此刻你站在生活的谷底,如果此刻你覺得人生無望,不妨讀一讀張培祥的故事。
然后綁緊鞋帶,重新出發。
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