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講,我是很不喜歡靳東的。無論是《我的前半生》里的霸總賀涵,《如果歲月可回頭》里的老夫聊發少年狂的白志勇,甚至是《精絕古城》里的胡八一,都有種“端著”的感覺,像一層心靈雞湯上的粼粼油光,就浮在面上。以致于《底線》推出時,熱愛法治劇的我一度因他被勸退,在《罰罪》《冰雨火》《消失的孩子》等劇兜了一大圈,才點進了這部據說由最高法全程指導的電視劇。結果一發不可收拾。節奏明快,兩三集一個案件,穿插人物塑造和成長主線;尺度大膽,每起案件不僅復雜曲折,還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就連靳東,都放棄了過去“老干部”表演法則。最讓我感到可貴的,是這部法治劇展現出的多元視角:沒有完美的受害者,也沒有絕對的惡人。我們能做的,就是緊緊守住法律這條底線,用這條底線區分出基本的是非,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行。這部劇中的一起起案件,折射著現實中的判例,條分縷析、抽絲剝繭地展現出矛盾沖突下暗流涌動的多面,每一面都是法與情的交融。法不容情,但法不外乎情。真靳東此番飾演了榕州市星城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方遠,算是真·老干部。跟他過去以“老干部”腔調塑造的一絲不茍、走路帶風的形象不同,這個人物出場就是狼狽的——遠房親戚齊美玉踩著電瓶車忽然剎到他面前,塞來一個塑料袋就跑。打開一看,全是錢。阡陌縱橫的老街巷里,方遠跑得氣喘吁吁,終于抄近道擋在齊美玉之前,將一袋子錢還了回去,嚷道“你這就是在害我!”一步一跛趕回去,他跟徒弟抱怨“現在(送錢)套路越來越多了”。
原來法官求助也是要找公安的我想起過去跟基層法官交談,聽過他們講當事人為了不被拒絕而花樣百出的送錢方式,有些“創意”堪稱匪夷所思,比如送了一本塑封的書,拆開后才發現里面挖空了放著錢。有法官提到一個細節:這些錢最后散落一地,方遠連幫親戚撿的動作都沒有,便落荒而逃,“這錢碰不得啊。”下班晚歸,方遠還要在地鐵口排隊40分鐘買“網紅”甜品討好妻女。關于先吃甜品還是先寫作業的育兒爭論,也和現實中許多夫妻如出一轍。短短幾個鏡頭,方遠的“人味兒”立起來了。我為何不喜歡靳東飾演的各類“老干部”角色,就是因為形象刻板懸浮,毫無人間煙火氣。
《如果歲月可回頭》,豆瓣評分3.4有些觀眾發現方遠兩鬢有白發,與靳東昔日锃光瓦亮的發型相當不同,有營銷號還感嘆45歲的“中年婦女偶像”也不得不面對歲月催人老。但這樣的細節化妝怎么會注意不到?聽圈內人說,這兩鬢的白發是特意保留的,因為靳東在法院體驗生活時發現,大多數法官從基層做起,干到庭長已經四五十歲,大多已兩鬢斑白,于是跟導演和化妝師建議,外形上要添加些白發。從現實中觀察到的細節才能服人。
白發是奮斗的痕跡這部在湖南長沙取景的電視劇里,靳東講臺詞也有不同,刻意加入了些南方口音。比如明顯將部分尾音拉高,比如將“的”念成“地”。盡管有湖南觀眾批評“不地道”,初聽也有些怪,習慣之后反而是驚喜:既不會影響觀眾聽臺詞的清晰度,也中和了靳東“濃眉大眼”外形給人過于板正的印象,莊重之外加入些許慧黠。觀眾后來知道方遠外號“方嬸兒”,也順理成章。人物塑造真實之外,服化道的還原同樣起到很大功勞。例如劇中的法庭,對聽過很多場庭審的我來說真的“是那味兒了”,原以為是借某處法院實景拍攝,沒想到竟然是搭出來的景。由蔡文靜扮演的最高法工作人員葉芯初到星城區人民法院造訪民事調解室,門外是排隊人群焦慮不已,門內吵得不可開交。彈幕有人發問:這哪里像法院?這樣的疑問一直持續到“網紅直播猝死案”判決之前:“法院難道是居委會嗎?”我熟悉的法院結構,的確大多有影視劇所展現的充滿古典主義氣息的長階梯以示莊嚴;但這些法院的調解室,也的確充斥著火星四溢的爭吵聲和來回拉鋸的討價還價。
調解室的“熱鬧”與法庭的肅靜格格不入許多人喜歡看的法庭劇,是控辯雙方唇槍舌劍,是突如其來的關鍵證據逆風翻盤——但我參加過庭審就知道現實中幾乎不可能,庭審前雙方可以交換證據,補充證據有一定程序,沒那么多戲劇性場面。同樣的道理,許多民事糾紛在國內就是通過看上去毫不“高大上”的調解來解決的——民事案件的雙方,在法官主持下協商,進而達成協議。好處在于法官作為中立第三方,雙方不必擔心另一方占便宜;結果由雙方協商合議,彼此容易接受,效率比開庭高。就如方遠劇中所言,“法院,無論是調解還是判,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你們案結事了,息訴罷訪。”這當然是理想結果。現實中很多法官也跟方遠一樣,數輪調解,兩頭扯皮,分別做工作,還得面對“一言不合就投訴”。這樣的場面或許不“好看”,但夠真實。就連其中一些不經意的小細節,也真實得讓人會心一笑。比如由成毅扮演的法官助理周亦安,剛被葉芯批評準備反駁時,得知葉芯是“最高法來的領導”,于是幽幽來一句,“領導來了嘛,再重要的工作也得配合。”這像極了職場上不情不愿又陰陽怪氣的我們。
王勁松扮演的陳康,笑容像極了開完會的職場中人又比如最高法立案庭的于庭長調研,“沒有別的問題,那我們就散會”,王勁松扮演的民一庭庭長陳康,像許多職場高手,笑容可掬地答道,“沒有啦”。沒想到方遠舉手,吐槽搞創新“步子太大”,“智能機器人在大廳里沒用不說,自己就在那兒逛來逛去,非常容易撞到人”。言罷回頭問一句“是不是”,后排年輕人明明心有戚戚焉,卻都不置可否。直到于庭長說“如果不能幫助群眾解決問題,那干脆讓它下崗”,后排才響起了叫好聲。這場面是不是似曾相識?于是劇中的法官不再是高高端坐的裁判者,他們成了和我們一樣活生生的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那么真實就是創作的底線。爭看這部劇時,我覺得很費腦:不是因為劇情費解,而是會不斷代入思考,“如果是我,該怎么辦?”作為法治劇,《底線》只給結果,但沒給“標準”答案。比如葉芯在民事調解室里瞥見的一幕:周亦安面對耍賴又迷信的借款方,說此前曾辦過一起案子,當事人贏了官司,但“做了缺德事,生了怪病,兩個月人就沒了”。葉芯對此相當不滿,批評其“作為法院工作人員跟當事人大談封建迷信”,甚至搬出《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還向方遠告狀“您的法助都是通過封建迷信的方式來調解案子的嗎?”但偏就這樣一記“歪”招,借貸案當事人當場簽好調解書。
周亦安算“搞封建迷信”嗎?我圍觀過不少各類調解現場,法官、助理要察言觀色,對癥下藥,“歪招”常常是解決問題的神來之筆。比如有些家庭糾紛,調解方往往會以孩子、老人作為切入口打感情牌;比如借貸糾紛或輕傷害案事件,解析法律時,通常抓著判罰上限說。究竟是周亦安走了旁門左道,還是葉芯過于一板一眼?究竟是解決實際問題重要,還是嚴格恪守規定重要?這樣的爭議在劇里比比皆是。開篇首案“網紅直播猝死案”,集各類爭議之大成——帶貨網紅駱優優直播時猝死,所在的網紅孵化機構咔吧咔吧公司以雙方是“經紀合約”而非“勞動關系”為由不愿賠償。剛想罵“公司是魔鬼”,才發現駱優優生前有抑郁傾向,過于勞累的直接原因是父母找她要20萬元幫弟弟買房。以為這是“原生家庭之罪”,駱優優的微博粉絲一躍從2萬達到近300萬,公司以紀念為噱頭帶貨,這是公司“吃人血饅頭”吧?那邊弟弟又要搶姐姐市價逾百萬的微博了……若在現實中,網友早吵翻了。調解過程中,雙方協商金額從100萬元到6萬元,再到20萬元,然后1分錢不肯賠——方遠就像頭老黃牛,勤勤懇懇地兩頭做工作、傳信息,每次看似有進展,就有新情況來逆轉。
得知輿論矛頭指向網紅父母,公司老板立即變卦王梓權扮演的咔吧咔吧公司代理律師徐天問出了觀眾心中疑惑:“咱能不能不和稀泥啊?”“總結起來就是誰鬧誰有理,誰弱誰有理。”葉芯的責備則代表專業領域的質疑:“所有問題都按照老辦法來解決,是不是太刻舟求劍了?”方遠的表現的確像個狡猾的老狐貍,不動聲色地摸清了駱優優父母的底牌,又以“公司形象”“后續矛盾”拿捏了咔吧咔吧的老板——“你輸,影響你公司形象;他們輸,他們心里有氣,有氣就會拿你撒氣,那這個事情最終就不一定能完得了。”面對葉芯的質疑,他的話同樣滴水不漏——“我們是基層法院,尤其是訴服中心,我們每天就是跟老百姓、跟現實生活、跟雞毛蒜皮打交道。所以我的邏輯是處理矛盾、解決問題,刻舟求劍對我們來說也是合理的。”看起來像極了一個八面玲瓏的職場中年油膩男。然而細看方遠的行動,絕不是一個沒有原則沒有底氣的人。駱優優的母親在最高法領導調研時鬧訪,他第一時間不是去擋去攔,反而上前拉著她“到領導面前說清楚”,倒讓當事人氣短了三分;
方遠主動拉著鬧訪者“找領導”面對葉芯想不通駱優優的弟弟執意拿回姐姐微博,他直說她“想法很文藝”,點破這個微博賬號價值百萬元,“這就是人性,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這樣一個看似圓滑世故的人,在最終當事人選擇對簿公堂時,憑借證據直接打破了律師口中的慣例,認定網紅與公司之間構成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判賠100萬元。面對海外歸來的徐天詰問“現在的結果看起來好像是在挑戰現有的司法實踐”時,方遠回應:“美國是判例法,我們中國是成文法。具體案例具體分析。”
“中國是成文法”這個“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測別人”的基層法官,同樣不吝以最大的善意待人。好在方遠被“打臉”,駱優優的弟弟拿回微博,還真的只是因為這個微博是他幫姐姐一步一步注冊好的。如果說方遠的形象也是一種“油”,我更相信那是基層一線煙火氣的熏陶和歲月沉淀的包漿,知世故而不世故。讓我難忘的還有駱優優的母親。在得知公司不肯賠錢、連丈夫也責備“咱拿女兒的命賺錢”時,她怒目圓睜,一字一頓嘶吼出“要到錢”;而當法院判賠100萬元時,她癱坐原地,搖頭、抽搐、痛哭流涕。我知道很多人會罵她“吸血母親”,彈幕說她“拿到錢就哭”。但我的確在法庭上見過許多這樣的家屬,他們執著于某個結果,態度強硬,絕不妥協。然而一旦判決宣布,無論結果如何,他們都會瞬間破防,任情緒恣意宣泄。
法院內外常見這樣情緒復雜的面孔或許在他們眼中,賠償不僅僅是一筆錢,也是社會對親人價值的認定。他們或許自私,但不能否認也有愛。當我們習慣了在司法案件中定義“好人”“壞人”,在影視劇中明確“正派”“反派”時,不要忘了,人本來就有很多面。道德律己,法律律人。方遠對葉芯的話,更像是告誡在熱搜下忙著爭吵站隊的我們——“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資本追逐利益,父母隨機分配,但只要他們沒有違反法律,我們就無權干涉。”箴很多人討厭葉芯——她就像生活在真空中的小仙女,站在道德高地上揮舞仙女棒,和人世間的一切格格不入。但我喜歡她跟方遠的一段交鋒——方遠:“我聞到一股濃重的個人英雄主義的味道。”葉芯:“那不是我們法律人身上該有的味道嗎?”
葉芯的理想主義同樣可貴相對方遠這樣在基層一線摸爬滾打多年的“入世者”,葉芯更像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學歷高家世好,畢業即考進最高法,“校門”到“院門”,無縫銜接。她對基層一線的復雜性了解不足,更執著于白紙黑字的理論上的“公平正義”。但理論上的公平正義不重要嗎?她敏銳地關注到網紅群體快速崛起帶來的頻繁的糾紛,意識到新興行業帶來新型勞動關系,于是自帶課題到基層一線調研。不光是查案件、翻卷宗,她還把自己偽裝成求職者,打入咔吧咔吧公司內部調查情況。正是她“臥底”得來公司需要打卡、定期發放薪酬、排班與獎勵掛鉤等信息,為方遠的審判提供了新的方向。
“最高法的女干部”去網紅公司“臥底”不僅僅是這一起案件。葉芯作為最高法的工作人員,課題研究成功后,還有極大可能從源頭上堵漏,通過司法解釋、規范性文件乃至修法,系統地解決駱優優這樣的問題。如果真像方遠說的“刻舟求劍”,或徐天篤信的必須遵守“現有司法實踐”,那么公平正義反而可能無法實現。這樣的例子,我在現實中了解過。幾年前國內興起一種特殊的借貸方式:當事人向小額貸款公司借10萬元,利息不算離譜,但違約金驚人。合同簽好,貸款公司就領著當事人前往銀行,當面轉賬10萬元,當事人直接在柜臺提款,抱著現金從銀行攝像頭下走過后,現場返還20%的“手續費”。待到約定還款之日,當事人無論如何都聯系不上貸款公司。等還款日期一過,貸款公司立即聯系當事人“違約”。還不出來不要緊,貸款公司可以將債務轉貸給另一家公司,同樣的流程再來一遍,不同的是房產要作為抵押凍結。幾番流動,房子只能抵給借貸公司。真要起訴,借貸公司手里合同、銀行流水一應俱全,甚至還有銀行視頻監控為證。按照“借貸糾紛”來判,當事人板上釘釘要輸。掃黑除惡行動開始,上海政法部門發現“華點”:這些案子根本不以借貸為目的,而是為了占有房產,過程中還存在非法尋釁滋事、非法拘禁等行為。梳理總結后,這一犯罪模式被定為“套路貸”。打擊“套路貸”很快在全國推廣。2019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印發《關于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為偵辦此類案件提供系統的法律依據。
2018年上海一起套路貸案件,借5萬變572萬《底線》之中,這樣的思考在“辱母案”中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母親做生意欠下三角債,王潤澤扮演的雷星宇因母親遭遇討債者出言不遜乃至肢體侮辱,在警察就在附近的情況下,憤而用刀刺殺多名討債者,致一死一重傷兩輕傷,公訴人以故意傷害罪起訴。類似的案件現實中已發生。雷星宇在一審時的最后陳詞,直擊人心:“你們的母親被人侮辱,被當著面侮辱,你們受得了嗎?”感情和道德不能代替法律,因為沒有標準,存在不確定性。由王秀竹飾演的榕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長宋羽霏走訪被害人杜洪軍家庭時,其父臥病在床,拄著拐杖的母親還得干農活,四個孩子嗷嗷待哺,房間里家徒四壁。兇神惡煞的杜洪軍也跟同伴說過,“我是沒辦法,多少次了錢也要不回來,我這家里等著吃飯呢。”為了父母和孩子干這樣的營生導致喪命,杜洪軍又有多少無奈?
為改善家境從事討債被刺死,不完美的被害人也是被害人《底線》拍攝犯罪過程并不殘酷,合議庭討論卻堪稱驚心動魄——比如是否存在暴力行為。一方認為催債者已多次上門,一直沒有“動手”行為;但另一方堅持侮辱“比直接暴力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犯罪時間。一方認為雷星宇捅刺之時辱母行為已終止;但另一方堅持動作雖已停止了,但精神傷害還在繼續。反問隨之而來:“那精神傷害會持續多久?十分鐘?一個月還是一年?”比如犯罪手段。一方提出有人刀傷在背部,說明已在逃跑、不具備威脅情況下依然被捅刺;另一方則提出四人每人身上只有一刀,不符合故意傷害的特點。每一次死摳細節的交鋒,都在盡可能厘清事實。宋羽霏說,“我們法官判案,還是要從事實出發。”
“從事實出發”在一審以故意傷害罪判處雷星宇無期徒刑之后,二審在面對有人在網上發布雷星宇“官商勾結”黑料的“輿情反轉”之下,依然堅持認定其行為是帶有防衛性質的故意傷害罪,改判有期徒刑5年。劇情折射現實。現實的判例中,劇中杜洪軍等人的相似行為被法院認定“嚴重違法、褻瀆人倫”,作為被害方存在嚴重過錯,成為改判的重要因素。而此后,引發案件的高利貸團伙被判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劇中,有國外律師說,“我敢說中國法官不敢判他正當防衛。”判決結果一出,徐天的同事匡律師很激動,“往小了說,激活了正當防衛這一僵尸條款,往大了講,提振了老百姓對司法的信任。”感情雖不能代替法律,但法律若離樸素的正義感太遙遠,就會讓人動搖。唯有信任法律,方可自覺遵守法律。法與情,本就是一體兩面。《底線》好看,在于以現實的復雜案例為藍本,如手術刀般解剖細節,逐一條分縷析,啟迪思考。而藝術創作又何嘗不該如此呢?欄目主編:施晨露題圖來源:電視劇《底線》劇照來源:作者:簡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