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人頭腦都是開放的,
聽什么都不會大驚小怪。
——王朔
文丨舊故麻袋
∨
萬作為標標準準的90后,王朔在我的記憶里是單薄的,沒有經歷過那個可以用筆來的肆意張揚的年代,也沒有感受過巔峰時期王朔的張狂,未見其人,只聽其名。
在互聯網沒這么發達的年代,王朔這位大院子弟以筆代嘴,懟天懟地,成為了文學圈的“流量之王”。他的熱度能到什么地步呢?1988年,被稱為“王朔年”,那一年我還沒出生,他有四部小說改編成電影,不僅高產還賣座,這能力,放眼當下,王朔獨一份。
王朔曾說如果給他個二十年,“最損能寫出一《飄》,一不留神就寫一《紅樓夢》”,現下的年輕人聽這話就肯定急了“你丫以為自己是誰啊?”可因為他是王朔,很多人堅信他能。
90后的我雖沒看過他的書,卻沒少看他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一經播出萬人空巷的《渴望》、至今仍被奉為經典情景喜劇的《編輯部的故事》、姜文跨界當導演的首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捧紅張國立的電影《頑主》、馮小剛多部高分作品《一聲嘆息》、《非誠勿擾》,還有《過把癮》、《甲方乙方》、《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即便封筆二十年,在2022年的今天,“王朔出新書”還能喜提微博、抖音雙熱搜,新書一經預售,連續三天登上新書榜top1,還沒等到正式上市就已全部售罄,以致連續加印了兩次10萬冊。
這樣的流量和話題量,是屬于王朔的獨一份,即便是當下大火的文學作家,都只能望塵莫及。
出于好奇,也出于敬畏,我在王朔新書《起初》剛開始預熱的時候,就下單了這本小說。小說《起初》共四部,新作《紀年》系其中一部,所以我一般都喜歡稱這本小說為《起初·紀年》。
這是一本歷史小說,但也不全是,他筆下的歷史沒有官方文學的嚴謹,也沒有言情小說的浪漫,他筆下的歷史,是嘴貧版歷史,是他眼里的歷史,即便是正經的議論政事,都不說正經話,而是三五好友嘮嗑般隨意。
但也是因為這股滿是“京腔”的隨意勁兒,讓我這個南方姑娘慌了神。
首先是歷史人物的不熟知,這是我自己歷史不過關,所以看書那會還一個勁的記筆記,誰誰誰是誰,我必須搞清人物關系才能通順的看下去。
然后是口語化的講述讓我這個讀慣了書面語的書呆子很不舒服,就你覺得這話俏皮,但它不夠嚴肅,該嚴肅的時候不嚴肅,過不了自己內心這關,多少有些膈應,這膈應多了,就沒法好好往下讀,得先調整自己的心態,不然氣不打一處來。
他將自己帶入到漢武帝的人物身上,用他的眼睛去看當時的朝代,用他的嘴去講述當時的歷史,但這書太“野”了,以至于不過百頁,花了我大把功夫,說實話,最終還是敗下陣來,承認自己還是見識淺薄了。
我看不懂這書,就好比我看不懂王朔,我和他始終是兩個時代的人,想有共鳴,但也少不了隔閡,就好比這寫法,我是一百個不喜歡,或許我還會成為唱衰他的那部分,但承認自己的無能也是一種釋然,我不想和一本書硬磕,時間寶貴,容不了我時間上太過奢侈。
對這本書來說,或許當下的我并不適合,年紀、時間、見識上方方面面不適合,或許到了一定的年紀,有更多的時間去解讀它,我會樂意再拿起這本書來讀一遍。
所以我不推薦身邊的朋友看這本書,因為除了讓你更加糟心之外,沒有其他的意義,等我們長大些再讀吧,那個時候我會樂意跟你分享我的“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