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影片,經得起揣摩,時間大浪淘沙,留下的是影片中的哲思和啟迪。《海上鋼琴師》成為了許多人的鋼琴啟蒙。在很小的年紀,也許不能完全領會其精神內核,但那樣激昂熱烈的氛圍無疑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角最后聲名大噪,卻拒絕登上陸地享受接下來的富裕人生,他選擇了繼續隨船漂泊,最后隨船一起被炸,有的人不解,有的人疑惑,鋼琴天才竟然這么傻?
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同的背景,故事的理解更要基于歷史環境。1900是男主角的名字,也點名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在這個節點下,美國政府資本主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迅速擴張。
而在這種虛假繁榮之下,是更深的剝削壟斷,社會底層的動蕩和壓迫。外面的世界,欲望在不斷瘋長。船上的世界,是1900的小天地。這個空間里,1900的靈魂是相對自由的,這無疑給了他創作的自由。
音樂的孩子靈魂是純真而恣意的,就像1900所說,在船上,他所陪伴的只有兩千多人,他們的欲望至多從船頭到船尾,他的靈魂可以盡情的在鋼琴上肆意的跳動,手指可以盡興的在黑白鍵上隨意翻飛。
一艘小小的船上,尚且有商人利益熏心想要將1900的鋼琴曲錄制下來,制成唱片。更合況船外面的廣闊世界。戰亂之中,從小在船上長大的男主,身負盛名卻沒有背景,他是否也會淪為別人賺錢的工具,也尚未可知。
在船上的小世界里。這里的欲望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1900身上有著少見的純粹與天真,他不在乎功名利祿,不在意金錢,選擇把唱片送給一見鐘情的女乘客,哪怕毀約,也不想自己的鋼琴曲成為賺錢的工具。
1900唯一一次動搖,是在愛情的抉擇上,追求愛情就要離開生活了一輩子的大船,他要踏上未知的征途,他拎著他的行囊糾結了很久,最終還是回到了船艙。
有人解讀說1900一直在船上,所以他眼界狹隘,其實不盡然,他對于未知是恐懼的,岸上的世界說是物欲橫流的,是虛偽的,是禁錮的。阻止他腳步不是那些可以看見的,而是無限蔓延,沒有盡頭的看不見。
孤獨的荒草到處瘋長,自由的荊棘布滿山丘,1900最后和船一起被炸,是悲哀也是幸運,這是天才的隕落,也是屬于他最好的結局。他守著他的純粹,守著他的鋼琴,守著他的音樂一起被埋葬。
樂發明者”杰利·羅爾·莫頓的對決,是技巧和音樂的對比,更是自由初心和市儈的資本主義的對決,是純粹的本心和極速擴張的剝削壓迫的對決。掌聲雷動,1900獲得碾壓性的勝利,輪船沉沒,對自由的渴望落下帷幕,那一場對決最終成為1900尋找人生真諦的最后絕唱。