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還未上映的時候,就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注,而在上映的那一天,影院也是非常的火爆,很多人都覺得,這部作品可能也會像《你好,李煥英》一樣的受人歡迎。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人走出影院的時候,卻罵聲一片:最毒的雞湯!
這部作品的劇情并不復雜:姐姐是家里的老大,不過父母有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對于這個女兒并不是十分的上心,甚至為了想要再生一個男孩,而謊稱女兒身患殘疾,從而讓姐姐的童年一直在謊言中度過。當姐姐長大的時候,父母卻親故不在了,只留下了一些遺產與一個并不熟絡的弟弟,姐姐因為身世的原因,所以并不是很喜歡這個弟弟。于是就想要將父母的遺產平分,之后自己追求自由,而將弟弟送到一個可靠的寄養家庭去。但是,姐姐的這種思想,卻遭到了現實的回懟。全家人都不同意姐姐的這種想法,甚至給姐姐掛上了一些不好的名聲。之前最疼姐姐的姑姑,也完全不支持姐姐的做法,雖然說姑姑和姐姐的身世非常相似。
姑姑和姐姐一樣,家庭重男輕女,自己為了弟弟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上班之后還需要資助弟弟,弟媳懷孕之后姑姑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來照顧弟媳等等。姑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整個人生中幾乎沒有自我的存在,活著似乎完全都是為了弟弟。即便如此,姑姑也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悲哀,并且還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所以,作為姐姐的安然也應該這么做—為了弟弟付出一生。不過,姐姐安然很顯然并不愿意放棄自己的自由,不過出于無奈,姐姐還是擔起了照顧弟弟的重任。而在最初的時候,姐姐弟弟互相不對付,倒是到最后,兩個人還是和諧地生活在了一起。這樣的結局,看哭了很多觀眾,但是走出影院轉手卻給了低分,因為整部作品給人的都是一個理念:道德綁架。
看似幸福美滿的背后,其實隱藏的是姐姐的重大犧牲,每個孩子都應該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而不應該被家長、親戚以及社會去左右,不應該被人們以旁觀者的身份去批判。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我們所有的家庭不都是這樣嗎?姐姐照顧弟弟有什么不對嗎?在特輯中,姑姑朱媛媛有一句話說得很好:固有的這個東西未見得就是本來的樣子。人們只覺得姐姐應該照顧弟弟,這是一種固有的觀念,但是我們可能沒有想過,在最初,姐姐和弟弟一樣,他們都是孩子,都應該生活在父母的關愛之下,而不是姐姐為弟弟所傭。簡單來說,姐姐照顧弟弟無可厚非,但是當這種照顧變成了一種被迫的責任時,它就是一種道德綁架,是一種毒雞湯。
任何一個孩子都擁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權利,而不應該因為自己是哥哥或是姐姐,放棄了自己的未來。其實,姐弟之間,應有的并不是誰照顧誰的關系,而是互相幫助,互相愛護,互相扶持的親情。而要造就這種健康的姐弟關系,家長就需要注意:避免重男輕女思想作祟重男輕女思想是一種從傳統的守舊思想,這種錯誤思想的出現,主要源于人們對生命的錯誤認識。很多家庭都覺得要傳宗接代就必須生男孩,因為男孩結婚之后,孩子才是自己的。如果是女孩,那么生了孩子之后,就是別人的。其實,這種說法存在很大的錯誤。
從生物方面來說,每一個孩子的誕生,都是需要夫妻雙方共同努力的,并且孩子帶有的基因也是雙方面的,所以孩子的生物性歸屬不存在什么別人家的,都是自己家的。而生男傳代,主要是出于傳統文化的影響:男娶女嫁、娃隨男姓、娃歸男養、夫唱婦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等等。基于這些傳統文化,人們都覺得只有生男才算是傳宗接代。不過,由于目前提倡男女平等,并且科學程度逐漸升高,人們的精神層次和科學認知也就更高了,無論男女都是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后都會獨立成家,很多家庭也就不追求什么生男生女了。
給予孩子們同等的愛一些多胎家庭都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就是給予孩子的愛不均衡。這里的均衡,并不是一種物質上的均衡,而是一種感情上的均衡。就比如說,家長給大寶買了一根油條,但是卻給二寶買了半根,因為大寶胃口大,二寶胃口小。乍看起來,這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但是兩個孩子都吃飽了,他們就不會產生什么矛盾和異議,因為他們都得到了家長同等的關注,也達到了自己需求的目的:吃飽。但是,如果家長過度追求物質平衡,給大寶二寶都買半根,那么大寶就吃不飽,繼而心生不滿。如果都給孩子買一根油條,那么二寶要不撐得慌、要不會剩下浪費糧食,不但容易養成壞習慣,還會招致孩子們的不滿:大寶覺得家長給二寶的愛更多,二寶覺得自己每次吃飽了都還要吃。
不要覺得孩子這樣的思維很奇怪,其實在孩子的世界中,一點都不奇怪,孩子并不會認為多了就是好,只有被物質化的家長才會這么認為。所以,家長要將愛平均分給孩子,這種愛是感情,而不是物質,家長們要注意。正確處理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家長基于固有理念的影響,總覺得家的老大需要讓著老二,如果孩子們之間出現了什么矛盾,家長并不會去深究到底誰對誰錯,而是常常會教育老大“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弟弟小,你要包容弟弟”等等。
家長們可能忘了,在沒有二寶的時候,大寶也是一個“弟弟”,因為二寶的出現,讓“弟弟”變成了姐姐,大寶將會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的愛被二寶奪走,覺得自己無論做什么都是錯的,覺得父母的眼中只有二寶的存在,甚至自己的出生也是父母照顧二寶的一種手段。所以,家長要知道“誰錯誰道歉”的鐵律,讓孩子不會因為家長的“錯判”而互生間隙。(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