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的第三次公演上線了,實話實說,看過之后,心情非常不爽。
說唱不是大米飯
至于不爽的原因,來自于張震岳部落的表演,將一首經典老歌《一場游戲一場夢》魔改得不倫不類。預見一下,這個時候肯定會有人說,小編是黑子、營銷號之類的。大可不必,個人并不討厭張震岳部落的任何一位成員,反而非常喜歡潘瑋柏的搞笑,之前的文章可以佐證。
但喜歡潘瑋柏不代表認同其所有的舞臺,《一場游戲一場夢》發行于1987年,距今已經有35年了,能夠傳唱到現在,足見這首歌的魅力。當然了,在《披荊斬棘》的舞臺上翻唱,可以進行改編,但要適可而止。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改編歌曲必加說唱成了標配,呈現出來的效果往往是“四不像”,毀掉的經典不計其數。
真心說一句,說唱不是大米飯,可以做到百搭,很多歌曲與說唱并不兼容。再講得直白一點,說唱在華語樂壇從來都不是主流,在唱遍大街小巷的華語金曲中,說唱歌曲的數量只能用鳳毛麟角來形容。即便是眼下,說唱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其依舊屬于小眾文化。
“人紅歌不紅”的歌手
可能有人會問了,既然是小眾文化,為什么這么多人都在唱?
道理很簡單,過去的歌手是唱給觀眾聽,現在的歌手是唱給自己聽。這種轉變源自于“飯圈文化”的興起,在粉絲的邏輯中,凡是自己偶像的作品,必須要追捧到底。從而出現了一批“人紅歌不紅”的歌手,專輯的銷量節節攀升,銷售額常常會高達幾千萬,乃至直接破億。
可要是一問代表作,除了粉絲能夠如數家珍,路人基本上都是一臉懵。在這里闡述一下個人對代表作的理解,不必刻意去尋找,也不需要是某人的粉絲,便能讓大多數人聽到,并且覺著好聽的歌曲。放眼當下的新生代,包括那些所謂的頂級流量歌手,有幾人的歌曲能達到這個標準?
擱在華語樂壇的鼎盛時期,這樣的歌手早就被淘汰了,可是在“飯圈文化”的裹挾下,這些人偏偏站在了華語樂壇的金字塔頂部。唱著自以為美妙動人的歌曲,實際上并不符合大眾的審美,只有“飯圈”在自嗨而已,甚至反過來恥笑他人不懂音樂。說到底,一切都建立在粉絲氪金的前提下,有錢能使鬼推磨,再難聽的歌也能吹捧成此曲只應天上有。
華語樂壇的日薄西山
結果就是華語樂壇日薄西山,當前幾乎跌到谷底了,一年也出不了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偶爾冒出來一首熱度還不錯的歌曲,可以看一看作詞、作曲以及原唱都是誰,名不見經傳者居多。這恰恰是華語樂壇墮落的癥結,真正能唱歌、能寫歌的人只能在二、三徘徊,有才華的歌手無處施展,很多時候人設比作品更管用。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歌手根本不用顧及大眾的喜好,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反正一定有人夸就對了。以張震岳部落的《一場游戲一場夢》,改得面目全非,根本就是演“砸”了,還有人各種“彩虹屁”,真的是節操碎了一地。作為一名80后,應該說是聽著《一場游戲一場夢》那個年代的歌曲長大的,著實接受不了這種亂燉式的改編。
結語
最后想說,歌手是服務于廣大聽眾的,而不是讓廣大聽眾來迎合歌手的興趣愛好。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